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与绵州东津

 东方欲晓10 2014-07-27

引 子

 

蜀地远离中原,自古少兵灾。战国时,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造就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旱涝从人,民无饥馑之忧。汉景帝时,文翁入蜀,兴教化、举贤能,从此蜀人尚文兴学好雅蔚为风气——可见,李冰父子成就了天府之国;文翁使蜀地成为文采风流之乡,以致后来赢得了文宗在蜀天下诗人尽入川的美誉!

所谓文宗在蜀,实在是名不虚传!从古代来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词……震古烁今!从现代来看:郭沫若的诗、剧,巴金的小说、散文,艾芜和沙汀的小说、戏剧……也都是响当当的。

 

2012-12-11 11:46:28来自腾讯微博

 

 

【关于“文宗在蜀”】

 

如果再补充一下,还可以有若干名单:

西汉辞赋家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蜀郡成都、今成都郫县友爱镇人,王褒(生卒年不详)蜀郡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人;

初唐四杰之一的陈子昂(661702)梓州射洪(今属遂宁市)人,边塞诗人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

五代十国女诗人花蕊夫人,后蜀孟昶的贵妃,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

北宋有“小三苏”之称的苏易简(958—997)和苏舜元(10061054)、苏舜钦(10081048)祖孙,绵州盐泉县(今游仙区玉河镇)人;

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14881559),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17341803),号雨村,四川绵州罗江县(今四川德阳市罗江县)人;

有“清代蜀中诗冠”之称的张问陶(17641814)号船山,四川遂宁人,今船山区即用其名号来命名的(据说这在清代诗人中是唯一的)。

 

【关于“天下诗人尽入川”】

 

就笔者所知,大名鼎鼎的诗人就有:

同属“初唐四杰”的王勃(649676)、卢照邻(636695);

“诗圣”杜甫(712770)及其好友、著名边塞诗人高适(700765)

唐代女诗人薛涛(约768832)及其有情人、与白居易有“元白”之称的元稹(779831);

晚唐杰出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的李商隐(813858);罗隐(833909;

北宋苏门四学士之首、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10451105;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中的陆游(11251210)、范成大(11261193)……等等等等。

 

 

早起。在眉山一中。就着晨光鸟语与朗朗书声,读里人刘小川先生《眉山苏轼》……想我蜀中:山川形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不胜感慨!于是提笔拟了一联,聊表吾心:

 

此地多胜景:剑门雄,青城幽,峨嵋秀,世间美景齐聚蜀;

是才皆文宗:相如赋,太白诗,东坡词,天下诗人尽入川!

 

2012-12-30 08:09:48来自QQ空间Android

 

 

仰 贤 篇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七月, 47岁的杜甫带着对官场的失望弃官远游;十二月一日举家随着流亡人群,从同谷(今甘肃成县)取道剑门入蜀,年底到达成都,从此开始了他为期五年的蜀郡客居生活。

 

杜甫入川的大背景是安史之乱。而他之所以选择到四川,一方面因为当时蜀地较之中原比较安定——连唐玄宗都要朝四川跑,其他平头老百姓就不用说了;一方面是因为杜甫在成都有亲戚和朋友。亲戚有舅父崔县令——杜甫《客至》题后自注:崔明府相过。明府,县令的美称;好友如高适、严武、房琯等。

 

【李白、杜甫与高适】

 

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彰明县青莲乡,25岁(725)“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家乡,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被朝廷“赐金还山”后,一路东行,先后与大他1岁的高适和小他11岁的杜甫相会。

后来,高适和杜甫先后入川——高适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任彭州刺史,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改任蜀州刺史,宝应元年(762)接替严武出任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后因抵御吐蕃不力,朝廷复召严武入蜀主政。

 

【严武三镇蜀川】

 

一镇蜀川:唐肃宗至德三年(758),严武出任绵州刺史,迁东川节度史。不久调回京,任侍御史、京兆尹。

二镇蜀川:乾元二年(761)十二月,被任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四月,唐玄宗、唐肃宗父子时隔十四日相继去世。六月召严武回京,入为太子宾客,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实际是命他充陵桥道使,监修玄宗、肃宗父子的陵墓)。

