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四家何焯书法作品:端庄静穆古雅平和 | 书法作品欣赏

 率我真 2014-07-28

清代何焯作为一名治学严谨缜密的学人,其楷书也表现出一种端庄静穆、一丝不敬的夫子神态,与其为人性情相一致。倒是他的行书,特别是小行楷,因为每日校勘书籍的缘故,在反复的实用书写过程中,熟而生巧,反倒具有一些自然潇洒的趣味,与当时那些殚思竭虑于前人法度的书家相比,显得富有真趣和韵味。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何焯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何焯

一、何焯书法作品欣赏

    何焯与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称为康熙年间“帖学四大家”。何焯工书法,尤善小楷,得晋唐人法度,所作真、行书,并入能品。何焯喜临摹晋、唐法帖,笔力如董其昌,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时人以为可与晋唐书法家媲美。何焯书法结体工谨端秀,笔力劲健,深得欧阳询意韵。

    何焯书法取法于欧阳询,不仅楷书亦步亦趋,行草书中点画方折、字形结体的特点也是来源于此。作为一名治学严谨缜密的学人,其楷书也表现出一种端庄静穆、一丝不敬的夫子神态,与其为人性情相一致。倒是他的行书,特别是小行楷,因为每日校勘书籍的缘故,在反复的实用书写过程中,熟而生巧,反倒具有一些自然潇洒的趣味,与当时那些殚思竭虑于前人法度的书家相比,显得富有真趣和韵味。

    何焯善临摹晋唐法帖,所作草书行书,时人以为可与晋唐书法家媲美,与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称为“康熙四家”。何焯曾受命为康熙皇帝写《四书集注》,刻成木版藏于宫内。通经史百家之学的他,宫内书籍大多由其校勘。那时雍正皇帝接位前曾嘱焯写《困学记闻》的注解。近人马宗霍曾云:“义门日事点勘,故小真,行书不习而工,较之习而工者为雅。”此作反映出何焯日事点勘抄写所积累的深厚书法功力。

二、何焯治学藏书、校勘古籍

    何焯是清代著名校勘学家、藏书家。其藏书数万卷,博览群籍,爱好藏书,精于校书,长于考据,但论文与方苞各异(方苞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乾隆五年,受礼部侍郎方苞之约,将其校勘之本付国子监为新刊本取正。与当季藏书名家如徐乾学、毛扆等人交往甚密,故多见孤本秘籍。家有藏书楼“赍砚斋”,宋元精椠甚多,小屋三间,盈帙充栋。

    何焯博览群籍,长於考订。校勘古碑版最精。由于何氏治学严谨的性格,凡四部九流,直到杂说小学,无不一一探索考证,辨明真伪,疏清源流,各作题识。对书坊出版书籍的错误、缺漏,字体的正写、俗写,也逐一分辨订正。《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何氏校队书中最出名,凡议论人物,必究其家世,明其表里;议论事情,必晓其始末,尽其变化;指点时政,必根据国势民俗,析其利弊。清末学者李葆恂称“名人批点之书,能启发人神志,而于义门先生尤为服膺”。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01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01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02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02

  “宋元雕本积万卷,夫子着书游禁庭。近不得意但高卧,秋风吹老古槐厅。”这是何焯得意门生金农赞颂师长的诗篇。何焯不过一区区崇明县拔贡生,何以“着书游禁庭”,进入京城紫禁庭校书修文?这得益于康熙朝重臣李光地的推荐。
 
  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皇帝求贤若渴,南巡访问遗逸的才子,御驾至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时任直隶巡抚的李光地应旨荐说何焯“博雅”,年仅42岁的何焯就此被召进南书房。南书房是康熙皇帝在乾清官四南角特意辟建的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的宫殿。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何焯经过考试进入翰林院,为藩邸伴读。藩邸是诸位亲王、郡王的宅第,名为伴读,实为从教。一介书生获此殊荣,自然引来了某些人妒忌的目光。此时的何焯该有个得体的功名,当年巧逢乡试,何焯应试却榜上无名。康熙再赏赐于举人功名,使其能参与第二年的春闱会试。谁知,何焯会试又落第,皇上又特准他参加殿试,结果不负众望,何焯考中二甲三名进士,即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继而堂堂正正地被任命为康熙皇帝第八个儿子允禩的老师,兼宫廷修书之所──武英殿的纂修。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03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03

 
  其时,新中进士考得庶吉士资格,便进入翰林院所设的庶席馆学习,学期三年,期满接受皇上主持的考试,考试成绩优良者留馆,授以编修、检讨之职,其余分发各部任职,或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散馆”时,尽管何焯考试不及格,仍被破例留馆,继续授为编修的官职。何焯因此在翰林院忙碌了整整10年。

