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16

 孤石洞 2014-07-27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15)
(35):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1〕;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义、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譬夫 绛树青琴〔2〕,殊姿共艳;隋珠和璧〔3〕,异质同妍。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 筌蹄〔4〕?
【1】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原意指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一切做得恰倒好处,却不盲从附和,小人只会盲从附和,却没有自己的不同意见。孙过庭引此用以说明书法创作当于变化中求统一,不可为了求统一而放弃多样性。:“和”与“同”均为中国古代重要哲学美学范畴。“和”为不同事物的矛盾统一或矛盾对立面的渗透与和谐。“同”为同一事物的相加或共存。
【2】绛树青琴:皆为中国古代美女和传说中的女神。三国魏曹丕《答繁钦书》:“今之妙舞莫巧于绛树,清歌莫善于宋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姣冶娴都。”
【3】隋珠和璧:原指隋侯之珠和和氏之璧。后泛指珍宝。
【4】语出《庄子·外物》:“荃蹄所以取鱼兔,而究非鱼兔。”“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孙氏引此用以说明书法创作规则法度的作用,意谓守规则而不为规则所囿,到一定的时候就要敢于突破规则,抛弃法度。

 
(36):
闻夫家有南威之客,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1〕。语过其分,实累枢机〔2〕。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3〕,轻致陵诮。余乃假之以缃缥〔4〕,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5〕,愚夫继声〔6〕,竞赏毫末之奇,罕议峰端之失〔7〕。犹惠侯之好伪〔8〕,似叶公之惧真〔9〕。是知伯子之息流波〔10〕,盖有由矣。夫蔡邕不谬赏〔11〕,孙阳不妄顾者〔12〕,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13〕,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坜,凡识知其绝群,则伯喈〔14〕不足称,良乐〔15〕未可尚也。
至若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后请〔16〕;门生获书机,父削而子懊〔17〕,知与不知也。夫士屈于不知己而伸于知己,彼不知也,何足怪乎!故庄子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18〕。”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19〕。”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20〕!
注释:
【1】此句语出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南威”指春秋时晋国的美女。《战国策·魏策二》:“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龙泉,指“龙渊”,唐人因避唐高祖李渊之讳而为“泉”。宝剑名,后泛指剑。唐李白《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卿》“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2】枢机:指事物的关键部分。后多喻言,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
【3】职:该字《佩文斋书画谱》作“识”,此从“职”。
【4】缃缥:原指浅黄色和浅青色,因古人常以此二色布泉装裱书画,后借以指待书卷。
【5】改:该字《佩文斋书画谱》作“致”,此从“改”。
【6】夫:该字《佩文斋书画谱》作“者”,此从“夫”。
【7】峰:该字《佩文斋书画谱》作“锋”。
【8】语出南朝梁虞和《论书表》:“惠侯雅所爱重,悬金招买,不讲贵贱,真伪相糅,莫之能别,故惠侯所蓄,多有非真。”
【9】语出《新序·杂事》:“叶公子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饰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叶公见之,失其魂魄,是叶公非好龙也。”
【10】语出《韩诗外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能知其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伯子之息流波”即谓知音难觅。
【11】语出《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栽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12】孙阳:秦穆公时人,善相马,世称伯乐。
【13】爨:烧火煮饭,此泛指烧煮。
【14】伯喈:此蔡邕之字也。
【15】良:字《佩文斋书画谱》作“伯”。
【16】语出《晋书·王羲之传》:“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有愠色,因为媪曰:‘但言是王羲之书,以求百钱,姥如其言,人竟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17】语出《晋书·王羲之传》:“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乱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18】语出《庄子·逍遥游》:朝菌是一种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晦朔,月初曰朔,月末曰晦。此谓“早晚”也。蟪蛄:寒蝉。春秋:指一年两季,合指一年。
【19】语出《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此之谓至理名言,非一般俗士与见识低下者所喻。
【20】语出《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