三镇蜀川:广德二年(764)初复命严武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第三次入蜀。764年七月,严武率兵西征,击退了吐蕃的大举入侵,保卫了西南边疆。以破吐蕃有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代宗永泰元年(765),严武不幸突患疾病,死于成都,年四十岁。

 

【杜甫与严武】

 

杜甫(712770)与严武(726-765)为世交,并且杜甫长严武15岁。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严武与杜甫一起受房琯(696763)牵连而贬谪,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层关系,他对社甫始终很关心。

杜甫适蜀的五年间,严武两次主政,时间虽然不足两年,但他对杜甫的帮助很大:他不但在经济上资助社甫,而且常常到杜甫的草堂去访问他,作诗唱和;并数度劝其出仕,杜甫婉言谢绝。

广德二年(764)六月,严武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啡鱼袋——这是杜甫一生中得到的最高官阶(从六品上),故又有杜工部之称。虽说杜甫入严武幕仅半年便辞归草堂,但两人的交谊依然很好——杜甫对严武始终怀着深深的感激。

 

【杜甫与房琯】

 

很早以前,在房琯尚隐居于陆浑山时,杜甫就曾拜谒过他,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杜甫与房琯同朝——房琯任宰相,杜甫为左拾遗兼工部员外郎,二人志同道合,共赴时艰。

乾元元年(758),在朝为官仅3个月的杜甫,因再三上疏言房琯兵败罢相事,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同时“出琯为邠州刺史”,上元元年(760)为汉州(今广汉)刺史。宝应二年(763)春三月,客居梓州的杜甫曾去汉州探望老友房琯不遇——此时房琯已卸任,奉调启程了。

代宗广德元年(763),朝廷召拜房琯刑部尚书,行至阆州八月初四病卒;九月中旬杜甫始闻噩耗,即时启程赴阆州奔丧。两年后,当杜甫再次经过阆州时,特来看望老友的坟,作《别房太尉墓》。

 

 

思 圣 篇

 

【杜甫蜀中行迹】

 

杜甫初到成都(759),先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寺寓居了三个月(时裴冕镇蜀),次年(760)春天才于浣花溪畔结庐而居。

乾元二年(761)十二月,严武被任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与杜甫交好;宝应元年(762)秋七月,严武奉召回京,杜甫送严武至绵州方才分手。

严武离开后不久,成都即发生剑南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叛乱(七月十一日)。杜甫羁留绵州月余,住在左绵公馆(那时的政府招待所,现李杜祠位置);随后应梓州李刺史之邀,前往梓州(今三台)——那里还有故人东川留后章彝。

代宗宝应元年(762)九月初九(101日),杜甫初至梓州;十一月迎家眷寓居梓州——章留后与李梓州为杜甫营造草堂数间于州署之东(今三台中学东面);随后到射洪怀旧凭吊陈子昂。

宝应二年(763)正月,杜甫于梓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三月,出行汉州访房琯不遇,返回梓州;九月中旬闻房琯噩耗,即时启程赴阆州奔丧,十一月归梓州。

广德二年(764)正月,杜甫携妻带子在阆州,告别房琯墓,正当准备取道阆水(今嘉陵江)下渝州东游吴楚时,传来了黄门侍郎严武复回成都主政、且东西两川合为一道的消息,杜甫于是打消了东游的念头,从阆中折返经盐亭取道梓州回成都。

永泰元年(765)四月,高适与严武相继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五月离开成都,乘舟南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至云安(今重庆云阳),次年(766)暮春迁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杜甫在奉节住了将近两年,写诗443首。

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携家出三峡,经江陵、公安,暮冬抵岳阳。之后,诗人漂泊湖南,贫病交加,濒临绝境。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死在湘江舟中,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灵柩停厝在岳阳,直到43年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杜甫“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据统计有430余首,几乎占杜集总数的三分之一(杜甫一生只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是杜甫创作过程中的又一个丰收时期。其中的名篇如《春夜喜雨》、《客至》、《春望》、《蜀相》、《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绝句》、《绝句漫兴》、《戏为六绝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等等。