  在翰林院的多年中,何焯不仅是皇八子允禩和藩邸的教师,康熙很多儿子也都请何焯校对书籍。据史料记载,康熙王朝崇尚文风,从全国各地收藏各种版本的古籍名著,而这些藏书大多由何焯鉴定校正。康熙四十五年(1706),皇四子允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命他校勘南宋学者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嘱咐他对《困学纪闻》进行注解。《四书集注》是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名著,也是明清两代钦定的教科书、历次科举考试的标准。康熙皇帝命他校正誊写,事成赞不绝口,给予嘉奖,并将新誊的《困书集注》刻成木版藏于宫内。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04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04

  此时的何焯,治学严谨,学尽所用,一言九鼎,堪称一代国学大师。他伏案挥毫于国学古文的皇室,他倾心攀越于华夏文明的山颠,他昂首信步于神密莫测的宫殿,他穿梭往来于君臣皇亲的书斋。但有道是“伴君似伴虎”,后何焯不慎失足,闯下弥天大祸,锒铛入狱。

    乾隆五年,受礼部侍郎方苞之约,将其校勘之本付国子监为新刊本取正。与当季藏书名家如徐乾学、毛扆等人交往甚密,故多见孤本秘籍。家有藏书楼“赍砚斋”,藏书数万卷,宋元精椠甚多,小屋三间,盈帙充栋。每书上题跋或署有“语古小斋”、“憇闲老人”、“心好遗书性乐酒德”等字样。另有藏书楼“青阳斋”、“碧筠草堂”、“承筐书塾”、“德符堂”等。藏书印有“太学何生”、“吴下狂生”、“不仕元后人”、“义门藏书”、“青阳斋”、“汉节”、“家在凤岗之北”、“闲官养不才”、“家在桃花西坞”、“逍遥游”、“香案小吏”、“黄绢幼妇”、“文殊师利弟子”、“直夫”、“吾师老庄”、“语古”等多枚。卒后,康熙帝深为痛惜,特赠侍讲学士。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05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05

    何焯通经史百家之学,长于考订,论文与方苞各异。尤喜藏书、校书,居吴中时,多有书贾与其来往,访购宋元旧椠及故家抄本,校勘最精。经他所校过的古籍数十种,数千卷,后人争为珍藏。校订《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最有名。清末学者李葆恂称“名人批点之书,能启发人神志,而于义门先生尤为服膺”。何焯吟诗诵文,才思敏捷,热情奔放,生平著有《诗古文集》、《语古斋识小录》、《道古录》、《义门读书记》、《义门先生文集》12卷、《义门题跋》1卷等。他在蒙难时,学生担忧他有犯上忌讳之处,将其作品全都烧毁,惟《义门读书记》58卷幸存于世。他所著的部分诗作收录于《瀛洲诗钞》和《晚晴簃诗汇》中。

三、何焯人生历程

    何焯在少时钝拙,十四岁后方发奋攻读,拜吴县邵弥、安溪李光地为师,与阎若璩有往来,寓居阎家,常与阎通宵切磋,学问大进。二十五岁时以拔贡生进京城,被尚书徐乾学、祭酒翁叔元收为门生,后其精于考据学颇有造诣。

    何焯在为官前也是路途坎坷的,在何氏25岁时以拔贡生进京城,被尚书徐乾学、祭酒翁叔元收为门生。焯秉性耿直,遇事直言辩正,因而常遭妒忌和中伤,徐乾学也对他渐生恶感。焯便上书徐,更求削去门生名义。从此,六次应考被排挤。后来在皇帝南巡(1702年,清康熙四十一年),访觅逸贤,经宰相李光生推荐,通过考试,被安排在南书房供职,赐为举人。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06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06

    何焯出身于书香门第,曾祖思佐、祖父应登、父亲何栋都是县学生;伯父何秉,字与偕,由苏州迁入崇明后,在清顺治四年(1647)及第进士。何焯赞赏家中父老的品行,决心承继祖辈的传统门风,成人后自号义门。他重文轻财,把自己应得的产业推让给诸弟,贫穷的亲戚朋友都受过他的恩惠,学生中有才学而贫穷的,常常收留在家,接济饮食、住宿、就学,有簿册记录的就有400多人,被学者们称为“义门先生”。
 
  何焯幼年丧母,寄籍寓居于崇明,至14岁时依然不减童心,未致力于学业。而就在这一年,一日趁着明媚的春光,他去道院游玩,见成群的蝴蝶飞舞,忙碌着采集花粉、花蜜。小何焯看着看着,忽然醒悟,蝶虫尚知勤于春,人类岂能惰生存。从此,他开始发愤用功,勤于读书。他不仅博览群书,还收藏古籍,凡经、史、子、集四部,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九流,一直到杂说小学的文字学,都探索考证,分辨真伪,严密疏通源流,且各有题记。对于书坊出版书籍的错误、缺漏、异同字体的正写、俗写也分辨订正,很是广博完备。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07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07

