分享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茶香飘万里 2014-07-27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是重视人、重视人际关系。在中国,伦理道德、历史学这一类学科比较发达。

在中国,人际关系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国传统的人际交往思想,如“礼”、“仁”、“义”、“孝”、“忠恕”、“敬师”、“择友”、“戒骄”、“谦恭”、“慎言保身”、“尊君”、“三纲五常”等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不断积淀着历史文明的结晶,传承了昔日人际往来凝固化了的东西,在长期历史上,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点。

中国的人际关系的特点尤其明显地表现在“人情”、“面子”、“关系”上。

一、人情

“人情”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当我们说此人“不通人情”,实际上是说:“此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无所知。”这是对一个人很不好的批评。相反,我们说此人“人情练达”或“通情达理”,则是指此人善于待人接物,善于把我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这便是一种赞美。但是,当听说:“此人很世故,”便会联想到奸猾、有城府,甚至意含此人在利用或操纵人情之意了。总之,中国人是极重人情的,但中国人讲人情,通常是与“理”相提并论的。所谓“合情合理”在这里解释为,真正的人情离不开理,离开理便不合人情了。

 在一般性的人际交往中,人与人建立交换行为是通过“人情”的,在经济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因素没有太大作用甚至被冻结,但在社会性的交往中,则人情极为重要,甚至占了中心位置。在这类交往中,人情可以说是媒介,也可以说社会性交往是靠人请来维持的。我们常听说“买个人情”、“送个人情”、“讨个人情”、“求个人情”,这都表示人情的交换特征。不仅如此,我们更听人讲“我欠他一个人情”、“他欠我一个人情”,这就明明指出人情的交换上有亏盈的情形。这就展示了社会性的交换和经济性的交换都有一个平衡表。

在中国的社会交换关系中,人都不愿意成为一人情的负债者,俗语“人情紧过债”、“赖账不如赖人情,赖了人情难做人”,这就使说,欠别人“人情”比欠别人钱财在心理上的负担还要重,何以如此?因为钱宅易于计算、易于清偿,人情债则难计算、难清偿。所以,“不可欠人情债”几乎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格言或教训。

“拿了人家的手软,吃了人家的嘴短”,“吃人一口,报人一斗”,“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都是在说明在人情的平衡表上,不出现人情账的赤字,尽量使自己由“债务人”变成“债权人”。

二、面子

“面子”是中国人观念中又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国人对面子很敏感,在自我系统中,我们是被别人看的,比较少的部分是自己给自己看的。中国人把自己的生活目标定为“让别人看得起”。

面子是什么?面子其实就使一种社会声望、社会名誉。因为人的基本需求中就有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获得良好社会名望的内容,这种对于社会名望的努力追求在中国人那里就是讲面子的表现。因此中国人爱面子就是很看重自己的社会需求。

与“面子”概念相联系的还有一个“脸”的概念。脸和面子通常混用,或合作“脸面”。但两者之间也有差别,“脸”指的是一种道德价值,而且它也包含了作为一个高尚的人的观念。这种观念应该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观念,而不是求得的,缺乏这种价值观是很严重的事情。“面子”则是基于个人的努力而求得的声望,虽然它是非常有用的,但它不是必须的,缺少它并不会造成别人严重地指责。因此,没脸比没有面子更可怕,没脸是指一个人失去基本的自我尊严,没有面子则是指一个人失去比别人强大的声望。但实际上人们并不去严格区分脸和面子的差别,而且总是努力做到使自己更有脸面。

中国人爱面子怕丢脸,一方面极大维护自己的面子,另一方面也尽量给别人的面子。

在一个非常强调团体和谐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关心和维护自己在等级机构中的正确行为。他必须同时照顾周围人的面子,尤其是上司的面子。由于暴露他人的缺点会破坏关系的和谐,所以中国人很少批评他人。如果不得不批评,中国人会用模棱两可的话来表达。由于拒绝他人的请求会解释为“面子问题”,所以当权者很少拒绝上司或有关系人的要求。如果不得不拒绝他人的请求,为了“敷衍面子”,他们常常会采取一些补偿性的行为,如道歉、说明自己无能为力、建议别的渠道等等。

中国人对于“面子”的看重,无疑,对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调整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人也经常用“脸”和“面子”来解释和调节社会行为。但是,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也使得许多人只注重装饰自己的外部形象,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为为了“更有面子”而活着。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情境中,能够成功地表现出被人赞许的合适形象,就是“有面子”,相反,如果表现的形象不当,那就使“没面子”或“丢面子”的行为了,因此,人们总是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尽量显得“有面子”,受人尊敬和认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会选择合适的言辞、表情、动作、姿势和衣着,期望在别人心目中留下良好而鲜明的形象,以便维持彼此的社会关系。

“面子”从最直接最实际的意义上讲,就使别人的好感,即讲面子。爱面子是为了赢得别人更多的好感。因而,如何抬高自己的面子也就表现为赢得别人的好感上,赢得别人的好感有多种办法,但典型的不外乎顺服、恭维和自我表现。顺服别人就是努力使自己所表现出来的与别人所期待的一致;恭维别人就是努力抬高别人的面子,同时也给自己留下面子;自我表现就是装饰自我形象,显示出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强,从而使得自己“更有面子”。

