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游乐闲静恬淡养清虚——姜宸英书法作品

 率我真 2014-07-28

姜宸英书法由米芾、董其昌上追晋人,清逸秀俊,气度娴雅。姜宸英书法妙在以自己性情,融合古人神理。姜宸英书法以行草见长,登第后善写小楷,他三指撮管,悬腕疾书,分行章法,疏密有度。清代书法家杨宾称:“西溟少时学米、董,其书有名。”米,即指米芾。米芾是北宋书法家,他的字有“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的美誉。董,即指明朝的董其昌。他的字有“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的美誉。年轻时的姜宸英就把这两家的书法学得惟妙惟肖。时人,有得到姜宸英书法为幸。

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姜宸英

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姜宸英

一、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

  姜宸英《小楷洛神赋》,纸本,纵24.7cm,横28.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姜宸英书法作品《小楷洛神赋》录汉曹植《洛神赋》,末款“姜宸英书”。钤“姜宸英印”、“西溟”印,引首钤“畦风阁”印。册后附清末黄易题跋一段。据跋称,此册为清末李鸿裔所藏,并见示于黄易,因题于后。

  姜宸英书法作品《小楷洛神赋》无具体书写时间,但从书风推测,当为姜氏晚年所书。姜宸英作为清初康熙时四大书家之一,晚年尤长于小楷,此册书法风格秀劲,取法于唐代虞、褚、欧诸家,兼融汉魏之意,正如黄易所评“询为楷法正宗,不可多得也。”

姜宸英书法作品《小楷洛神赋》

姜宸英书法作品《小楷洛神赋》

    姜宸英书法笔势圆劲。姜宸英的书法由米芾、董其昌上追晋人,清逸秀俊,气度娴雅。姜宸英平生喜读书,经史子集无不精研,诗文,书画,鉴赏样样精通。书画名重当时。姜宸英书宗米、董,飘逸俊秀,晚年始宗法晋人,70岁后作小楷颇精,名重一时,以小楷为第一。惟其书拘谨少变化。包世臣称其行书能品上。精鉴赏,家藏兰亭石刻,拓本称《姜氏兰亭》。与笪重光、汪士鋐、何焯并称“康熙四家”,为清初帖学书法的代表人物。

    姜宸英擅书法,与笪重光、汪士鋐、何焯并称为“康熙四家”,为清代帖学的代表人物。宗米芾、董其昌,书法以摹古为本,融合各家之长,七十岁后作小楷颇精。山水笔墨遒劲,气味幽雅。楷法虞、褚、欧阳,以小楷为第一。惟其书拘谨少变化。包世臣称其行书能品上。杨宾《大瓢偶笔》评曰:“西溟少时学米(芾)、董(其昌)书有名,至戊辰后,方用第四指学晋人书,丁丑后方用大指,专工小楷,是时年已七十矣。使其少时即知笔法,力学至老,岂非丰劳功后一人哉?”。《频罗庵论书》言:苇间先生每临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亦兼精鉴,名重一时。家藏兰亭石刻,至今扬本称姜氏兰亭。

姜宸英书法作品临《王圣教序》

姜宸英书法作品临《王圣教序》

  姜宸英书法,逼近柳公权,也学写多宝塔。姜宸英书写拘谨、少变化。年少时,即知笔法,又以学米芾、董其昌书有名;至康熙二十七年后,才用第四指学晋人书;康熙三十六年后,方听人言,用大拇指,专攻小楷,从此书法风格闳肆雅健。姜宸英书法有北宋人意,入晋人室,长于临摹古人小楷,称重一代。

    姜宸英书法妙在以自己性情,融合古人神理。初看好像若不经意,而越看越十分清晰,百看不厌。有将他胸中的书卷浸入人们醒面上所造成的感觉。姜宸英以行草见长,登第后善写小楷,他三指撮管,悬腕疾书,分行章法,疏密有度。登第后落款图记为:丁丑后书。书法效法钟繇、王羲之,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被人视为“神品”。

  在《湛园题跋》中,姜宸英论书法:“古人仿书有临有摹,临可自出新意,摹必重规叠矩。然临者或至流荡出;摹者斤斤守法,尚有典型。余於书非敢自谓成家,盖即摹以为学也,传与不传,殊非意中所计。”
    古人有名有字有号,这样不容易相重,总不至于同名同字又同号的。姜宸英字西溟,号苇间,又号湛园。所以《湛园未定稿》、《苇间诗集》、《西溟文钞》这些书名都是从他的字号里取出来的。不但有好诗,姜宸英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人。在他的早期,他就已经以书画成名了。

姜宸英书法作品《书元遗山绝句》轴

姜宸英书法作品《书元遗山绝句》轴

    古时,读一个人的文章,先看到的是他的字。一笔歪字,如蛛行蟹爬,如果真是文章玑珠,也要减去了三分好感。一笔好字,丰采姿神。若是加上珠玉良文,顿时生出了三分好感,读文章油然成为了一种享受。姜宸英从小开始,就注重书法。清代书法家杨宾称:“西溟少时学米、董,其书有名。”米,即指米芾。米芾是北宋书法家,他的字有“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的美誉。董,即指明朝的董其昌。他的字有“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的美誉。年轻时的姜宸英就把这两家的书法学得惟妙惟肖。时人,有得到姜宸英的字为幸。

