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关谈判桌上的一段驳辩(李鸿章对伊藤博文)

 准提妙海 2014-07-27
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湘、淮等军在辽东战场被击溃,使朝廷中的主战派大为泄气,束手无策,缄口不言。二月十日,光绪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讨论战事,“问诸臣,时事如此,战和皆无可恃,言及宗社,声泪并发”。军机大臣们也是一筹莫展。次日,再次召开军机会议,认为除了按倭国要求派李鸿章赴日和谈外,别无它途。二月十八日,清政府通知倭国政府,准备派出全权代表进行和谈。倭国明确提出“中国应在赔偿军费、确认朝鲜独立外,并由于战争的结果,必须割让土地”。二十二日,朝廷招李鸿章进京,当天与军机大臣共同入觐。当谈起倭国可能要求割地时,李鸿章表示“割地不可行,议不成则归耳”,翁同和也希望能做到不割地。其余大臣则担心不割地,不能议和。李鸿章便请翁同和一起前往倭国议和,翁以过去未办过洋务推托不允。光绪皇帝询问海防情形,李鸿章奏答:“实无把握,不敢粉饰”。如此商议数日,计无所出。至二十五日,慈禧召见李鸿章与军机大臣,李鸿章和恭亲王奕忻都面奏须割地问题,西太后听了大为不悦,自后推病不出,命一切遵光绪旨意。三月二日,清政府万般无奈,只能同意授予李鸿章“商让土地之权”。李鸿章请训光绪后,于三月十四日乘船从天津萧然登程。

1895年3月20日下午在日方选定的马关红石山下安德天皇祠旁的春帆楼,中日两国全权大臣举行首次停战谈判
①中方参赞、二品顶戴候选道马建忠 ②李鸿章养子、中方参议、江苏存记道李经方 ③中方首席代表、北洋大臣、直录总督李鸿章(73岁) ④参赞、二品顶戴记名海关道罗丰禄 ⑤中方参赞、二品顶戴候选道伍廷芳 ⑥日方首席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54岁) ⑦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51岁) ⑧伊东书记官长 ⑨外相秘书田中
三月十九日,李鸿章一行一三十五人抵达倭国马关。二十日,与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等人举行第一次谈判。双方寒暄已毕,李鸿章即发表大篇议论:
“贵我两国乃东洋两大国,人种文物相同,利害攸关。贵国近年进步巨大,侪身泰西各强之列,实令人钦羡不止。如阁下所知,我国尽管需要革除之弊甚多,但不如意之事常十有八九。我国与贵国提携,共图进步,以与泰西日新月异之文化争衡,并防止白色人种之东侵,此乃两国之共同愿望。今虽一时交战,终不可不恢复和平,且冀更进而为亲睦之友邻。切望贵我两国将为东亚之两大强国,以与欧美持久对抗。换言之,不仅能改变今日之不幸,进而谋求两国友谊之加深。”(伊藤博文插话:数年前与阁下在天津相会时,敝人曾进言:贵国之现状,实有改进之必要,想阁下尚能记忆此事。但尔后贵国晏然依旧,不图改进,以至今日,实深感遗憾。)
“实感遗憾。但我国系拥有二十余省之大国,不能指望有如贵国在短期内获得异常进步。迩来虽常以素志未伸为憾,但夙愿未能一日或忘。但此次战争,反能获得两大好处:其一,证明欧洲之陆海军战术,并非白种人所专有,黄种人亦能应用,并已收到实效;其二,倭国国之如此长足进步,可以促使我国从长夜之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此实为贵国促成其奋发图强,帮助其将来之进步。今我国人虽有多数怨恨贵国,而我反拟向贵国致谢。相信我国有识之士,鉴于今日之惨败,他日必有所觉悟。此次如能恢复两国和平,以唇齿相依关系,促进两国兴盛,永保东亚之和平,则足以实现两国之宿愿。”