 

宝应元年七月至广德二年三月(762.7~764.3,共一年零九个月),杜甫流寓绵州、梓州,历射洪、盐亭、汉州、阆州,作诗129首——对此,《杜甫流寓剑南东川道》(魏岳中、钟利戡著,19983月载《绵阳文史丛书之七》)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2013413 16:09

 

 

【杜甫四次到绵州:两次过绵州,两次住绵州】

 

第一次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从同谷(今甘肃成县)取道剑门入蜀,沿阴平和金牛古道经剑阁、绵州到达成都;

第二次是宝应元年(762)秋七月送世交好友严武入朝到绵州,留下送别诗三首;后因剑南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叛乱羁留绵州月余,住在左绵公馆(后人在此设李杜祠以祀之),两次东津观打鱼并作诗,登越王楼,题咏海棕;

第三次是宝应二年(763)春三月,杜甫从梓州送眉州别驾辛员外直到绵州始分首,与窦使君同宿左绵公馆遇大雨,观涪江涨水作诗三首呈窦;随后前去汉州探望老友房琯不遇,返回梓州;

第四次是广德二年(764)春三月,自阆州回梓州经绵州返成都。

 

关于李杜祠

 

据《绵州志》载:李杜祠系西汉中国针灸创始人涪翁、东汉著名游方道士李意期鹤居之地。唐初,州人在此建治平书院,成为接待文人学士吟诗作文、修身养性的地方。

唐宝应元年(762),杜甫流寓绵州,住绵州治平院(又称左绵公馆、海棕馆),在东津观打鱼后,写下《东津观打鱼歌》、《越王楼歌》、《海棕行》等吟咏绵州的诗作16首(一说18首)。宋代至清代,陆游、唐庚、赵蕃、果亲王、李调元、翁同和等名士先后到其地寻觅杜甫遗踪,留下不少诗篇。

清郡人、黔江教谕吴敏斋以倡文风、造福桑梓为己任,散私财在绵州城南修建治经书院(现南街小学),建校舍数十间,仿宋人思贤故事,筑室纪念扬雄、李白等人;于南山建十贤堂(现白衣庵),祀汉杜微、李仁等乡贤。他鉴于李白为绵州昌明人,杜甫流寓绵州,“悦左绵山水,放怀歌咏”,两人同为诗宗,为后人所敬仰,绵人宜建祠并祀之。嘱其子吴朝品日后修建李杜祠,为桑梓增色。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吴朝品在绵州东郊芙蓉溪畔、相传为唐代治平院旧址地方购地6亩,建造了李杜祠。

 

【李杜祠】位于绵阳市游仙区芙蓉溪畔、富乐山下。“人家几户傍江村,水绕池边竹掩门。满地黄花秋色早,一龛同奉两诗魂。”李杜祠为目前全国仅有的一处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合祀一祠的纪念地。李杜祠占地面积7千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门楼、仙圣堂、问鱼舫、问津楼、“巴西第一胜景”照壁等。

 

201344 11:27

 

【李杜祠照壁上,清人吴朝品题“巴西第一胜景”】绵阳在三千年前的巴国蜀国时期,隶属巴国——那时的巴、蜀,大致以涪江为界:涪江以东为蜀国;涪江以西为巴国~“东以秭归,西至涪水,南齐黔涪,北靠汉中”——绵阳位于巴国西部,故称为巴西。秦灭巴蜀二国,设巴蜀二郡,绵阳属巴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设涪县;隋开皇元年(581年)改巴西县。

 

2012-12-13 11:46:14来自QQ空间

 

【李杜祠仙圣堂】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1),绵州拔贡吴朝品“李白绵州人,工部宝应元年至绵,悦其风土,放怀歌咏,绵之人宜并祭之”,遂仿宋人思贤故事创建。中祀李白、杜甫,左右祀黄庭坚、陆游、邓文元、赵鹏飞牌位,前廊立李杜祠碑记和古春酣亭记碑。1988年市文管所进行了维修,1994年塑李白、杜甫像。