    到了中年,姜宸英已经将米、董两家书法写的得心应手。想有些创新。书法之中,世人皆尊晋朝的王羲之。王羲之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姜宸英开始收集那些字体如风飞云行般的行书。商人嗜利,文人嗜书。姜宸英是一介布衣,不知是费了什么办法,花了多少铜钱。弄到了一本珍贵的兰亭石刻拓本,后人称为《姜氏兰亭》。得了这本宝物,姜宸英逐日临摹、把玩、思索。用第4指学王羲之的手法,竟然写出了一手”左右跳宕,奇正相生”的姜氏行书来。此时姜宸英的书法已经名声大噪了。世人有请姜宸英提扇面的,有请姜宸英写堂幅的。这些字画,有流传下来的,如今拍卖行给的价格都已经数万元一幅。有高至8至9万元一幅者。姜老可能没有想到,他流传下来的某幅书画,竟然已经可以值到现今普通劳动者3至4年的收入。

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4

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4

    到了老年,姜宸英则精心于小楷。时年已经70岁,正是他人生的最黄金的时光,高中探花的时候。姜宸英用大指书小楷,他少时即知笔法,力学至老。其书法具有简约有序、宁静内敛的美。他的书法已在国内闻名遐尔,在当时与笪重光、汪士鉴、何焯并称为康熙四大家。

    康熙本人喜欢董其昌的书法,董其昌的书法高秀圆润。康熙亲自摹写董书。而姜宸英从小就开始学董书了。其董书的造诣早有成名。以至于姜宸英去北京参加会试的时候。康熙皇帝知道姜宸英书法一绝。曾经关心地问考官:“进呈十卷中有浙人姜宸英乎?”并钦点姜宸英为头甲第三名的探花。

    《频罗庵论书》称:“韦间先生每临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韦间,即苇间,前面交待苇间是姜宸英的号。书法界名人评论姜宸英的很多,涉及他的名、字、号,吴锡麒称姜宸英书法“秀挺之中,弥具古趣”;清朝书法评论家吴德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称“本朝书家,姜湛园最为娟秀”;近代王潜刚《清人书评》中亦曰“西溟书能以清健胜”。此湛园、西溟、苇间,都是指姜宸英。可见姜宸英在书法界中的熟知度和他的书法实力。

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5

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5

    姜宸英有名的书画有《玉润贴》,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书“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字里行间,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其后面“上负道德,下愧先生,夫复何言。”其中一个愧的鬼字写出的是没有头的,是无头鬼,这是姜宸英的特色手法。可谓是圆润迥异,又感觉温润闲雅、秀研飘逸。姜宸英尚有“姜宸英行书诗轴”、“姜宸英小楷书镜心”、“元遗山绝句轴”等被故宫博物院收藏。据传:宁波天一阁收藏有姜宸英书法的《六行轩姜帖》30块。睹其貌者甚少,赞其“书法从容不迫,沉稳萧散,功底深厚”云云。
  姜宸英行草多以露锋起笔,右下角多有一重笔或顿笔。起笔之法,无非藏锋与露锋两种。自古以来,人们多推重藏锋,以其可内敛锋芒,积蓄元气,而对露锋鄙薄再三。姜宸英敢于露锋入笔,正是其用笔不与古人同处,也正是其出秀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之所以其行笔虽露而不浮、不滑、不薄、不寒俭尖刻,在于他在行笔中及时内敛锋毫,减慢速度,蓄住了气势,又在一字的右下角施以重笔或顿笔作以调和。这样,他用笔的独特之处就呈现出来了。古代书家中,明末的张瑞图也喜用露锋入纸,他往往是在一个字的前半部分用笔迅疾,后半部分而用笔滞缓,或者说在一个字的收束部分蓄足力和势,在下一个字的前半部分一泻无余,因此他的结字和姜宸英的结字同样具有左放右敛和上放下敛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姜宸英和张瑞图都是精研笔法的“专家”,这种大胆地制造矛盾、又巧妙地调和矛盾的手法,产生了节奏和韵律,丰富了审美内涵。

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6

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6

  姜宸英书法在用笔上也有其独到之处。清杨宾《大瓢偶笔》云:“姜西溟少时学米、董有名,然至戊辰后,方用第四指,悬腕学晋人书。丁丑后,方听余言用大拇指,专工小楷。是时年已七十余矣。使其少时即知笔法,力学至老,岂非丰考功之后一人哉!”姜宸英学书也十分用功,其《湛园书论》中云:“古人仿书有临有摹。临可自出新意,故其流传与自运无别。摹必重规叠矩,虽得形似,已落旧本一层矣。然临者或至流荡杂出,摹者斤斤守法尚有典型。予于书非敢自谓成家,盖即摹以为学也。传与不传,殊非计也。”由此可见其用功之勤。姜宸英还十分博学,诗文、书画、鉴赏无不精通。天分、博学、苦练,萃三者于一身,姜宸英的书法能够迥然出群,自在情理之中了。