李鸿章以战败者的身分向敌求和,仍尽力表现出恢宏的气度,以掩盖其艰难的处境。对此,陆奥宗光评论道:“他如此高谈阔论,其目的是想借此引起我国的同情,间用冷嘲热讽以掩盖战败者的屈辱地位”。
在这次会谈中,中国全权代表提出了要求停战的备忘录。二十一日,双方举行第二次谈判,伊藤博文就中方的备忘录提出停战条件为:日军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管理该地的铁路,该地的中国军队缴出一切军器。条件之苛刻,完全出乎李鸿章意料之外。按照这些条件,一旦谈判破裂,日军可以立即拿下北京。会谈结束后,李鸿章把倭国的停战条件电告总理衙门,清政府也十分惊骇,认为万难允许。经过商议,总理衙门二十四日电令李鸿章先设法了解日方的议和条件,再作打算。李鸿章收到电文,觉得与自己的想法吻合,于是决定暂时搁置停战问题,先谈议和条款。在二十四日下午的中日第三次会谈中,中国全权代表正式撤回了停战备忘录,并要求日方出示和款。伊藤博文答应第二天交阅,同时在会谈中突然表现出对台湾的兴趣,再次令李鸿章大吃一惊。
原来,在准备与中国和谈的同时,倭国并未停止军事行动,而是把进攻的重点放到了台湾方面。在三月十五日,日军取得辽南战役的胜利后,就开始向澎湖进军,为下一步占领台湾做准备。倭国希望趁中日和谈之际,先攻占澎湖,以逼迫中国在谈判桌上同意割让台湾;即使达不到割让的目的,也可利用澎湖作为进攻台湾的跳板。二十三日晨,倭国联合舰队及七艘运兵船运载约五千倭国陆军,在澎湖登陆。守卫的清军虽极力抵抗,终以兵寡及炮火不济而失败,大部分退归厦门。二十五日,日军占领澎湖。
倭国大本营在派军占领澎湖的同时,又着手制订直隶平原作战的第二期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倭国政府准备孤注一掷,将常备军的全部七个师团和三分之一后备部队的兵力调到前线,以对付尚拥有二十万作战部队的清军。
正当倭国踌躇满志,准备以武力为要挟,在谈判桌上大捞一把的时候,一个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就在二十四日李鸿章从中日第三次会晤返回的路上,突然遭到一名刺客开枪狙击,子弹击李鸿章左颊,急送回府邸抢救,幸而未致命。刺客名叫小山丰太郎,他认为李鸿章负责操办北洋军务,是倭国对华战争的主要障碍,早就想赴天津行刺,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他还认为倭国未能攻克北京,现在举行和谈为时过早,所以有意破坏和谈。
李鸿章遇刺的消息,引起倭国政府极大的惊骇。伊藤博文闻讯后,勃然大怒,说宁将自己枪击,也不应加害中国使臣。陆军大臣山县有朋闻讯也“立即离案大乎该匪罔顾国家大计”,连天皇也惊诧不已,派出御医前往护理,并颁布谕旨,对此事表示愤慨和遗憾。皇后还亲制绷带以示慰问。同时,倭国立即审理了凶手,小山以谋杀未遂罪被判无期徒刑。
虽然倭国政府做了种种努力,但是当李鸿章被刺的消息披露后,还是立即引起了欧美各国的强烈反响,世界舆论哗然,发出一片谴责倭国和同情中国的声音。各国也意识到倭国的胃口之大,纷纷表示不能坐视。在这种情况下,倭国政府感到仅仅在礼遇上的表示已不能帮助改善自身的形象,所以决定无条件停战。三月二十八日,陆奥宗光亲自到中国代表旅邸,在李鸿章病榻前面致无条件停战照会,规定自即日起停战三个星期,但停战范围不包括台湾、澎湖。中方力争须全面停战,被日方拒绝。三十日,双方正式缔结了停战条约。
自四月一日起,双方开始进入关于缔结和约的谈判。次日,日方出示和约底稿,并限中方于四月五日前答复:
