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0年前驶来的商船

 120035948@qq.com 2014-07-28

120年前驶来的商船

今天是“甲午战争”的“正日子”,120年前的今天,中日“甲午战争”正式开始。一对邻国,再度甲午。国运从此改变,民族悲喜渊天。120年前的今天,谁会相信这会从一艘商船开始。这艘商船是英籍“高升号”。

我知道这个名称是因为我和你一样看了《甲午战争:帝国的溃败》,我看到了这28张图片中的张七张。这张图片的文字表述为:“丰岛一战中,运载清军的英籍商船高升号被日舰击沉,舰上八百余名清军连带部分欧洲船员溺毙。英国法庭审判高升号一案时,日本利用暗中行贿等手段成功渲染其行动的合理性,最终日方被判无过错,此案至今仍是国际海事法经典判例。图为法国报纸版画描绘的高升号幸存清军。”我很好奇,一是那时的英国在中国也是“大佬”级的,而这艘船属于这个老板,他为何会容忍?二是日本的神通如此之大,居然可以买通国际法官?于是查找“高升号”,结果有很多条目,其中包括“百度百科”。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因此,在这里我就不复述这条船的相关信息了。

当然,我前前后后浏览了许多关于“甲午”话题的文章、视频、图片,今天我围绕“高升号”作如下思考:1. “国力强盛”的大清王朝为何失败?面对危机日本化解的方式对我们的启发。2.还会爆发“甲午战争”吗?如果发生,结果将可能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因为事情已经发生,围绕“高升号”商船,我大概总结了这样几点:

1.“高升号”商船受雇于大清帝国用于运兵,使命是保护宗蕃国朝鲜。日本在朝鲜也有利益,为了保住本国利益,肯定不能让这艘船到达朝鲜,打破原有军力格局。既然第一枪已经打响,仇怨已经结下,一方要扩大利益,一方要报复,更大战争不可避免。

2.日本违反国际法,采取不宣面而战的狡诈方式。这点日本似乎深谙此道。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七七卢沟桥事变、珍珠港事件,日本都是采用“突袭”方式。兵法云:兵不厌诈。日本可以说将这点发挥到“极致”。

3.在“高升号”事件中,日本面对的对手包括清朝和英国,还包括其他列强。清朝可以忽略不计,它已经被日本武力征服了。而英国呢,刚才说了它也是清朝这个“世界工厂”中的一个老板,日本显然不敢小觑,但它凭借包括贿赂在内的龌龊手段使得在各个老板看来,它是被迫的甚至是无辜的。滑稽的是,给英国造成的损失全部由清政府承担——又是赔款。

4. 引导舆论。从“高升号”开始,日本就注意发挥舆论的作用。即使后来,日本在占领了旅顺后,将城中居民屠杀得只剩36人遭遇了开战以来最大的舆论危机时,日本也能引导舆论使之对己有利。包括让西方记者随军,而清朝不允许,甚至将两个误入清朝军营的西方记者处死;日军为俘虏和居民解决一些问题,让记者拍照并传布开去——这点清朝不具备,他们不需要这样做,因为他们没抓到俘虏,更没到日本本土去为那里的人“排忧解难”。

5.清廷内部的腐败。这场战争当时有权贵是希望发生的,因为可以打击李鸿章的势力。事实也确实如此,李鸿章的北洋水师经过后来的黄海战役和威海战役全军覆没,没有了嫡系部队的李鸿章当然在朝中的话语权要小得多。此外,李鸿章个人在日本也有存款,他儿子在日本也有商行。这些也决定了后来的和谈大臣非他莫属。在这里,我们只看到了个人私欲在膨胀,他们全然没有了平时鼓吹的天地正义,没有了“不负天地”的誓言,完全将他们获取功名时的“孔孟先圣”之言抛之脑后。如此“火车头”显然不能牵引着大清帝国走向正轨,如此分崩离析的统治者显然不能使国民有向心力。上梁不正下梁歪。士兵在战场上尽管带的子弹比日军士兵多出近20倍,但他们只是胡乱开枪,打完就跑,还宣扬清军士兵战至“弹尽粮绝”——何其英勇!就是这样怯懦的士兵,面对百姓却是烧杀抢掳无恶不作,以致连本应是和他们站一边的百姓都抓捕他们,反而配合日军——何其荒唐!他们被日军俘虏,居然写信乞求对方释放,理由令人啼笑皆非——自己不是北洋水师。他们真有侠义逻辑——冤有头债有主,在海上和你们斗的是北洋水师而不是我们广东水师,你们找他们“报仇”,我们保持“中立”。这里没有任何国家民族的那怕半点影子,有的只有“窝里斗”,而他们居然将窝里斗应用到国际上去了——何其愚昧!

6.弱国无外交,落后只能挨打。中日甲午战争后,大清帝国居然也知道和国际接轨,要用国际法则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了,他指望国际社会惩罚这个不“遵守”国际法则的日本,但这是多么的一厢情愿。有句话叫“强强联合”,列强何尝不懂其中意思?先生曾在《“友邦惊诧”论》中以辛辣的笔墨写出了指望国联却失望的事。其实,国人可能一直有这样的情结,希望有人能维护弱者的利益。这或许是一种“清官情结”的延伸。但怎知国际社会这个宾馆中的食材从来都是弱者的血泪!而食客从来总是强权,它们赴宴的交通工具都是战车!

7.从上到下忧患意识不强,民族认同感不高;武备松懈,毫无斗志;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的奴化教育使得人们有了很强的忍耐之心,使得不少人在主观上对外族没有防患之心,在客观上充当了看客及至“汉奸”。

那么,是否还会发生“甲午战争”?我想完全有可能。日本人希望再度拥有“甲午神力”来提振国家信心,要不它不会鼓吹“甲午神力”;国人希望彻底清算倭寇罪行,要不不可能有那么多百姓说到日本时的同仇敌忾。当然不一定在甲午之年发生战争,但下一场事关国运的战争能避免吗?

历史的意义在于能够为现实提供借鉴。这场战争的意义何在?我想大概有这些:

做强自己,既包括强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也包括强大自己的军队;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不受外来干涉,强大了才可经入住国际宾馆。所谓的上流社会的人士要敢于担当,要敢于“铁肩担道义”,引导普通百姓也能担当,所谓“君子德风,小人德草”是也;反过来不是不可以,但力量似乎没有前者大,这也正如尽管台湾居民对日军进行了顽强抵抗,打死的日军超过政府军打死的日军,但台湾还是被政府割让了一样。让民众真正有“我是国家的主人”的意识,有民族认同感,才不会去做看客及至“汉奸”。随时准备,做到有备而无患,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是一个普通百姓所作的思考,我当然希望一衣带水的邻邦能和平相处,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虽不惹事,但一定不要怕事。120年前的商船还在历史的长河中行驶,也一定会行驶下去,但我们一定不能只是看着它远去,甚至熟视无睹,而应该密切注视它可能驶向何方,不让这艘千疮百孔的船只再蒙羞耻。让该来的就来吧,我们唯有维护尊严。

    2014/7/25     2151“甲午”之思    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