  梁同书曾说:“本朝书以苇间先生为第一,先生书又以小楷为第一。” 笔者认为,最能代表姜宸英书法风格和水平的,当属他的行书。他的行书,虽取法于二王米董,但是形成了自家面目,清新拔俗,孤高独标。行书中,小字又胜于大字,大抵从帖派入手之作,重细节、规矩而轻气势、构架,以小字笔法作大字,终不免力单势薄,笔法的内涵也不够丰富。姜宸英的楷书,端庄一些,脱不去阁帖习气;放浪一些,又不免显得轻佻粗率;与钟繇、王献之、王宠相比,缺乏大家气象,终觉不能自立门户。近代王潜刚在《清人书评》中曰:“至梁山舟言‘本朝书以苇间先生为第一,先生书又以小楷为第一’,此语殊不足凭。盖苇间下笔清拔,临摹晋唐力求雅驯。山舟在人情米、董之时,见其书自不觉失声赞叹耳。”王潜刚之说的是。

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7

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7

  曾见姜宸英手书对联“优游乐闲静,恬淡养清虚”,此语用来形容他的书法风格,是那样的恰当!吴锡麒在《六行轩姜帖》跋语中称姜宸英书法“秀挺之中,弥具古趣”,清朝书法评论家吴德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称“本朝书家,姜湛园最为娟秀”,近代王潜刚《清人书评》中亦曰“西溟书能以清健胜”。的确,清新娟秀,是姜宸英书法最突出的风格特色。那么,这种秀,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书法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章法。姜宸英书法的秀,第一感觉就是从他那疏朗的章法处理中透露出来的。我们不妨把姜书同历代经典作品作以比较。 《张迁碑》《麻姑仙坛》《古诗四帖》 ,在章法处理上都是比较满的,它们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雄强,是朴茂,是恣肆,而不是秀,是力量外张,而不是气息内敛。而《曹全碑》《九成宫醴泉铭》《韭花帖》,相对而言,在章法处理上都很疏朗,它们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秀,感到一种清新婀娜、超凡脱俗的气息从字里行间徐徐逸出。姜宸英的书法,无论行书,还是楷书,无论大字,还是小字,在章法布局上都善于用宽舒的行距、笔直的行气,制造一种简约的、有秩序的、宁静的、内敛的美,给人一种清新拔俗的感觉。

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8

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8

  姜宸英的结字,变化十分丰富。姜宸英行书,胎息二王,又曾习米、董,但不是具体哪一家的影子,又不是几家的杂糅。他善于把几家的风格,有机地熔为一炉。从容与潇洒,似乎得之于二王;左右跳宕,奇正相生,似乎借鉴于米芾;简捷与率意,似乎取法于香光。仔细品味,他的行书又全不是各家面目,而是有他独特的地方:中宫紧收,重心下移,这种结字方法又不同于其他各家,这也正是其书秀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个字,或舒或放,或大或小,或奇或正,各自依其形势,又上下顾盼呼应,仿佛跳动在纸上的不是用笔墨涂抹的方块汉字,而是一个个长袖善舞的美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精灵。他的楷书,又分两种。一种端庄,如《天愚先生诗稿序》,似乎对《灵飞经》多有借鉴,与《灵飞经》不同的是,结体趋扁,变化较多,力求打破《灵飞经》的拘谨与秩序。一种率意,如《谢君墓志铭》《赵进士诗集序》 ,虽为小字,却力图在小天地中表现出大气象,字形更扁,变化时出,从中不难窥见作者经营的苦心。
  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从清代起,书法渐成“帖学”与“碑学”二水分流的局面,导致了文人书法流派前所未有的大分化。所谓“帖学”,从师承的角度说,即以书札翰墨为学习典范,尤以晋人王派一系为楷模;从审美的角度说,以流美蕴藉为主要风格特征。从宋至明,帖派之风甚烈。清初,仍沿袭明代书风盛行帖学,康熙帝酷爱董其昌书法,海内真迹搜访殆尽,玉牒金题,藏之秘阁。董其昌在明末,本已誉满江南,再经康熙帝的睿赏,声价日隆。当时朝殿考试、斋廷供奉,皆以董书为尚;文人士子,莫不以学董书为圭臬,著名的有查士标、沈荃、张照、笪重光、何焯、汪士鋐等。姜宸英的书法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形成的,所以他的书法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所谓的“本朝第一”,即是以董香光这把尺子来度量的,如果换一种眼光来看,姜宸英的书法是不能成之为冠冕的。其实,帖学到了明清,已经意蕴日薄,即使像姜宸英、查士标这样的卓异之才,也是难以挽狂澜于既倒。与董香光相比,姜宸英的书法也少了那份空灵率意,多的只是技法的娴熟、气息的平和。

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9

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9

  姜宸英的取法和师承也决定了他的书法风格取向。王潜刚在《清人书评》中说:“西溟书,初学米董,后学晋唐人诸帖。”杨宾《大瓢偶笔》中也说:“姜西溟少时学米、董有名。”在《六行轩姜帖》诸家的题跋中也有类似的论断,如王曰升曰:“小楷二跋,胚胎《力命》《宣示》诸表”,钱维乔曰:“尤得力于晋唐大家痛扫圆熟一派,此卷楷法具体大令,行书规模率更”,“行书亦是从二王胚胎”等。当然,《六行轩姜帖》中有纪年的两幅作品,时间跨度仅为6年(公元1692年—公元1697年),相对于姜宸英72年的生命历程来说,只能说是十分短暂的一个阶段,从中并不能窥见他书法风格发展变化的清晰轨迹,但是这一阶段正是其书风的成熟时期,从此时的书风来看,也正好印证出各家的评论不是信口妄言。初步勾画一个学书的脉络,就是初学米董,上溯唐欧虞褚薛颜柳诸家,直追二王。姜宸英的小楷不乏魏晋高古之气,行草则既得董其昌之简静平和,又具米南宫之跌宕奇崛,更兼二王之风流潇散,从中不难窥见其法乳渊源。