中国确认朝鲜的完全独立地位;
中国把辽东半岛、台湾全岛、澎湖列岛永远割让给倭国;
中国赔偿倭国军费三亿两库平银;
除了中国已开放的通商口岸以外,再向倭国开放北京、沙市、湘潭、重庆、梧州、苏州、杭州,倭国国臣民可免税运进、并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
李鸿章虽然早就料到倭国所欲甚奢,据他估计,“让地恐不止台、澎,赔费恐须过一亿亿”,但他见到底稿后,仍为之愕然。他急忙在当天把日方约稿的内容电告总理衙门。清政府多方协商,仍毫无结果。李鸿章等不到清廷的复电,而四天的期限已到,于是自行向日方作出答复,除承认朝鲜独立外,对其它部分提出长篇驳辩,指出:
倭国当初与中国宣战时,曾明确指出此次战争只是为了朝鲜的独立而战,并非为了贪图中国的领土;
此次战争并非由中国首先挑起,开战后中国也未侵占倭国土地,按理不应由中方赔偿兵费;
中国如准许外商在华制造一切货物,势必将剥夺百姓的生计,给国内制造厂商造成打击,国家不能不出力保护。
陆奥宗光拿着李鸿章的文章去见伊藤,说是“笔意精到,仔细周详,将其所欲言者都尽情地说了出来,不失为一篇好文章”。伊藤认为,为了避免别国“产生倭国虽胜于力而屈于理的怀疑”,应该加以彻底反驳。陆奥则认为,“一开论驳之端,彼方亦必有再三反驳的余地”,以至有招致别国干涉的危险,“与其在空洞的理论上和他们哓哓不休,还不如在事实面前使他们就范”。伊藤同意了这个意见,于四月六日照会李鸿章,请其对议和条约的全部或每条款明确提出同意与否。或明确提出某条款应如何修改,至于中国国内情况如何,并不在谈判之内。李鸿章接到照会后,只得再次向清政府请旨。
此时,清政府最高领导集团内部,正为讲和条款问题争论不决。政府中一些主战人士坚决反对向倭国割地赔款,要求整军再战。军机大臣翁同和强烈反对割让台湾,认为不战而割让未占领土,会失去天下人心。翰林院学士文廷式也指出“今日台湾之事,尤为存亡所关”,“夫战而失地,出于势之无可如何,百姓虽死亦无所怨。若割敌兵力未到之地,及偿款至万万以上,皆使中国一撅不振,不可许也。”其它大臣则认为,奉天陪都地位更重,两害宜取轻。两下争执不休。四月八日,慈禧表示不惜撤使再战,也不应放弃奉天南边和台、澎两地。当天总理衙门电复李鸿章,对于如何答复日方的和款条件仍无肯定指示,但对于赔款割地问题大体上规定了一个范围,即“让地应以一处为断,赔款应以万万为断”。日方将此密电译出,完全摸到了中方的底,随即对中国代表施加压力:希望你们能认识到倭国为战胜国,中国为战败者的事实,由于中国的请求,才开始这次和谈。如不幸谈判破裂,则倭国一声令下,六、七十艘运兵船将运载大军开往各战场,连北京的安危也将难保了,贵大臣回国后能否安然出入北京城门都成问题,你们还在这里悠悠然拖延谈判?


四月九日中方提出修正案,同意割让辽东的安东县、宽甸县、凤凰厅和岫岩州四地,以及澎湖列岛。赔款要求减至一亿两。新订商约以中国与西方各国现行约章为基准。据此,双方在十日举行了第五次谈判,李鸿章的伤势已接近痊愈,亲自参加了此次会议。伊藤提出了对条约修正案的再修正备忘录,仍坚持割让台湾全岛、澎湖列岛,同时将辽东割地的边界由北纬四十一度向南缩至营口、海城、凤凰城、安平河以南。赔款减至二亿两。商埠由七处减为四处。他指出,这个备忘录是日方充分体谅中方所处困难地位后,将日方的要求减轻到最轻的限度;为中方减少一分困难,即为日方增加一分困难。所以对此备忘录,中方只有同意与否两句话。李鸿章问,这是否意味着对此备忘录不允许再进行讨论分辨?伊藤回答说,尽管辩论,但条件不能再减。于是李鸿章就赔款和割地两项进行了驳辩,当时两人的对话中有如下一段:

李:请允许敝人略述己见。首先,赔款二万万两,数额过巨,实非今日我国所能承担。能否再减轻?
