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案从未在风中飘扬

 真友书屋 2014-07-28

文/西门吹雪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真正称作是一个人?一只白鸽要翱翔多少海洋才能安息在沙滩上?炮弹要飞行多少次才能永远被禁止?我的朋友,答案在随风飘荡……

2011年4月6日,鲍勃·迪伦的沙哑嗓音在北京工体响起,没有听到期待的《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扬》),也没有想象中的全场沸腾,老鲍作为民权和反战斗士的形象定格在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摇滚粉很难从他的歌中感受到沮丧、不满、怀疑、愤怒的时代情绪。

经历二战后的短暂和平,1960年代的世界重又陷入了躁动不安:民权运动高涨,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全面卷入越战……一系列事件让美国年轻人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悲观和失望,渴望寻求解脱和奋起的力量,迪伦也是其中一员。1963年8月27日,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最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结束后,当时22岁的迪伦用口琴和木吉他唱出了这个梦想的民谣《答案在风中飘扬》。从此,迪伦推开了天皇巨星的大门,也贴上了激进分子领袖的标签。

听旋律,你会发现迪伦并不像印象中的摇滚歌手那么激烈(当时迪伦还没从民谣转向摇滚);看歌词,你会发现他像诗人一样思索世界和人生。在《答案在风中飘扬》里,我们隐约看到了希望,但却又不是那么肯定,事实也是如此。

当时的美国年轻人认为社会很糟糕,政府烂透了,世界被阴谋主导,他们渴望了解真相,《答案在风中飘扬》正是此种心情的反映。殊不知,历史并非由某个人或某个群体主宰,政府首脑有时候同样身不由己,这在1963年11月美国总统肯迪尼遇刺一事上表露无遗。真相是什么?众说纷纭。此后,迪伦对民权运动陷入反感和质疑,放弃了抗议民谣,转而从事摇滚乐创作。即便如此,《答案在风中飘扬》还是成为了六七十年代民权和反战运动的圣歌,在结束美国的种族隔离和结束越战这两件事情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反观当下,政府掌握了媒体指挥棒,精英习惯于口诛笔伐,而民众则在无意识中被忽悠到东,忽悠到西。很多事情,人们知道的都只是一个结果,无数解读,并非真相。从鲍勃·迪伦的年轻时代到现在,答案也许从未从在风中飘扬!

且听风吟吧。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

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

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海

才能在沙丘安眠

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

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啊 我的朋友 在风中飘扬

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一座山要耸立多少年

才能被冲刷入海

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

才能被容许自由

一个人要多少回转过头去

才能假装什么都没看见

答案啊 我的朋友 在风中飘扬

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

才能看见天空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

才能听见人们的悲泣

要牺牲多少条生命

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

答案啊 我的朋友 在风中飘扬

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