    在“专仿香光”的康、雍之世,姜宸英的书法虽然从创新意义上讲,不如另拓新路以碑铭书法名世的书家,但是从所用的功夫和所达到的高度来看,姜宸英则好像是在如林的帖派群峰之中,又巍然崛起一座高峰,不禁令人高山仰止。姜宸英在历史上的地位并不突出,“本朝第一”不过尔尔,那是因为在清代中期以来的三百多年中,碑派书法以狂飙突进之势,给书法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书法发展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产生了许多足以和钟王颜柳相颉颃的大家。姜宸英的局限,虽然是他个人的局限,但更是时代的局限、历史的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尺度,去苛求古人。面对当今浮躁之风日趋炽烈的书坛,姜宸英平和的创作态度和数年“摹以为学”的苦学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姜宸英诗文成就

  姜宸英作为书法家的同时,还是一个造诣颇深的文学家、诗人。传统文化浸骨入髓的滋养,也决定了他在对艺术的继承上采取顺应的态度。姜宸英生于公元1628年,明亡时已16岁,基本上已经是成年了。作为明末遗民,一方面他肯为宁波同乡、抗清民族英雄张煌言的《奇零草》作序,称“天地晦冥,风霾昼塞,山河失序”,“公随手挥洒应之,皆正气歌也”;另一方面,他又乐意为清廷效力,如果说他以布衣荐修《明史》并非出于自愿,或者说是出于挽救大明国史着想,那么他以70高龄仍应科举,则不能不说明他已成为大清之“顺”民。

    姜宸英作为一个在传统思想浸淫中的文人,面对异族统治采取如此态度,不能不说明他的性格中软弱屈从、顺波逐流的一面占据着上风。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他的书法追随时风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当然,姜宸英的思想中,同样也有着积极的一面,他常通过史论阐发一些颇有意义的见解,比如指陈科举、刑法的弊端,揭露明代为加强朝廷专制集权而设东厂、西厂、锦衣卫之害等,这些说明他还是力图有所作为的。但这些努力只是改良,他还没有摔碎旧事物、打破旧世界的识见和勇气。所以反映到他的书法中,他也在力求创新,但这种力量是十分微弱的,是在旧秩序下的创新,那也就必然是继承远远多于创新了。

    姜宸英曾参与修纂《明史》,史称为文“宏博雅健,但叙事稍差”。姜宸英深谙经史之学,为文有根柢,善于通过史论阐发一些颇有意义的见解。如《楚子文论》中“自古人才难得也;用一人百人得而挠之,则功不可以成。”《二氏论》评述佛道二教源流,结尾抨击当世一些儒者,如同“舍其家千金之璧而羡人之瓦缶釜瓮以为美,然且不惜穿穴而求得之”。此外,如《张使君提调陕西乡试闱政记》,揭发科举考试的弊病;《明史刑法志总论拟稿》,历数明代刑法种种弊端;《江防总论拟稿》、《海防总论拟稿》概论水域边防利害,显出作者博学多识;《五七言诗选序》论述诗体通变,明白贯通,成一家之言。

    姜宸英能诗词,如《赠陆翼王征君》、《偶题有讽》、《杂咏》等诗,《临江仙》、《蝶恋花》等词,或抒愁怀,或感身世,颇有寄托。姜宸英著有《湛园未定稿》、《湛园题跋》、 《苇间诗集》、《西溟文钞》 等。另有《姜先生全集》33卷由后人编撰。

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10

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10

  姜宸英的文章疏古排宕,得欧阳修的神韵。姜宸英一生读书,以《四书五经》为根本,终生致力于精细深邃的注疏。对于诸子百家和史籍披阅一遍,刻苦钻研。他的撰文风雅渊博,雄健有力。写诗效法杜甫,参考苏轼,富于变化。著述考稽以证经史之语,考论礼制精复者居多。姜宸英久游沽水,吟咏之作非常丰富,其中有名作《宜亭》诗。光绪十五年,刊行他的全部著作,辑为《姜先生全集》三十三卷。在《皇清经解》中也有他的读经笔记《湛园札记》一卷。

  姜宸英性行敦敏,诗文集中家事多缠绵恳挚之言。他曾经客居中州,作梦食大梨而甘甜,想留给母亲,没得结果怅然而醒,因此他作《梦梨》诗寄给两弟弟。他弟弟追朔月日,那天正是他的母亲病入膏肓,想吃大梨,偏偏寻觅不得时令。这与陆桔孟筍,事虽差异,情却相同。姜宸英纯孝至此程度,可是还不能获得保全发肤而在牖下给老人终养。

  姜宸英著有《湛园未定稿》、《湛园集》八卷、《苇间诗集》十卷、《江防总论》一卷、《海防总论》一卷、《札记》二卷、《西溟文钞》、《湛园题跋》等。
姜宸英作品选摘:

