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芝蓉先生所传形意拳三种练法

 隐士的书屋 2014-07-27

尚芝蓉先生所传形意拳三种练法

 
   尚芝蓉先生在世时,常和弟子们讲起,听其父说郭云深老前辈,为传承形意拳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曾有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之说,给后人指明练拳、练功、技艺进步的阶梯。但随后人对形意拳的热爱、练功吃苦程度、个人悟性、师资、体质等不同,对老前辈所说的练法多有曲解,少有自以为是,走捷径,仅从拳理字面理解,照猫画虎练习,怎能理解老前辈所说三种练法之真意?
     我父尚云祥拜单刀李存义为师,得郭云深老前辈“三绝艺”、“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之真传。父亲毫不保留的传给了我们,父亲曾说:“好多练形意拳者,因没得明白人教授,仅凭老先生几句拳理练习,是永远也不可能明白郭云深老前辈所分三种练法用意的。”郭老先生将形意拳简单地划分三种练法,是为一般形意拳爱好者和初学者就形意拳外形、内意以及神气做了大概的划分,其实三种练法明、暗、化即刚劲、柔劲和化劲是不应该也绝对不能分开练习的,当时父亲还举例说明,我们如果想打一把好刀,首先把做刀铁质材料放入高温炉火中烧,待刀材完全烧到要融化时,从火中把刀材拿出,再用铁锤敲打后,将刀材放入冷水中,待冷缺后再将刀材放入火中烘烧,然后再将其拿出进行敲打,后再将其放入冷水中,经过这样千锤百练,也就由钢到柔,再由柔到钢。最后在高超技艺师傅的精打细敲下,刀材才会变成一把即有韧性又有钢性的好刀。为此我父说‘钢柔不应绝对分开练习,而应刚至柔生、柔至极自化,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才是。可有好多人不明其理,又没有明白人教授,仅凭老先生所讲表面拳理分段练习。每当他们看到别人做动作一发整劲、实劲、明劲时,就认为是第一种练法,是初级功夫。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如果刚劲离开了柔劲,形是永远练不正确的。第一种练法明劲即练“形”阶段,如果离开了第二种暗劲即柔劲的“意识”用法; “整劲”、“实劲”的“形”是绝对练不出来的,因为刚相对柔来说才显刚,如离开了柔,就不显刚了。刚柔犹如阴阳,是不可以绝对分开练习的。郭老前辈仅对形意动作做了简单的划分,在这一阶段,对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的人在练法上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是即使练形意拳有一定基础的,如果“形”都没从自然中做正确的话,也应像初学者做动作一样,在明白人的指导下,把每一拳像写字一样一笔一笔按要求写好,直至上下左右写整、写实、写顺、写正确,也就是郭老前辈所说的总以规矩练习,身体动转要合顺,手足起落要整齐。老先生第一种练法所说的明劲即刚劲是要求把动作首先要从自然中做正确,把身体散乱的劲要做“整”做“实”,而不是不明白其理的人所练习和理解的动作的僵劲和拙劲,要求习练者不用后天拙力,慢慢从身体本能的自然中把每个动作的“形体”作正确,也就是把动作的外形结构做正确,待动作熟练后,再在不努气、不用拙力、呼息自然的情况下,把动作做到上下一体、三体合一的刚劲,即动作的“整和实”劲来(明劲是指做动作时劲的外形表露,也就是所说的有形于外,而不是指初学者明白道理的明)。做到了这些,才算基本做到了第一种。