  随着校勘鉴别的广泛、藏书的增加,何焯自觉知识的浅陋,遂走出家门,四处拜师深造。听说苏州吴县有个叫邵弥的书画家,好学多才,善书画,就走出海岛上门求教,练就了古朴秀雅、别具一格的书法。福建安溪的李光地是一位著名学者,“经传以外,凡诸子百家,下及星日、命卜之流,莫不旁涉会通”,并于康熙十七年(1678)十一月应诏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何焯获悉后,便赶去京城,拜他为师,吸取前辈用词造句的奥妙,把隐讳曲折的古文,辨别分析得十分透彻。何焯在京城又结识了清初考据学者阎若璩。阎若璩是山西太原人,康熙十七年诏征博学鸿儒科,应荐赴试,落榜后仍寓居京师。何和阎交结为友,相见恨晚,一度寓居他家,白天各自考证校书,晚上点起大蜡烛,互相校正作业,并进行交流融通,往往通宵达旦。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何焯的考据之学日趋精湛。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08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08

  其时,崇明诸沙连成一片,鱼米水域已被誉为“鲈乡”,古俗崇尚文风。回到崇明的何悼随乡入俗,在家居辟建了“语古小斋”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注鉴古本。闭门伏案,识文断字,追本溯源,更加勤奋。校书起来红笔白笔不离手,标记都是蝇头小楷。他校定两《汉书》、《三国志》,凡议论人物,必究其家世,明其表里;议论事情,必晓其始末,尽其变化;指点时政,必根据国势民俗,析其利弊。他曾感叹那些有名的老学者古文功底深厚,却感觉他们仍没有摆脱词章的习气,更感到学海无涯,自己须谦虚谨慎,学而不厌。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09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09

  科举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做官取士是科举制度的观念基础。何焯热心于国学,却无心入仕做官,每次参加考试,草草收场。因此,他虽擅长八股文,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却每每都是落榜。

  精于古版鉴定的何焯,初以布衣身份受聘于京城王鸿绪。王鸿绪是江苏华亭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做过翰林院编修、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等高官,是康熙的亲信。何焯的才干震惊了王鸿绪,何焯因此名扬京城。

  何焯25岁之前只是位县学生。崇明儒家贤达认准他是棵成才的松苗,25岁那年,将他推荐为拔贡生。拔贡生是每隔12年从州、府、县的生员中挑选入中等以上学堂的学习者。成为拔贡生的何焯一到北京,京城的达官显贵竞相邀请他为“西席”任教。他先后受聘于徐乾学、翁叔元的门下办事,大显殷勤者,即可通达显贵。他寄人篱下,办事谨慎自持,但绝不是一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之辈,坚持正理,见不对的地方就要直言辩正。起初,他受聘于徐乾学。康熙二十四年时的徐乾学,正是炙手可热之时,翰林院大考第一,授礼部侍郎,擢都御史,充会试正考官,迁刑部尚书。有一次,为评议科举考试的范文,何焯与徐持不同意见,何不买帐,据理力争,最后两人发生诉讼而失欢。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10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10

 

    何焯本是翁叔元(号铁庵,江苏常熟人,康熙十五年及第探花,授编修,官至刑部尚书)的门生,翁叔元儿子是无知之辈,何焯不顾情面,屡次冲撞他。当何焯获悉翁叔元秉承大学士明珠的意旨,弹劾一代好官汤斌,他不惜与之反目,上门大骂一通,把门生帖子要回来,不认这个老师了,一时京中舆论大快。何焯因此六次乡试都被排弃,妒忌他的人从中诬陷他,但何焯我行我素,不屑一顾。功名利禄身外事,心中无私品自高。何焯才高八斗,风骨傲然,加上身材短小,麻面长须,就有“袖珍曹操”之美誉。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11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11

 

    何焯是一名清廉高洁之人,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因与胤祀营党,陷入皇子之争而下狱。何氏获罪后,在狱中仍校读《易经》,朝廷派人未见任何犯上之语,而康熙帝在阅览被没收的何焯邸中书籍,认为何焯“固读书种子也,而其中曾无失职”,又然而却发现了何氏退还吴县知县馈金的信稿终于发还书籍,仅免其官职,仍在武英殿工作,并表彰他清正廉洁。