【宜亭】
不知秋远近,水色涨平芜。晒岸多渔网,浮舟半竹庐。
桥欹眠折苇,槛倒坐间凫。落日宜亭上,寥寥吾辈俱。
【夜合花】
窗前故摇曳,况复晓风吹。得地为交让,生庭即采芝。
分阴上阶薄,交翠拂帘迟。良会欢今日,无烦蠲忿为。
【惜花】
一春强半是春愁,浅白长红付乱流。剩有垂杨吹不断,丝丝绾恨上高楼。
【哭魏叔子】
苦节谁云不可贞,翠微山共首山清。更无安道能求死,只有韩康解避名。
远愧文章当缟纻,不教官爵累铭旌。临风一恸江天豁,未觉前贤愧后生。
【徐健庵编修筵上观洗象】
长安六月三伏始,主人门对御河水。御河流水声潺潺,玉泉奔赴城西湾。
是日都人看洗象,立马万骑车千两。曼延蹴踘罗岸帝,吹角鸣钲沸川上。
满堂宾客何从容,棋局未了酒不空。日中报道象奴出,至尊朝罢明光宫。
魋形诡貌三十六,一一骑就深潭浴。云起乍疑龙蛇蜒,湍回更与人翻覆。
须臾小吏前推排,将军拔营群象回。就中一象行踯躅,齿毛脱落颜摧颓。
长者谓余岂解事,此物经今不知岁。闻说先朝万历初,贡车远自扶南至。
中更四帝时太平,一朝闯贼残神京。忍死不食三品料,俯首泪下声哀鸣。
沧桑变换忽尘梦,勉强逐队留残生。茫茫旧事君莫说,劝君且饮杯中物。
姜宸英《奇零草》(序): 

予得此于定海,命谢子大周钞别以归,凡五、七言近体若干首,今久失之矣,聊忆其大概,为之序以藏之。呜呼!天地晦冥,风霾昼塞,山河失序,而沈星殒气于穷荒绝岛之间,犹能时出其光焰,以为有目者之悲喜而幸睹。虽其揜抑于一时,然要以俟之百世,虽欲使之终晦焉不可得也。

客为予言:“公在行间,无日不读书,所遗集近十余种,为逻卒取去,或有流落人间者。此集是其甲辰以后,将解散部伍,归隐於落迦山所作也。”公自督师,未尝受强番节制,及九江遁还,渐有掣肘,始邑邑不乐。而其归隐于海南也,自制一椑置寺中,实粮其中,俟粮且尽死。门有两猿守之,有警,猿必跳踯哀鸣。而间之至也,从后门入,既被羁会城,远近人士,下及市井屠贩卖饼之儿,无不持纸素至羁所争求翰墨。守卒利金钱,喜为请乞。公随手挥洒应之,皆《正气歌》也,读之鲜不泣下者。独士大夫家或颇畏藏其书,以为不祥。不知君臣父子之性,根于人心,而徵于事业,发于文章,虽历变患,逾不可磨灭。

历观前代,沈约撰《宋书》,疑立《袁粲传》,齐武帝曰:“粲自是宋忠臣,何为不可?”欧阳修不为周韩通立传,君子讥之,元听湖南为宋忠臣李芾建祠,明长陵不罪藏方孝孺书者,此帝王盛德事。为人臣子处无讳之朝,宜思引君当道。臣各为其主,凡一切胜国语言,不足避忌,予欲梢掇拾公遗事,成传略一卷,以备惇史之求,犹惧搜访未徧,将日就放失也。悲夫!

(张煌言从二十六岁起投入抗清斗争,历时十九载,又和郑成功合作,“三度闽关,四入长江,两遭复没”,都蹶而复起。(1662)年他所奉的鲁王在金门病死,复明无望。次年解散余部隐居于南田县悬岙岛(今浙江象山县花岙岛)。而后因叛徒出卖而被俘,于杭州被害。在他就义前两年将自己散存的诗稿整理编辑,起名《奇零草》,本文是姜宸英为诗集作的《序言》由于诗集内容涉及抗清斗争,清朝统治者严禁抄写、刻印和流传。所以作此序在当时是很难能可贵的。)

三、姜宸英纂史成就

    姜宸英给世人留下来的另一个丰厚遗产,不是他的称意的诗集,竟然是姜宸英70岁以前都没有想去描写的《刑法志》。70岁,白发凌风之际,中了头甲三名的探花,是一个何其难得的事情。然而其后身入官门,国家派给做什么事,又是一个新科的探花怎么能料得到的呢。

    顺治二年五月初二,满清朝廷就急着开始修编《明史》。当时正值清军入关之初,立足未稳。南面的江南正是南明王朝弘光二年。西面诸省,称为永昌二年的李自成部尚未消灭。清朝这个时候急于修《明史》。这本书修啊修啊,从顺治二年修到康熙三十六年,整整五十三年,还没有完呢。姜宸英就在他的70岁的那年,不得不开始参与他的《明史·刑法志》。

    姜宸英成就的是一本很有史学价值的书。有人以为他的《刑法志》也是康熙朝文字狱下的高级御书。认真去读,可以发现很多的真实。

    明朝有“奴婢”。“奴婢”是什么样的社会地位?跟奴隶是什么关系?“奴婢”可以买卖吗?是不是地位跟美国的“黑奴”相等?或者是跟现在社会上所谓的“阿姨”、“保姆”相等?姜宸英述说了这个事实。《明史·刑法一》写道:“律称庶人之家不许存养奴婢。盖谓功臣家方给赏奴婢,庶民当自服勤劳,故不得存养。有犯者皆称雇工人。受值微少、工作计日月者,以凡人论。”明朝有奴婢,但仅限于官府。民间不许存养奴婢,如果有,那么他就是雇工,给予工钱。民间一切奴婢买卖合同无效,买卖奴婢者按大明律历治罪。

    再看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玉堂春落难逢夫》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里是明代买奴婢治罪的典型一例,是给予姜宸英结论的回应。《玉堂春落难逢夫》里的玉堂春,小名苏三。苏三受冤枉问了死罪。遇见她当年的丈夫王顺卿翻了案。在给恶人苏淮定罪的时候,就是“买良为溅”罪。平民不得有奴婢,何况乘人之危买良民呢?

