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阴阳双虚体质调治

 易医文化 2014-07-28

一、概述

阴阳双虚体质的补法是以补阴和补阳药物为主,组成处方,用以治疗肾精、肾气虚证。

中医的阴、阳学论点是,“阴为阳之根,阳为阴之基。”“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阴得阳而化,阳得阴而通(通达)。”这里所指的阳,指功能,指气,指六腑,行于表,所指的阴,指物质,指津血和五脏,行于内。

中医认为,肾阳等于肾气,肾阴等于肾精,它们是在元阳、元阴得到水谷精微不断滋养后,逐渐成熟的。男子精液、女子月经,是性成熟的标志。

精液和月经为肾精组成部分,而性功能、性欲和正常排尿能力即属于肾气的外在表现,所以治疗肾精虚和肾气虚时都应阴阳并补,使用阴中求阳或阳中求阴的原则,方可达到治疗目的。

二、阴阳双虚体质产生主要原因

阴阳双虚体质产生原因主要是,先天发育不良,或后天失养,或房劳过度,或久病伤肾。

三、阴阳双虚体质临床主要症候

肾精虚常见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智力低下,骨骼萎软,男子滑精,或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或发脱齿摇,耳聋耳鸣,健忘恍惚。而肾气虚常见面色萎白,动作迟缓,精神迟钝,腰膝酸软,阳痿,性功能减退,小便清长,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小便失禁,或女子崩漏下血色淡量多,此时,舌淡苔白,脉沉弱。

补肾气,当配用补气药;补肾精,当配用补精血药。

四、阴阳双虚体质应对方法

阴阳双虚饮食调治及生活方面和穴位治疗可分别参考本人写的《中医平和、阴虚体质的调治》及《中医阳虚体质的调治》两篇文章相关内容。

(一)阴阳双虚治理主要中药

因为阴、阳虚有密切关系,所以味药往往以配对方式表达。

主药:熟地黄配附子;熟地黄配肉桂;熟地黄配鹿茸;熟地黄配巴戟天;熟地黄配菟丝子;何首乌配鹿茸;何首乌配巴戟天;何首乌配菟丝子;鹿角胶配龟甲胶;枸杞子配菟丝子。成方:六味地黄丸配金水宝;左归丸配右归丸。

辅药:可参考阴虚和阳虚体质文中的内容。

(二)阴阳双虚辩证施治药方

1、症候: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淡而胖,苔薄白不躁,有脚气、痰饮、消渴等病症,脉沉细(尤以尺脉,即肾脉位显著)。治宜温补肾阳,化生肾气——肾气丸(干地黄24、桂枝、附子各3、山茱萸、山药各12、泽泻、茯苓、丹皮各9)。

2、症候: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而细。治宜滋肾阴,补肾阳,化痰浊——地黄饮子(熟地黄、炮附子、肉桂、山茱萸、麦冬(去心)、巴戟天、肉苁蓉(酒浸)、石菖蒲、白茯苓、石斛、远志(去心)五味子各9)。

3、症候:全身瘦削,阳痿遗精,两眼昏花,腰膝酸软,久不孕育,脉沉无力。治宜滋阴填精,益气助阳——龟鹿二仙胶(鹿胶5kg、龟板2.5kg、枸杞子1.5kg、人参0.5kg)。

4、症候:肝肾不足,须发早白,遗精早泄,头眩耳鸣,腰酸背痛。治宜滋肝补肾——七宝美髯颗粒(制何首乌640、当归、枸杞子(酒蒸)、菟丝子(炒)、茯苓、牛膝(酒蒸)各160、补骨脂(黑芝麻炒)80)。

5、症候:肾精亏虚,心血不足所致的腰酸腿软,阳痿遗精,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食欲不振。治宜益肾填精,养心安神——三宝胶囊(人参、鹿茸、龟甲(醋制)、山茱萸、灵芝、五味子、菊花、牡丹皮、赤芍、泽泻、玄参各20、当归、何首乌、杜仲各40、山药、熟地黄各60、砂仁(炒)10、丹参100、菟丝子、肉苁蓉各30、麦冬10)。

6、症候: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所致的血虚虚劳,症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倦怠乏力,腰膝酸软,面白,唇甲色淡,或伴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见上述证候者。治宜补肝益肾,补气养血——再造生血片(菟丝子(酒制)、红参、鸡血藤、阿胶、当归、女贞子、黄芪、益母草、熟地黄、白芍、制何首乌、淫羊藿、黄精(酒制)、鹿茸(去毛)、党参、麦冬、仙鹤草、白术(炒)、补骨脂(盐制)、枸杞子、墨旱莲)。

7、症候:肝肾两虚,寒湿阻络所致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症见肩臂疼痛,麻木,活动障碍。治宜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络止痛——壮骨伸筋胶囊(淫羊藿、熟地黄、鹿衔草、骨碎补(炙)、肉苁蓉、鸡血藤、红参、狗骨、茯苓、威灵仙、豨莶草、葛根、延胡索(元胡)(醋制)、山楂、洋金花)。

8、症候:骨性关节炎肝肾不足,瘀血阻络证,症见关节肿胀,麻木、疼痛、活动受限。治宜补腰肾,强筋骨,活血,止痛——抗骨增生丸(熟地黄210、肉苁蓉(蒸)、狗脊(盐制)、淫羊藿、鸡血藤、骨碎补、牛膝各140、女贞子(盐制)、莱菔子(炒)各70)。

9、症候:多见咳逆喘息,少气,咳痰色白有沫,或夹血丝,血色暗淡,潮热,自汗,盗汗,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见五更泻,口舌糜烂,男子遗精阳痿,女子闭经,苔黄而剥,舌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快,或虚大无力,多因阴损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三脏俱损所致。治宜滋阴补阳(阴阳虚损)——补天大造丸加减(党参、生地黄各12、黄芪、龟甲各15、白术、山药、麦冬、白芍、当归、枸杞子、紫河车、酸枣仁各10、山茱萸6、鹿角胶、远志、甘草各5)。

10、症候:多见腰膝酸软,胃寒肢冷,饮一溲一,甚至尿浊如脂膏,面暗黑,耳轮干枯,阳痿遗泄或月经不调,或五心烦热,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治宜温阳滋肾,固涩(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黄20、山茱萸、五味子各6、枸杞子、山药各15、茯苓、制附子各10、肉桂3)。

11、症候:经断前后,月经紊乱,量少或多,乍寒乍热,烘热汗出,头晕耳鸣,健忘,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治宜阴阳双补(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减(仙茅、淫羊藿、巴戟天、盐知母、盐黄柏、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何首乌各10、当归、龙骨、牡蛎各15)。

Δ本文中的治病药方是依据病人临床表现和望、切体征等给出的,药方也给出组方的配伍成分及用量,中医认为,方药之秘在于剂量。它们可在治病用药时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但因每人的体质、病因以及季候、寒、热等内、外因素有别,则文中给出的药方和单味中药须在医生指导下才能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