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一百十六,上海城隍秦裕伯的真人真事(上) 老上海的历史文化里少不了上海城隍,上海城隍秦裕伯为上海人熟知,自从他成为了上海城隍,被人们神化,在人们的心中“神”是非常神秘的,很快秦裕伯被描绘成朦胧中的人物,真正的秦裕伯历史被淡化,坊间传说的秦裕伯的出生、经历、最后趋向都存在着问题,秦家祠堂、秦公墓被毁后,更加扑朔迷离。 上海城隍
为了这些我苦苦寻觅了几个月,犹如大海里捞绣花针。峰回路转;闵行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非遗”保护中心专家评审组组长张乃清提供了很权威的《秦裕伯研究》资料,秦裕伯的真人真事就此真相大白,在这里我们共享。 秦裕伯研究 了解老上海历史的人都知道,秦裕伯是在元朝为官的汉人,政绩卓著,为人堂堂正正。元亡明兴弃官回家,朱元璋欲重用而未果,死后被朱元璋封为上海城隍正堂。这是主线,现在看来没有错,但是秦裕伯终究生活在现实社会里,人生百味,哪有这么顺当?很多挫折、苦恼,因为成为了神,都给抹了,时间一长翻也翻不出来,这就是它的难点。 秦裕伯是秦观(少游)八世孙。秦少游是谁?秦少游江苏扬州人,是北宋龙图阁学士,著名词人,这些在历史上都有记载。这样看来秦裕伯是扬州人不会有误,可是嘉庆《上海县志》记载秦裕伯是大名府人,二个地方二个秦家怎么挂上链子,看来矛盾百出,像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把它弄清楚就是资料的深度,现在这个问题我们放在后面解答。 秦少游像
宋末,蒙古人大肆进犯,秦家南迁,当时浦东一带已经成陆,但都是荒地,人们在这里开荒、“煮海晒盐”,“召稼楼”就是这时兴起的,上海浦东的“陈行”很快兴旺起来。秦裕伯祖父秦知柔已经是这里的头面人物,得上海市舶提举司(上海总管)费子寿推荐为江浙中书儤使(录职试用考察官)。 晒盐图
秦知柔居住淡井村30年,其子秦良顥、秦良显,其孙秦裕伯等都在这里生养,这就说明秦裕伯生在淡井村。淡井村在哪里?它的标志性建筑就是“淡井庙”,淡井庙就是现在的永嘉路12号处,最早的上海城隍就是供奉在淡井庙里,这就是它的原因。 淡井庙遗存
秦良顥(秦裕伯父亲)18岁娶妻唐氏,是年1295年,元元贞元年。次年生下秦裕伯,这是元贞二年(1296年)六月十二日,而目前大量的资料都记载秦裕伯生于元贞元年,早了一年,这是不正确的。那么谁对?“元贞二年”之说记载于《上海陈行秦氏支谱》卷三,毋庸置疑。 陈行秦氏支谱
秦裕伯的父亲秦良顥非常勤奋,19岁单独赴大名府,师从萧氏,是汉人中蒙古文的佼佼者,出任国子监学录,后提升在浙西为官,在现在的新场,最后定居在长寿里。长寿里现在没了,据查就是现在浦东浦江镇陈行的题桥,秦裕伯就这样随父亲回上海定居,这是他十岁前的经历。 题桥现状
可怜的秦裕伯,尽管才华横溢,直到元皇庆二年才得中进士,已经48岁了。这不是他无才,也不是他无德;蒙古人建元朝后54年才开科举,苦了这一代读书人,而且把考生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南人为最低,鲜见有南人得中。无奈,总不得出头,秦裕伯只得走父亲的老路,去大名府入了大名籍,成为了大名府国子监生员,升格为三等的汉人,科举可以名额优先,结果总算中了进士,因此官场都把他记为“大名人”,这就是我们前面说到很多资料记载的“秦裕伯是大名人”的来历,直到后来朱元璋下诏时也提到了秦裕伯是大名人,应该更正了! 秦裕伯48岁成了进士,出任湖广行省照磨,正八品,负责本部门收支审计,熬了六年,才得以提拔。 