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11

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11

    姜宸英在《刑法志》中批评了明朝的“厂卫”之害。而且批评的很深。康熙年的礼部主事,后官至刑部尚书的王士礻真评姜宸英说道:“……(明代)东、西厂卫缇骑之害,其文痛切淋漓,不减司马子长。”将姜宸英与司马迁相比。

    明代天启朝的8年里,可谓是厂卫之害的最大表现。熹宗皇帝深居宫中,喜欢研究木匠活。朝廷正直的官员与魏忠贤的阉党政治矛盾重重。魏忠贤用的就是“厂卫”的力量———东厂和锦衣卫。“厂卫”本来是皇帝的耳目,可是天启帝年轻,缺少控制大局的能力。魏忠贤利用“厂卫”成就自己,不顾误民误国。杀了很多正直的东林党人,甚至是无辜的平民。姜宸英在《明史·刑法三》中这样描述说:“有四人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磔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者魄丧不敢动。”其情如此。“厂卫”成了魏忠贤祸国殃民的邪恶力量。后人以为,魏忠贤害晚明失去了忠直能干的大臣。为明亡铺下了道路。明朝曾有效的用“厂卫”监督内阁和官员,以形成嘉靖、万历朝的状态。
而明朝后期的“厂卫”何其不是成为了明朝刺向自己的一把锋利的匕首呢?

    《清史》以“辞甚恺至,宏博雅健。”称道姜宸英的《刑法志》。姜宸英本无心著这本书的,却是柳成荫林,被千万人阅看。这本无心所著的书与他一生所工的书画一样,都成为后人的收藏佳品了。

四、姜宸英简介、事迹年表

    姜宸英(1628-1699)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清初慈溪(现浙江慈溪县)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探花,授编修,年已七十,两年后即卒。参与修《明史》,擅诗歌、古文、精书法。 姜宸英初以布衣荐修明史,与朱彝尊、严绳孙称“江南三布衣”。工书善画。山水笔墨遒劲,气味幽雅。

    康熙十九年以布衣荐入明史馆任纂修官,分撰刑法志,记述明三百年间诏狱、廷杖、立枷、东西厂卫之害。又从徐乾学在洞庭山修《大清一统志》。在京因得罪大学士明珠受冷遇。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70岁始成进士,以殿试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越两年为顺天乡试副考官,因主考官舞弊,被连累下狱死。著有《西溟全集》、《湛园题跋》、《湛园集》、《苇间集》、《海防总论》。

    明崇祯元年(1628年)出生的姜宸英从小受到其祖辈父辈的影响,以才思敏捷、博闻强记而著名。康熙17年(1678年),在平定三藩之后,清廷为稳定人心,网罗人才,特开博学鸣词科。这是有别于乡试和会试的特殊科制,规定凡学行兼优,文词卓越者,由京官三品以上,各省督抚布按官员推荐,无论是否中过举,都可以参加。当时姜宸英已在翰林院担任纂修明史的任务,对明代的厂卫制度及刑法有其独到的见解,得到了当时主持明史修编的内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徐乾学和翰林学士叶方霭的赏识。

    徐乾学把明史稿进呈御览后,康熙大加赞赏,说姜宸英与另两位修史的人员朱彝尊、严绳孙是海内三布衣。开创了有清以来 “布衣修史”的先河,叶方霭更是竭尽全力,荐举姜宸英参加博学鸿词科。然而,这场恩科并未改变姜宸英的命运,最后还是名落孙山。在叶方霭的极力推举下,姜宸英才正式列为修编明史的人员,领取相当于七品官员的俸禄。

  康熙十九年(1680)以布衣荐修明史,分撰刑法志,记述明三百年间诏狱、廷杖、立枷、东西厂卫之害。又参与修纂《大清一统志》。在京因得罪大学士明珠受冷遇。曾撰《张使君提调陕西乡试闱政记》。康熙三十六年(1697)探花,授编修,年已七十。

    康熙三十八年(1699),任副主考官,是科发榜后,物议沸腾,当时落第士子戏称:“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因科场案牵连,十一月丁酉(初三日),被江南道御史鹿祐弹劾,姜宸英与李蟠入狱,宸英饮药自尽,死於狱中。死前自拟挽联:“这回算吃亏受罪,只因入了孔氏牢门,坐冷板凳,作老猢狲,只说是限期弗满,竟挨到头童齿豁,两袖俱空,书呆子何足算也;此去却喜地欢天,必须假得孟婆村道,赏剑树花,观刀山瀑,方可称眼界别开,和这些酒鬼诗魔,一堂常聚,南面王以加之耳。”不久康熙得知浙江宁波考生姚观确有文才,下旨释放姜宸英,追回被充军的李蟠。康熙得知宸英已於狱中自尽,痛惜咨嗟不已。