 三、关系

 “关系”一词,一方面指的是交情,如果这个人认识许多人,和每个人都有交情,他就能吃得开,办事容易,我们就称他“关系不错”,否则就讲他“没什么关系”。可见这里的“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关系”两词具有不同的含义。后者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程度及其大小,前者是指相互联系较多,活者相互间感情深厚,或者相互交往较频繁等。

 关系一方面泛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状态,无论亲疏、远近,人与人都有关系,即使两个陌生人,也可以存在各种关系,或者同乡、同姓、同校、同龄等等,另一方面关系特指已经有交情的人与人之间互动状态,即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情感联系,在困难的时候互相之间帮一把,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是第一种关系中交情的一部分。因而,实际上第一层关系含义是指客观已经存在,无法变更的角色地位,如同乡、同学、同时等,而第二层关系含义是指主观上相互愿意,可以随时撤销的情感联系,尤指朋友关系、自己人关系等。

在中国,人们根据相互之间交往的熟悉程度,也就是相互之间的关系程度,分为陌生人、熟人和朋友三类。陌生人是指没有交情的人;熟人是指有一定交情,但感情不深的人;朋友是指双方之间有深厚情谊的人。大多数为了更多地被人礼节和接纳或者是更迅速地建立各种关系,也即建立与别人的交情,通常愿意以朋友相称,诸如“见面就是朋友”,“朋友的朋友自然也是朋友”,“一回生,二回熟,三次见面就是好朋友”等等,因此,“朋友”的感念已经泛化了,它不再仅仅指具有深厚交情的人,而泛指一切希望与之交往的所有人。原来的朋友也就用“好朋友”、“真心朋友”等来代替了。所以朋友的称呼有时被人们看成是人际关系的代名词了,不再具有原先“有交情的人”的含义。相应的,“朋友关系”的含义也极为不明确,或者是指一般认识的人,或者是较为熟悉的人,或者是有密切交往的人,或者是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等等。它在不同的环境下便具有了不同的含义。

因为“关系”的不同,即感情深浅不同,人们习惯于把人分为“自己人”和“外人”。“自己人”是指关系不错、感情较深的人。“外人”是指没有什么关系,没有交情或者感情很浅的人。在有了“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分之后,人际关系也就变得更加复杂了。

中国人是一个很重视关系的民族,中国人一方面是自己利用各种关心行事,另一方面也能容忍别人利用各种关系行事,只要别人在利用关系时不直接损害自己的利益。

在强调“关系至上”的社会中,很多人忙于应付各种关系,建立各种关系,发展各种关系,因而“会拉关系”的人成了有本事的人,出现了“关系学”。在中国,一个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简直就无法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关系广泛”通常能使人获得更多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地位。

 中国是个讲人情、重关系、爱面子的民族,这三者成了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内容。

“人情”、“面子”和“关系”三者紧密联系,在中国社会中,它们之间已经无法分离。“人情”是“关系”的基础,“关系”是“人情”建立和发展的手段,“面子”是“人情”和“关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目标。

“人情”是指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能力,对于“人情”的把握和了解直接决定着一个人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关系”是靠“人情”来维持的,不重“关系”的人会被视作没有人情味,或被认为是不懂人情世故。人与人之间有了深厚的情谊,那就是有了“关系”,因而,“人情”是“关系”的基础,脱离“人情”的“关系”是没有的。人与人的“关系”,通过不断的交往和感情深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关系”密切意味着交情较深,相互之间“关系”的加强也促进双方更多地礼节和认识,相互之间的交情也就越来越深,“人情”也就得到了发展。因而,“关系”是“人情”发展的手段,“拉关系”就是利用“关系”达到与他人建立“人情”的目的。

“人情”与“面子”也是密不可分的。相互之间没有“面子”可言,也就没“人情”可言,不讲“人情”就会失去“面子”。重视“人情”才能“有面子”,而且愿意给别人的“面子”。“面子”大的人,总是容易让别人给个“人情”,因为“面子”大的人,更能方便地给予别人的“人情”。为了使自己更有“面子”,必须重视“人情”、讲“人情”。为了更好地送别人“人情”或讨别人“人情”,“面子”大一些当然必要,因而,“面子”与“人情”之间成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体,缺一不可。

“人情”、“面子”和“关系”经常是中国人挂在嘴边的词。“面子”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有关。身份地位高、权力大,大家不敢不给面子。“面子不够大”就是指自己影响力不够,没有办法让对方卖人情。请客被别人拒绝是件不给面子的事,会严重损伤个人的尊严。在“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回报原则下,将来一有机会,你就可能不给对方面子,让对方难堪,这样的结果双方都不给人情,因而双方的关系开始一般化甚至消除。

对管理者来讲,协调好自己与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给予上、下级以“面子”,重视管理中的“人情”味,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首要条件和必要技巧。不遵循中国人人际交往中的固有特点,完全以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去对待管理对象,其结果肯定会处于左右不逢源,怨恨四处生的狼狈境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