尚芝蓉先生又说,当然各派要求的形是不一样的,因此才出现了同样的动作,无论是发劲、技击、还是养生效果为何差别那么大,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真正的练好“形”。只有“形”正确了,劲、柔、意就能从中而生,也就是郭老前辈第一种练法要求将人后天拙力去掉,按要求将人散乱的劲、形、气、神练整、练实,但这一阶段并不过于强调用气,应随动作自然呼吸,只有“形”做对了,人的气就自然顺畅了,以“形”生意,意随“形”有。尚派门人特别重视“形”的正确性以及动作的“整劲”和“实劲”。 “如果形不对,意无法实现它的效果,无论是技击还是健身效果都不会太好”。动作“形”的正确性,犹如一幢楼房或一座桥梁,如果结构不正确,材质再好,也不能承受那么大重量。好多人恰恰忽略了“形”的正确性,错误的理解轻松正确掌握了刚劲,为初级阶段。所以才出现了同样的拳法,可是技艺、养生等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别。 “即使有一定形意拳基础的人,并且已基本练到了“柔”、“化”阶段,要想更好的发挥拳意技法效果,也应定时定期练习、完善动作的正确性。我父尚云祥到了晚年还说:“我再有三十年的阳寿,我就再打三十年的刚劲。”此话让人深思。我父不是“柔”、“化”不通,而说明了“形”即明劲阶段的重要性。如果“形”不正确,即使到了不意而发的化劲阶段,身体本能的条件反射效果也不会太好。
第二种练法,暗劲。尚芝蓉先生常说暗劲即柔劲就是指动作的柔韧劲、连贯劲,以内意、内气、用法来催动肢体协调运动,“柔劲”不是软弱无力,松不是懈,暗劲是指于肢体内在的,而随形、随意、随时能外发的力。这一段主练内气、内意、外练用法、肢体的协调性。做动作时,肢体在“内意”内气的催动下,慢慢体悟每个动作内气、内劲的来源于形体的应用,并运用逆腹式呼吸方法,配合圆缓的以丹田为中心的升降开合运动,动作开合与内三合、外三合相互应,使动作舒展大方,有伸筋拔骨,连绵不断的柔韧之意。通过练习将形、精、气、神合住,纳入丹田。运用时,丹田发劲,协同三催之劲,四梢之神力,运于周身,发于梢节,使动作舒展大方、精气饱满、动作敏捷,无拙力、无僵滞、松紧转换自然,技击性强、能从轻松自然之中,做到上下一体、三体合一、内外一气的整劲和柔韧劲来。这样在“内意”内气的催动下,就有了不发劲则缓若轻风,急发迅如奔雷的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爆发劲。第二种练法,主练内即内练意气,外练动作柔韧与用法,做到这些,才算基本掌握了第二种练法。
第三种,化劲。尚芝蓉先生说,化劲,仅从力的角度来说,就是双方对抗中,受力的一方,不如对方力大时,不能迎着对方的来力硬顶,而应向对方力的作用线的侧方运动和用力,这样可用很小的力化开对方大力,这就是所谓的“化”劲,也就是外家所说的“四两拨千斤”。而形意拳的要求高一些,习练者通过第一种“形”的训练和第二种“意气”的训练,身体已具备了上下一体、内外一气、三体合一、松紧转换、束展自然的能力,动作也可快、可慢、可刚、可柔,全身筋骨也得到了抻拔,达到了随心所欲发劲能力,也就是“形”与“意”结合的自动化阶段。用现在的话说,有第一种练形、练整、练实、练合、练顺到刚至柔生,直至第二种练柔、练意、练气、练神至“柔极之化”,用神意、灵性催动肌体,再到灵感一开,使动作无所谓“形”和“意”,感而随发,使动作任其自然自动、圆转如意、形如流水、宛如连绵,似人在气中、气在人中、动静相间、松紧转化自然、形、意、神归一,身体已具备了上下与内外、形与意的高度统一,“形意”已通。此时如身体受到敌方打击,你不用想如何应战,敌方也不会给运气判断的过程,更不知敌方是用拳还是用腿打击你何处,你身体本能就会在瞬间凝聚周身之力,随感而反击,这正是正确的熟练掌握 “形”和“意”。练至化劲阶段的必然结果,你身体已具备了四面混元力、八面螺旋力,当身体受到打击时,会产生本能的条件反射,这就是郭云深老先生所说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无意而发的化劲,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形意”练到了随心所欲的自动化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