伊:如既已言明,本备忘录是在尽量予以减轻而后所拟定,实无再减之余地,尚乞谅解。今后如战争继续,赔款数额将不止于此。
李:如我方第一次复文中所详述,核计贵国开销之数,远不及二万万两。今提出如此苛刻条件,以我国一国之力,无论如何亦难负担如此巨款,必借洋债。洋债为数既多,本息甚巨,中国实无偿还此等债务之财源。
伊:敝人不敢遽然赞同阁下之说。贵国土地富饶,人民众多,富源广大无比。
李:即使我国富源广大,但尚未开发,毫无办法。
伊:贵国人多,超过四亿,比我国人口多出十倍,如欲开发富源,实轻而易举。
李:虽国大人多,无人杰可奈何!
伊:国步艰难之际,英雄辈出,至执掌国政者亦有之。即可用以开源。
李:(微笑)愿向我国政府建议,礼聘阁下为敝国宰相如何?
伊:(亦微笑)敝人一身已献给我国天皇。如蒙陛下恩准,不拘何时,亦不拒绝为贵国竭尽微力。
李:今日我国实困难至极,希阁下给以充分同情与体谅。纵令现在得以订立讲和条约,赔款金额如此巨大,将立即为世人所知晓。外国之资本家将乘我国困难之机,贪图非常之高利,彼时,我国必将陷入更加困难之境地。
伊:关于此事,以敝人之地位不能进行任何谈论。
李:当然。但另方面,若订约即不可更变,否则我国将成为不履行条约之背约行为,必将再惹贵国以背约作为再开战端之理由。故在尚未发生此种不幸之前,不能不再乞阁下减轻所提条件。切望阁下斟酌我国情形,再加以考虑。
伊:条约一旦缔结,贵国则不能不认真履行。如贵国背约,我方不得已而将再次诉诸武力,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李:正因为如此,敝人才不得不再请求阁下采取宽大措施,使条件减至今日我国可能履行之程度。
伊:此备忘录之条件,已充分体谅贵国情形,在可能减轻之限度内,业已减轻,因此不能允许再减轻分毫。
李:贵国为战胜者,我国为战败者。战胜者之要求,无论何等条件,败者亦必服从。但以如此苛刻条件指令我国,终非我国所能忍受。
伊:(立即严肃起来)敢问,阁下所言,可否解释为坚决拒绝本大臣所提出要求之意?
李:否,决非如此。我国政府自不待言,本大臣亦求和心切,早为阁下所谅察。敝人只是坦率表达我国之情况而已。
伊:既如此,我方除备忘录所记述之事项外,丝毫也不能减轻。
李:其次,愿就土地问题一谈。历观欧洲各国交战,未有将占据之地要求全行割让者。以普法战争为例,德国所占领之法国疆土,虽非常广阔,而实际所提出之割让要求,却极为宽大。今约内将奉天南部所占之地,要求全行割让,此外对未被占领之台湾亦要求割让,岂非已甚?
伊:否。其事例甚多,不可以普法之一例论之。
李:英法两国兵临北京城下时,彼等亦未要求割让寸地。
伊:彼另有意在,不可以彼例此。
李:即如营口而论,乃系通商口岸,东西南北货物云集之地,实为我国政府之一大财源。贵国一面命我国负担苛重赔款,同时又夺取我之收入源泉,岂非过于残酷?
伊:是乃不得已之结果。
李:(边笑边说)譬如养子,既欲其长,又不喂乳,其子不死何待?
伊:(亦边笑边说)中国岂可与孩提并论。
李:台湾全岛,日兵尚未侵犯,何故强让?
伊:阁下似乎说,未占领之土地,即无要求割让之理,贵国何以将东西伯利亚割让给俄国?
李:将东西伯利亚割让与俄国,并非战争之结果。
伊:割取台湾,在和谈上亦为合理之要求。
李:台湾与黑龙江有霄壤之别,完全不能相比。黑龙江殆为化外之瘠土,人烟稀少,尚未施政。相反,台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亦服从王化,设官署置吏员,纯如本土。
伊:但在割占中国主权所及版图一点上,毫无不同之处,无须论及土地之肥瘠。
李:如此岂非轻我年耄,不知分别?