元至正十年(1350年)任山东高密县令(今潍坊市),七品。至此秦裕伯机会已到,他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据《山东通志》、《高密县志》记载,这个地区是盐碱地,收成极差。秦裕伯指导民众“堑其周为渠,以蓄大雨,渠外筑墉,以防野潦”,之后喜获丰收,抵御了盐碱涝洼之灾。 在高密任职三年间,秦裕伯将盐民的赋税按产量分三等九品,多产的富户多收赋税,小户少收,这样保护了小户,促进了生产;鼓励民众开荒,税收极其优惠,大批荒废的农地得以开发,日趋兴旺。又筑了五里长的城墙,使高密固若金汤,保护了百姓。可以想象;这短短的时间里忙得不亦说乎,更不用说还建了孔庙、县衙和42所学堂,可见他的功绩显赫。 秦裕伯像 至正十三年升任福建省郎中,正五品,秦裕伯进入鼎盛时期。这里有一个故事会令你惊奇;盗匪首次被捕,不但放了,还送银子令其好好谋生;再次被捕杖数十,发去种地,监督其自食其力;三次被捕数罪并重罚,令其“清白”死,没有听到过吧!屡犯不改——该死,不是一身不清白吗?将其投入石灰坑里毕命,还他一个清白。 这个刑罚是不是太厉害了?其实不然,重刑下犯法人自然少,很快这里歌舞升平,夜不闭户,百姓称他“公正干练”。 一年后秦裕伯再次升迁;历任正三品的延平路总管、从二品的御史等职,作为汉人在元朝做到这样高的职位,已经很少见了,然而不久秦裕伯就辞职回家,《明史》和坊间都将这件事归咎于元亡明将兴,市局混乱而致。其实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因为人们将秦裕伯神化了,将民间的甜酸苦辣都淡化了,以致真实的历史差一点湮没了。 仕途哪会这样顺畅?何况秦裕伯是一个汉人,终究不是一位神,在这个社会里,元廷是不会信任汉人的。据记载秦裕伯为官十年“与江浙省臣有隙”,屡遭同僚背后中伤,非常气愤。同时我们早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玄机,做得好好的官,竟然像车轮大战一样的轮转,福建省郎中(相当于封疆大吏)只做了一年就换了,还不奇怪?所以汉人在元朝里做官苦楚只有自己知道,对此秦裕伯的好友李士瞻在答谢秦景容(裕伯)来访特赋七绝一首中可以明显看出; 锦缎裁来五色丝,千方制就欲谁衣。 自惭输与天孙巧,凡女从今不下机。 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元代汉官的苦恼。秦裕伯又是一位仕途坎坷的儒生,为官时从事监察工作,深知元廷的官场内幕,加上汉人起义日烈,对分崩离析的时局丧失信心,也无回天之力,更为了照料年及八旬的老母,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毅然辞官,先回扬州小住,后返故乡长寿里,是年58岁,正好为官十年。 20世纪80年代秦公祠老屋
秦裕伯为官政绩显赫、清廉,但是官运不畅,处处受挤压,因为是汉人,加上母亲年迈这些是他辞官的主要原因,终究他还是汉人在元朝里为官的佼佼者,汉人极为敬重。至于秦裕伯因时局动荡而辞官之说,也有一点关系,但是秦裕伯辞官是1354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是1368年,这里相差14年,秦裕伯辞官时,朱元璋还不成气候。 秦裕伯辞官后做了些什么?长寿里现在还在吗?是不是“召稼楼”?他又为什么会被朱元璋封为上海城隍?秦裕伯至今有没有后人?问题多多,请看下集。
——蔡康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