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12

姜宸英书法作品欣赏12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丑科李蟠榜进士第三人。此科殿试读卷时,康熙帝讯问试策进呈十卷中,有浙江姜宸英没有。当时,内阁学士回答:“姜宸英在史馆很久了,认识他的字迹,第八卷应当是。”康熙说:“老名士了,积学能文,至老犹笃,可拔置第一甲第三名,以此规劝天下读书人。”姜宸英荣登一甲第三,授编修。此时,姜宸英年已70岁,皇帝很赏识姜宸英精到的书法功底,凭着对他字体的偏爱,经康熙帝特拔成为探花,姜宸英对名次排在一甲第一名李蟠之后,十分不服。为此他特作诗一首:“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更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从此,李蟠的“饽饽状元”雅号便传遍了士林。
  姜宸英是明朝太常寺卿姜应麟(明万历十一年进士)的曾孙。姜应鳞在明朝为户部给事中,曾首先上疏反对无端虐待皇太子朱常洛。姜宸英年龄不大,就已经得中举人。他善于写诗撰文,在官方有关部门以及在民间都颇有名声。声誉与日俱增,却始终无科甲功名。姜宸英与朱彝尊、严绳孙一起被称为“江南三布衣”。他长于考据,以布衣已经荐入史馆。他以文章著称,闻名遐迩,甚至皇帝也问科举考官“西溟举否?”,可谓一时著名的文学家。他才华出众,青年时代以学识知名,常应当代名士之请,为学者、作家们的著作撰写序言。

  有这样的名望为何未能登第呢?丁卯顺天首场,已经拟取为第二,应礼部试时,他在表联中用了“涂抹《尧典》、《舜典》字,点窜《清庙》、《生民》诗”二句,监试御史不知出处,指出来让他改写,姜说:“这出自唐李商隐(字义山)《韩碑》诗,非我杜撰。”御史恼羞成怒,竟借一些细小差错,将姜宸英排斥于录取者之外。另外,据说姜宸英在京城时,大学士明珠的大儿子性德曾经跟姜宸英学习过。明珠的家人安三常假托姜宸英的名义谋取私利。姜宸英勃然大怒,誓不与他家交往。受此连累,屡考都不能得志。一直到古稀之年才成为进士。

  据说,姜宸英年纪很老,还没有考取举人。朱彝尊劝他不要再去应试,姜宸英怒而不答。姜宸英一生不吃猪肉,也讨厌别人吃肉。一天,朱彝尊开玩笑说:“假如有人在乡贡进士榜上写着蒸猪肉一盘,吃了,就以淡墨写上你的名字,你是否吃呢?”姜宸英笑着答道:“猪肉又不是马肝!” 姜宸英的意思是猪肉不是如马肝一样的毒品,可见他求登科的迫切心情。

  康熙十八年皇帝开博学鸿儒特科时,他的两个朋友朱彝尊、严绳孙双双得中。姜宸英的知交,侍读学士叶方蔼、侍讲韩?连名举荐姜宸英。适逢叶方蔼、韩菼二人到吏部任官,由于赏识他的叶方蔼被召入紫禁城中,等韩菼独自向当局推荐时,却错过了开科日期。叶方蔼为此十分懊悔,当叶方蔼被任命为《明史》的总裁官后,就举荐姜宸英入明史馆,使他与特科中第者一样,获得同修《明史》的待遇。

    姜宸英当了纂修官,食七品官的俸禄,随即被分配主持刑法的修撰。此时,他写了《刑法志》,主要说明了明朝三百年来种种弊端,如设立枷、开廷杖、乃至于建东、西厂卫等众多不利之处。姜宸英溯本求源,清晰、透彻地分析出这些弊病演变结果。他指出:诸多犯人未经审案即定罪,被武将、太监处决。如此,朝廷、国家的命运将断送在他们手中。他的分析切中要害,批驳得淋漓尽致,足以给后人作为前车之鉴。乾隆四年,《刑法志》最后定稿时,虽对姜宸英原稿有相当多删节,但仍保留了主要部分及某些有价值的体例。除了《刑法志》之外,他还为列传部分撰写传记四卷及世袭的少数民族首领传记《土司传》二卷。

    后来,徐乾学任《大清一统志》的主持,也拜请姜宸英参加编写。在此期间,他撰写有专论江、海防文章,初步辑在《湛园未定稿》之中。该书后来在乾隆十一年经黄叔琳重编,其中一篇专门记述“倭寇”——日本海盗的文章尤其引人入胜。书中记载:在明朝,倭寇时常在沿海出没,一旦被抓,就声称是前来进贡的。姜宸英指出,停止此类进贡,限定贸易口岸,倭寇的骚扰是可以避免的。康熙三十一年,方苞来到京城,美宸英不经人介绍就到他那里。姜宸英将他所写的文章都交给方苞,请他过目,并且说:“只有你才懂得这些。我自己也认为成就还不止这一些,可是过去沉溺在科举应考之中,东奔西走,不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文才,现在懊悔已经来不及了。”当时姜宸英比方苞年纪要大一倍多,可是他对方苞像平辈一样。