伊:中堂见问,不能不答。
李:总之,现讲三大端:二万万两为数甚巨,必请再减五千万;营口还请退出;台湾不能相让。
伊:如此,即当遣兵至台湾。
李:台地瘴气甚大,从前日兵在台,伤亡甚多。台民大都吸食鸦片烟,以避瘴气。
伊:但看我日后据台,必禁鸦片。
李:台民吸烟,由来久矣。
伊:鸦片未出,台湾已有居民。倭国鸦片进口,禁令甚严,故无吸烟之人。
李:至为佩服。
谈判结束时,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握手告别,再次请求将赔款大幅减少。伊藤笑着摇头说:不能再减。遂散。
次日,伊藤致函李鸿章,称中国须在四天内答复同意与否。李鸿章一面复函与倭国争执,一面再请清廷定夺。清廷先是复电希望能以矿山、关税等主权出让而保领土,李鸿章认为不可能。清廷便允割台湾南部,必争营口。当天日方提出严重声明,对李鸿章的复函进行全面反驳,再次催逼中国明确答复。在此情况下,清政府知倭国态度强硬,担心如再拖延将招致议和决裂,大局不可收拾。因此,总理衙门于四日电复李鸿章:“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马关条约大局乃定。
四月十五日,中日全权大臣举行了第六次谈判。这次会谈时间很长,整整谈了五个小时,李鸿章不惜再三恳求至每一细节。因为日方掌握了中国的来往密电,所以伊藤胸有成竹,决不肯作丝毫让步。谈判至下午七时半才结束,当互相握手告别时,李鸿章边笑边向伊藤说道:未曾想阁下竟是如此严酷执拗之人。伊藤亦笑答曰:当此商议国家大事之际,亦出于不得已耳。
四月十七日,《马关条约》最后签定,主要内容包括:
㈠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
㈡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永远让与倭国;
㈢中国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倭国,作为赔偿军费;
㈣倭国国民可在中国通商口岸从事各种货物制造,并可装运进口各种机器;
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等等。

《马关条约》的内容传出,朝野哗然。两江总督张之洞一周内两次致电总理衙门,力陈条约将给中国造成严重危害,请求代奏阻止议和。翰林院八十三人联衔上奏,内阁官员一五十五人联名条陈,反对和约。帮办北洋军务提督宋庆、山东巡抚李秉衡都上书要求拒约再战。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集会推举康有为起草请愿书。康有为奋笔一昼夜,写成万言上书:“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约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来自十八省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在万言书上签名,于五月二日呈递都察院。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在倭国,明治天皇御览《马关条约》后大悦,在签约后的第三天,即四月二十日就批准了和约。同时倭国不断催促中国尽快批准条约。催逼之下,清廷焦灼万状,计无所出。批准和约,则将招致举国上下的一致反对;拒约再战,而海军尽覆,陆师疲弱,毫无把握。只好一面通过驻外使节寻求列强帮助,一面征求各大臣意见。大臣们亦无明见,只有在山海关督战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明确反对批准和约,主张整军再战。他说:“用兵两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久’二字,实为现在制倭要著。”

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和慈禧、光绪之间,也在进行紧急磋商。二十六日,慈禧在接见军机大臣时传旨:“和战重大,两者皆有弊,不能断,令枢臣会商一策以闻。”光绪皇帝更是“极为难,徘徊能不决,天颜憔悴”。四月三十日,他召见军机大臣,翁同和、李鸿藻倾向于延期批准和约,其它军机大臣则倾向于按期批准。五月二日,走投无路的光绪皇帝终于被迫批准和约。

五月八日,中日两国在烟台完成了批准换约手续,条约随即生效,两国结束战争状态。

和约批准后,清廷深感上愧祖宗,下慊国人,随后在五月十一日下诏宣示批准和约的苦衷:“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况二十年来,慈闱颐养,备极尊崇,设使徒御有惊,藐躬何堪自问!”“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