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7月27日
2010 TK7—首颗地球特洛伊小行星
2011年7月27日,《自然》杂志发文证实,美国NASA红外探测器于2010年10月发现的小行星2010 TK7,为首颗确认的地球特洛伊小行星 。
2010 TK7于
2010年10月由阿萨巴斯卡大学、UCLA和UWO的天文学家利用NASA的红外线空间望远镜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WISE)发现的,当时WISE
正在执行一项从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的巡天计划。之后,天文学家利用WISE和位于夏威夷的地面大型光学望远镜加拿大-法国-夏威夷望远镜
(CFHT)对2010 TK7进行深入研究,在2011年5月21日估算出它的轨道。

由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引力作用,特洛伊天体一般并不会一直固定拉格朗日点上,而是在拉格朗日点附近呈蝌蚪状的环型轨道震荡。2010 TK7的
轨道更不寻常,其环型轨道非常的大,有时候它可以到达地球相对太阳的背面,接近拉格朗日点L3,它在L4和L3来回移动的周期约为400年。而且有研究认
为,在公元500年时,2010 TK7的位置可能在拉格朗日点L5(地球之后60°角处),然后才通过L3来到点L4附近。由于2010
TK7的混沌特征,对它未来轨道的预测将会十分困难。
目前还没有对2010 TK7进行光谱分析,所以它的组成成分仍不清楚。
- 1921年7月27日
胰岛素分离成功
1921年7月27日,胰岛素分离成功。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激素,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参与调节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控制血糖平衡,可促使肝脏、骨骼肌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缺乏胰岛素会导致血糖过高、糖尿病。因此胰岛素可用于治疗糖尿病。
胰岛素应用于临床数十年,从抗原性较强的第一代动物胰岛素到基因重组但餐前需要等待30分钟的第二代人胰岛素,再发展到现在可以很好模拟生理性人胰岛素分泌模式的胰第三代胰岛素类似物。目前更好模拟正常人体生理降糖模式的胰岛素是第三代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
1921年7月27日,加拿大生理学家弗雷德里克·班廷(Frederick Banting)与苏格兰生化学家、生理学家约翰·麦克劳德(John
Macleod)合作首次成功提取到了胰岛素,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两人也因为对胰岛素研究的贡献而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1910年7月27日
摩尔根发表关于果蝇研究的首篇论文
美国生物学家、“现代遗传学之父”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
,1866、9、25-1945、12、4)在大学任教时就展示了实验方面的出色能力。1900年,孟德尔的研究被重新发现后,从此,摩尔根的主要研究兴
趣就集中在遗传学、进化论以及它们与突变现象的关系上。
摩尔根的工作,为遗传的染色体基础和连锁群中基因的排列提供了实验证据。摩尔根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找到了果蝇这一理想的实验材料,从1908年至1926年传输基因学的主要原理就是在他的果蝇实验室里创立发展的。

1910
年7月27日,摩尔根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果蝇研究的首篇论文。1911年,摩尔根提出“染色体遗传理论”,即以染色体为遗传物质载体的学说。各种
生物的细胞中所含的数和形状是相声,各种生物的基因型也是相对稳定的。基因和染色体特征相同,杂交试验中基因的分离行为和染色体的凑数分裂行为是一致的。
因此,基因是是染色体上。摩尔根还确立连锁现象,发现了性连锁基因,并绘制了第一张基因图。性连锁基因的发现提出了决定性的证据来支持染色体学说。科学家
按摩尔根制定的程序绘制生物有机体基因图,至今仍是基因分析最基本手段之一。
- 1881年7月27日
叶绿素——德国化学家费歇尔出生
1881年7月27日,德国化学家汉斯·费歇尔(Hans Fischer,1881、7、27 –1945、3、31)出生。他因胆红素和叶绿素的研究成就获得1930年诺贝尔化学奖。
多数植物为绿色,是由于存在着一种叫叶绿素的混合色的原因,当然,它也常被其他色素所掩盖,如呈红色和棕色的海草。细胞中的包含一种叫叶绿体的小体叶,
它可用丙酮萃取,萃取而得的液体呈绿色。经分析得知叶绿素有两类,即叶绿素a和叶绿素b,化学构造不同,叶绿素也常和其他色素如胡萝卜素、叶黄素等
共存。

具有叶绿素的植物能光合作用——从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其自身所需要的食物。此食物最初是糖,不过也有各种其他物质。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简单原料是二氧化碳和
水,以及其一些矿物性盐类。陆上植物的二氧化碳来自空气中,主要由叶上的小孔(即气孔)吸收,而水和盐类主要上根自土壤中吸收。水中植物的造食原料取自水
中,其中包括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绿色植物树叶的构造和排列是采取最有利地利用阳光的形式。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以某种方法利用光源中的能量将二氧
化碳和水转变为糖。
- 1848年7月27日
厄缶实验——匈牙利物理学家厄缶出生
1848年7月27日,匈牙利物理学家厄缶(Lorand von
Eotvos,1848、7、27-1919、4、8)出生。厄缶改进了扭秤的设计,提高了扭秤的灵敏度,发展了扭秤在地球物理勘控方面的应用,证明了引
力质量和惯性质量是相等的。厄缶对地磁异常进行研究,第一次提出在均匀磁化条件下,由重力异常推导磁力异常的公式。为了纪念厄缶,测量重力位二阶层数的单
位命名为厄缶,1厄缶=10-9 CGS单位。

厄
缶实验(Eotvos
experiment):精确检验物体的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相等的著名实验。引力质量取决于物体的引力性质,出现在牛顿万有力力定律中;惯性质量描述物体
的惯性,出现在牛顿第二定律中。早在牛顿以前,就已经知道任何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值相等,这是物体的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相等的结果。牛顿曾测量不同物体单摆
的周期以检验两者是否相等,得到在10-3精度范围内相等。1890年厄缶持续做了25年的实验,证明在10-8精度内相等。厄缶将两个不同材料、质量相
等的球悬系在扭秤的两臂上合扭秤平稳,并指向东西。地球受地心力力和地球自转的惯性离心力作用。若物体的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不等
,引力和惯性离心力之和将产生转矩,此转矩可被悬丝的扭力秤所平衡。将两个实验装置转180度,使两球位置互换,转矩取向相反,而扭力矩不变,则应观察到
扭秤偏转一个角度。实验在10-8精度内未观察到这一效应。类似地实验以后又多次被人更精确地做过,精度提高到10-9表示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精确相等。
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在牛顿力学中是一种巧合。实际它更有着重要意义;爱因斯坦挖掘其深刻的含义,提出等效原理,作为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