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晒晒东营抗日老物件 渤海区党委机关报《渤海日报》

 欣欣茶楼图书馆 2014-07-28

 来源: 东营网 2014-07-14 07:43

关键词:抗日老物件

  烽火岁月,战火前行。一段记载着民族抗争与光荣的历史,一段永远无法磨灭的战争岁月。缅怀那些镌刻着抗日痕迹的老物件,如同再睹当年光荣梦想的英雄岁月。晒晒家里的“抗日传家宝”,找寻曾经的“红色记忆”。

  图为渤海区党委机关报《渤海日报》。

  渤海区党委机关报《渤海日报》

  《渤海日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出版物中影响力最大的一家党委机关报,以其群众性、战斗性、时效性的独特作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渤海日报》的前身是《群众报》。抗日战争时期,《群众报》报社及印刷厂开始驻八大组(今垦利永安),后迁往锅腔子村和茅丝坨(两村在黄河水灾中搬迁,村址在今西宋境内)。《群众报》是清河区党委的机关报,刚创办时,发行不定期的油印小报,后改为石印。到垦区后,由石印改为铅印,发行数量大大增加。关于这份报纸,有过许多感人的英雄事迹。

  1943年冬,在敌人21天的“大扫荡”中,报社有10多人不幸被俘。报务员小赵为保守报社机密,受尽日军百般折磨,最后被狼狗活活咬死,场面惨不忍睹。印刷部校对员刘波,在日军拉网式搜索下也不幸被俘,为了保护报社,他假装哑巴,一句话也不说,被日军残杀在荆条洼里。在保护报社的斗争中,当地村民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像报社的工作人员一样,没有透露给敌人一点信息。

  图为景晓村抗战时期写下的日记。

  景晓村的抗战日记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山东省委将山东划分为六大抗日战略区,其中垦区所在地为清河区。当时有“清河三杰”的叫法,景晓村便是其中一杰。景晓村是山东章丘人,1939年3月,被调到清河地区任清河特委书记,后成立清河区军政委员会,景晓村任书记。这一年,景晓村只有23岁。

  景晓村不但是员虎将,他还是个十分有战略意识的指挥员。就在他来到清河地区三个月后,日伪军3000余人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驻地牛王庄给团团包围了。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在突围时壮烈牺牲。多次战斗失利及马耀南的牺牲让景晓村认识到,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更要开展平原游击战争。他的建议得到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的首肯。于是,景晓村集中力量,发动群众,创建了清河平原根据地。

  景晓村还非常善于做思想工作。他关于垦区的“金碗沙碗”之论,一直为后人所称道。1941年8月,清河区党委在广北的六户村召开进军垦区的动员大会。当时关于是否要进军垦区党内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垦区是块没人要的荒原野坡,小清河南北才是人杰地灵的粮棉之乡,前者是个沙碗,后者是个金碗,舍南取北,是丢了金碗,得个沙碗。为统一认识,景晓村有了关于垦区的“金碗沙碗”之论。他说,金碗、沙碗之说,是简单地从地理位置、物质条件方面去看问题,而从开展游击战争的利弊来说,垦区地域辽阔,有荒草野荆的掩护,未尝不是一个金碗。 (记者 张希菲)

(责任编辑: 刘楠楠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