  康熙皇帝共有35个儿子,按年龄大小落实顺序的有24位,受册封的有20位,在康熙晚年能够争夺皇位的有12位。

    在何焯眼中,允禩为人谦和,待人亲近,全无阿哥的骄纵之气,且勤敏好学。允禩不但在汉人学士和官僚中名声甚好,在皇室成员中口碑也不错,他在和皇四子允禛争夺皇位过程中,竭力拉拢、倚重何焯。何焯看到允禩地位并不稳固,有意帮助他争夺储位,便利用各种机会为他传播好名声。

    由于何焯奉命修书,入值南书房,于是,经常抓住机会在康熙面前说允禩的好话。加上何焯和康熙最信任的大臣李光地关系很好,他也利用各种机会通过李光地向康熙渗透对允禩有利的信息。
 
  康熙四十六年(1707),何焯惊闻父亲病故,便将幼女托付给允禩照管,急急回乡治丧。何焯回乡守制期间,四处活动,为允禩拉拢官员穿针引线。不料这些情况被他人密奏,引起康熙的反感与震怒。

  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二十九日,康熙呵斥允禩“行止卑污,凡应行走处俱懒惰不赴”,停止其本人及属官俸银俸米,一大批与皇八子允禩关系亲密的官员受到罢免和牵连。何焯“托女皇宫抚养”,本违反了清规戒律,与允禩结党,又有“谋反”之嫌疑。同年十一月,康熙将何焯的职位和功名尽行革除,逮捕下狱。
 
  因何焯当官后迁回苏州金狮子巷,朝廷便派员查抄何焯府第“赍砚斋”,万卷藏书尽被查收。在查抄的藏书中,有人翻出何焯夹在书中的一封信笺,其内容是何焯退还吴县公官所赠送的金钱,康熙亦因此消减了对何焯的一腔怒火。

  何焯作为朝廷高宫,拒收贿赂,且并不张扬,足见其德行清正廉洁,康熙为之感动,加上何焯上奏的数百字《申辩书》笔划端正,事实清楚,词正辞严,觉得何焯犯罪,事出有因,应予见谅。不久,何焯被释放,查抄的书籍被发还,仅免其官职,仍留在武英殿工作,并表彰他端正的品行。令人倾慕的是,何焯身陷囹圄时,身带镣铐,意气扬扬,和平常一样诵读《易经》,门外也能听到朗朗书声。

  何焯出狱后,托病回乡修养。他在南归的旅途上,感念栽培他成才,荐举他为拔贡生的崇明乡亲父老,感慨地写下了一首示歉诗:“江上春生归已久,栖栖九陌竞谁知。一竿自断鲈乡老,不用刘生五字诗。”诗大意是说,我本是海岛春风抚育的一竿青竹,早就想归来感恩示谢,谁知道,我忙碌在京城宫殿整整13年且身不由己。如今,本想沽名钓誉的青竹,折于争权夺利的宦海,断了功名,也断了崇明乡亲父老对我的殷切期望,我无颜见你们,也无心模仿汉代《乐府诗集》中的刘生,任侠豪放,周游天下。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12

何焯书法作品欣赏12

    何焯62岁去世。死后雍正皇帝下诏,复其原官。破例赠予侍读学士,并赏赐金钱,给予立传,回乡治丧,令地方从优抚恤后代。何焯一生轻资财,重情义,他将财产让给弟兄,并经常接济贫困的亲戚朋友,对有才学而家境贫穷的学生则供其食宿,有记载的即达400人。

    何焯晚年好品茗,号茶仙,偶尔带着幼女寻古访友。康熙六十年(1721),何焯患病,康熙皇帝下诏,赐予医药以治。第二年六月,一代国学大师病逝,享年62岁,葬于苏州尧峰山北麓凤凰池。康熙皇帝知悉后,十分惋惜地说:“修书勤,学问好。朕正欲用之,不意骤殇,深可悯恻!”命有司存恤其孤。雍正皇帝继位后,恢复何焯原来的官位,破例赠予侍读学士,赏赐金银,给予立传,回乡治丧,命令地方从优抚恤他的后代。

    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何焯去世时,康熙帝曾十分惋惜说门人著录者四百人,吴江沈彤、吴县陈景云为尤著。先世曾以“义门”旌,学者称义门先生。著有《义门读书记》。乾隆三十四年蒋维钧辑《义门读书记》,乾隆四十三年于光华《重订文选集评》。

    何焯(1661—1722年),初字润千,更字屺瞻,号义门、无勇、茶仙等,世称“义门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为诸生时即以学问广博、长于考订而负盛名。后被推荐以贡生入值南书房,先赐举人,再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值武英殿修书。何焯是清初著名学者,人称“义门先生”。博览群书,长于考订,精于校勘古碑版,通经史百家之学。工书法,喜临晋唐法帖,又宗欧、褚各家,所作真、行皆入能品。尤喜蝇头小楷,书名极盛,与汪士鋐并称“汪何”,“康熙四家”之一。

更多书法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