 

201342 11:14

 

【李杜祠问鱼鲂】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1)。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陆游贬官四川,特意前往绵州踏寻杜甫遗踪,在杜甫当年居住过的治平院(今李杜祠)写下“走马朝寻海棕馆,斫脍夜醉鲂鱼津”的诗句,故建鲂人吴朝品将此命名为“寻棕问鱼之鲂”。

 

201342 08:12

 

 

【杜甫:观打鱼歌】

 

绵州江水之东津,鲂鱼鱍鱍色胜银。

渔人漾舟沈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众鱼常才尽却弃,赤鲤腾出如有神。

潜龙无声老蛟怒,回风飒飒吹沙尘。

饔子左右挥双刀,脍飞金盘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忆,汉阴槎头远遁逃。

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

君不见朝来割素鬐,咫尺波涛永相失。

 

2013-03-22 17:30

 

【《杜工部东津观打鱼歌处》碑】现存李杜祠内,为清人吴朝品摹刻。据说背后有涪翁像,惜无以得见~

 

2013410 14:40

 

细雨飘飞中,寻访《杜工部东津观打鱼处》碑旧址——游仙区沈家坝57栋楼后山脚!

 

2013410 09:09

 

 

【杜甫:又观打鱼】

 

苍江渔子清晨集,设网提纲万鱼急。

能者操舟疾若风,撑突波涛挺叉入。

小鱼脱漏不可记,半死半生犹戢戢。

大鱼伤损皆垂头,屈强泥沙有时立。

东津观鱼已再来,主人罢鲙还倾杯。

日暮蛟龙改窟穴,山根鳣鲔随云雷。

干戈格斗尚未已,凤凰麒麟安在哉。

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

 

2013420 08:25

 

 

追 慕篇

 

 

【陆游与杜甫、绵州】乾道八年(1172)十一月,48岁的陆游贬官成都宣抚司参议,路过绵州,登越王楼,访东津,游天池山、东山,作了9首诗1首词。其中有两首诗都言及杜甫、东津、打鱼、斫脍、海棕、角鹰,即《东津》和《绵州录参厅观姜楚公画鹰少陵为作诗者》。

 

2013-04-17 07:30

 

陆游】一生宦海沉浮45年(从34岁到79岁),前后5次被罢官,仍然赤诚报国,痴心不改——直至其去世前,留下《示儿》,遂成千古绝唱!梁启超写诗赞曰: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陆游享年86岁(1125~1210),不仅高寿,而且高产!42岁前,陆游作诗一万八千首!62岁时删诗,存者百分之一!幸存诗作收入《剑南诗稿》和《陆游集》,集中什九从军乐”——可见陆游对富国强军多么的重视!梁启超盛赞陆游,只因他与陆游有相同的处境和抱负!

 

 

【我家住在沈家坝】依富乐山,傍芙蓉溪、涪江、安昌江;紧邻白云洞、李杜祠。汉初涪翁在江畔隐居,李意期在山里修真;汉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和刘璋在山上欢宴百日,蜀汉肇始;唐宝应元年(762),杜甫流寓绵州左绵公馆(今李杜祠)月余,芙蓉溪~东津观打鱼、斫脍、宴饮、作诗;后来的陆游,专程前来追寻杜甫足迹,寻幽访古。今有“治平路”、“东津路”、“东津桥”、“东津酒店”以及“海棕路、“驿亭路等地名留住历史记忆。

 

2013-04-24 09:07

 

 

【夜访李杜祠】

 

仙圣祀东津,绵州播斯文。

蜀中传佳话,巴西留胜景。

鲂鱼戏清波,宿鸟归旧林。

欢宴频举杯,犹闻斫脍声。

 

20131月28日 19:44

 

 

65日再访李杜祠】

 

巴西胜景碧溪畔,一祠双祀圣与仙。

朝朝暮暮门前过,风风雨雨止上班。

溶溶月色敷庭院,苍苍乔木起淡烟。

春来春去春何处,花谢花开年复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