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倾听与应答

 长青丽书吧 2014-07-28

有这么两类学生,一类是遇到不会的题目不敢发问的学生,把问题深深藏在心里;另外一类是一遇到问题就立即问老师的学生,把问题高高挂在嘴上。第二类学生占据了课堂的风采,但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善问”。有的学生不管老师讲的内容难与否,只要老师让他们操作,就会立即说:“老师,我不会啊,来教教我。”;有的学生总算操作了几秒时间,但是连简单的操作还不会,比如:让他打开“E盘——Program Files”文件夹中的某个程序,他却去打开“E盘——五年级”文件夹。这些“善问”的学生原因种种,却符合新课标学生要“多问”的精神,但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学习过程吗?

以往,我总提醒学生,老师尽量压缩讲课的时间,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我为改变课堂思考着,为改变学习试验着。课堂,有了一点的变化,学生会自己思考了。但是有的学生尝试了10秒还是向老师求救,稍微延长了下时间。在短时间内发问的学生,提的问题一般都简单,原因是老师讲课的时候没参与进来。我要的不是这样的学习,看样子还要继续改。

这个学期,第一节课我就提出要求,老师讲后1分钟不允许向老师提问。我的目的是:一要将学习引导到学生的深度学习,热闹的课堂不是我所追求的;二是将学习引导到学生互助的学习,遇到不会的时候要首先向学生请教。课堂,提问的学生少了,思考的时间多了。到这步也就是改变了第二类学生的学习,但是第一类学生依旧不会学习,如何改变,我一直思索着。

直到一本书的出现,佐藤学在《学校的革命——创建学习共同体》提出,学习不在于主体性,而在于受动性与应答性,合作学习与其强调“主体性”,不如强调依存于他人,应答他人的学习。我不排斥学校的课题关键字“主体”,“生命自觉”,这些是对生命单一活动的追求,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倾听与应答”,对生命整体活动的追求。读完这本书,我构建了我的理想课堂: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当1位同学提出困惑之后,另外的3位学生要停下自己的任务,认真倾听同学,积极应答同学的问题,有难度的问题要小组讨论,小组无法解决的时候可以向老师或者其他小组寻求帮助。

想到就要行动,从学生学习小组的重新组建,到小组如何学习的讨论,都为学习共同体追求着,下一步我将与学生继续探讨“倾听与应答”学习过程的建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