  康熙三十八年,姜宸英被任命为顺天乡试副考官,与主考官李蟠共同主持乡试。考前京城中许多大官行贿、说情。与姜宸英、李蟠同年的榜眼严虞惇更是公开为他儿子讲情。还未揭榜,到处已传出谁先谁后,考场上还出现为人捉刀代笔的“枪手”。等到顺天乡试放榜,名次与传闻几乎一样,达官子弟比比皆是,于是应举士子哗然愤怒,舆论沸沸扬扬。街上出现了大字“文揭”。其中有:“……不意顺天大主考李蟠、姜宸英等,灭绝天理,全昧人心。上不思特简之恩,下不念孤寒之苦……中堂四五家,尽列前茅;部院数十人,悉居高位……取人如此,公论何谓!”街头巷尾流传嘲弄考官的言语,如:“小李大有甜头,老姜全无辣味。”御史鹿佑等以众人议论纷纷弹劾姜宸英等二位主考官。康熙帝命令在内廷重新考试、罢黜数人。将李蟠、姜宸英一并逮捕入狱、革职查办。姜宸英已经是七十二岁高龄,没等到开始审判,病死在狱中了。也无法弄清楚到底怎么回事了。当时有人认为姜宸英是受连累,蒙受不白之冤而死,而李蟠主谋,应当处斩,却仅被流放关外戍边。严虞则仅被降级。姜宸英却以老病死在狱中。

    王士祯叹曰:“吾在西曹,便湛园以非罪死,愧何如矣。”书中也有西溟之冤的记载:“称满朝臣僚,皆知先生之无罪。而王新城亦有我为刑官,今西溟以非罪死,何以谢天下之语。知同时公论,早以西溟之连染为冤。嗣闻先师徐柳泉先生云:‘小说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金钗十二皆纳兰侍御所奉为上客者也。宝钗影高澹人,妙玉即影西溟先生。妙为少女,姜亦妇人之美称,如玉如英。义可通假。妙玉以看经入园,犹先生以借观藏书,就馆相府。以妙玉之孤洁,而横罹盗窟,并被以丧身失节之名。以先生之贞谦而瘐死圜扉,并加以嗜利受赇之谤。作者盖深痛之也。’”
    在完成明史的编修任务后,清廷又开始了一统志的编修。主持这一编修任务的是左都御史徐元文。因徐元文是徐乾学之弟,故姜宸英仍有机会出入尚书府第,并在徐乾学的荐引下,结识虽年轻而在文坛已享有盛名的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满族正黄旗人,其父纳兰明珠是当朝首辅,权倾朝野,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是,纳兰性德这位八旗子弟并没有醉心于权术,却对发轫于中原的古典诗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纳兰性德凭借其对艺术领悟的天性和聪颖绝伦的资质,在对汉文化的自觉吸收与再造过程中,把明末以来已趋向颓废的词的创作,再次推向了兴盛。他在遍览了唐宋名家的词作之后,认为 “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绕烟水迷离之致。”他的这种审美情趣为他的词创作奠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发个性的激情与展现才华的禀赋相结合,从而成就了他饮誉中原大地的艺术高峰。

    姜宸英性情孤傲,纳兰性德虽出身贵族,却主张个性的张扬,这是他与姜宸英在交往中得以沟通的重要前提。除了姜宸英外,还有当时的一些名流如梁佩兰,顾贞观,吴天章,朱彝尊等人经常聚会欢宴,吟诗填词,他们避开官场的争斗角逐,以词牌唱酬作桥梁,既咏叹明亡清兴的无奈,又注重彼此间以文会友的情谊,创作了一大批被后人认为是清新秀隽、自然超逸的传世之作。须知道,这类词作的问世和流传,是冒有极大风险的。这是因为,当时的时局虽渐趋稳定,但还是有不少晚明遗民打着 “反清复明”的旗帜,暗中积极活动,不肯受制于清廷。也许是纳兰性德的特殊身份,也许是康熙忙于政务,没有空暇去过问这些文人的活动,使他们的词作在流传后并没有带来严重的后果。

    纳兰性德自幼学习射骑,文武兼备,自16岁中进士以后,就被授予三等侍卫,不久又升迁一等。就是这么个仕途通达,灵性十足的贵胄子弟,却偏偏与康熙所推行的文化政策格格不入,这使得他的许多宏伟抱负难以实现,于是就有了 “向樽前,拭尽英雄泪”, “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等弃世嫉俗的作品。这种郁郁不得志的心态与当时姜宸英的处境十分相似,这也许就是两人成为莫逆之交的环境因素。

    康熙24年(1685年),纳兰性德在与姜宸英,朱彝尊、顾贞观等人聚会豪饮后,又作了 《夜合花》一词,词完便猝然而逝,年仅31岁。挚友的突然病故,使姜宸英悲痛欲绝。一连几天,他茶饭不思,泪涕滂沱。为表示哀悼,他专门写了一篇祭文,以寄托哀思。 “我常对客欠伸,兄不余傲,知我任其真;我时谩骂无问高爵,兄不余狂知我疾恶;激论事,眼瞪舌,兄为抵掌助之叫号。”这是姜宸英与纳兰性德交往的真实写照。也可见两人友谊非同一般。为纪念这位年青的故友,姜宸英与几位文友把纳兰性德的词作加以搜集整理,编印成册,取名为 《纳兰词》,后来一并入 《通志堂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