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六书”

 巴翠 2014-07-29

什么是“六书”

2013年09月06日 02:47   来源:       【字号 :  

六书,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汉字构成的六种法则。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

  六书,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汉字构成的六种法则。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其成物,随体造拙,‘曰’、‘月’是也。三日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宜,以见指为,‘武’、‘信’是也。五日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里的六书,是指语言文字研究领域的。

  其二是新莽时期(公元9-23年)通解的书体,即《说文解字·叙》中说:“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政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作也。四曰佐书,所以书幡信也。”这里的六书,是我们今天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所指的“六体”,也是新莽时通解的六书。

  下面对“六书”进行一些简单的讲解:

  (一)象形。顾名思义,“象形”就是像实物之形状,也就是字形把客观事物的形态描绘出来的意思。如“日”、“月”就很像一轮圆日和一弯新月,再看“山”字的甲骨文的字形(图4),一峰突起,多峰环抱。还有“州”字也很有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三条曲线,象征着弯曲流水,其中间的小圆圈或小黑点,表示水中的一块陆地(图5)。《诗经》的开卷第一首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洲”,就是“雎鸠”在河中落脚栖息繁衍生存之地。再比如“有的放矢”,那么为什么这个“矢”当箭来用呢?你看甲骨文中“矢”字的形态就明白了。“矢”字的上部为尖利的箭头,中间为箭杆,下部为搭弓弦的尾翎。由此可见,“矢”就是“箭”的象形字(图6)。

  从以上字例看,象形的定义和例证是不难理解的。

  (二)指事

  对汉字指事的解释稍觉复杂一些,不过大多数人认为,指事就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再加上个指事符号作标记的一种字。我们知道,“牛”、“马”之类都可以用象形体表现出来,可是“甜”的意思又怎样象形呢?在甲骨文就写成口中加一点,表示在口中舌头上感到甜味的地方。甜字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的(图7)。再比如,古人要表示树的根就在“木”的下部加上一个“点”,这个“点”就表明根部所在处成了“本”字。要表示树的梢部,就在“木”的上部加上一个“点”,这个“点”就表示树梢所在处成为“末”字。(图8)可见“本”与“末”的含义正好相反。我们大家知道的一句成语“本末倒置”就是由此而来的。还有“上”、“下”在甲骨文中都先画一横线,再在线上或线下加一个点,横线以上的“点”就表示这是上面,横线下面的大的“点”就表示在下面(图9)。综上所述,指事字都是在象形基础上再加上指事符号。指事字在“六书”中是很少的,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字都不需要用指事的方式来表示。要说明客观事物不可用象形来表示,要说明抽象概念,可以用会意来代替。

  (三)会意:会意的意思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比如“步”字,在甲骨文中是脚趾朝上的两只脚一前一后走路的形象。但是,如果仅表示从水中走过的呢?那就再把“水”加在两脚之间,这就是徒步过水的“涉”字。如果表示登高呢?那就把“涉”字的水旁换成“阜”字(左B,即土坡),这就成为两脚登山的样子,组成了新的会意字“陟”(zhi志)。如果要从高山上下来怎么来表示呢?古人就把“步”倒过来,脚趾朝下,甲骨文的“降”字就像右面的两只脚从左面的山坡上下来的样子,这样就又重新组成了一个新的会意字“降”。由此可见,“步”、“涉”、“陟”、“降”等都是与脚趾有关的(图10)。

  会意字的类型大致为五种:①同体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样的象形字所组成。比如“众”字,三人为众,表示人多的意思。“森”字(图11),以三木表示“木多貌”之意。“淼”字,水多水大之意。②异体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象形字所组成的会意字。比如“莫”字,就是“暮”字的本字,表示太阳落进草丛之中,天快黑了。再比如“体”字,甲骨文的结构左边是“人”,右边是“木”(指树),就是“人依树而息”的会意。③改变形体会意。就是一个字可以通过它本身的笔画增减或改变形体来表示新的意思。如“家”字通过减少笔画改为“穿”字,就是“寂”字的异体字。根据这种减笔会意方法,广东地方就造了一个“有”,把“有”字里面的两笔去掉,表示没有的意思。④组合解释会意,也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象形字,以象形方式组合表示会意的方法。比如不“上”不“下”为“卡”字,上“小”下“大”为“尖”字,山高为“嵩”字等。⑤反文倒文会意,就是把一个字或反写或倒写所产生的新的意思。比如甲骨文中画一个人站立着即为“大”,而倒过来即为“逆”字,也就是“逆”字的本字,是不顺的意思。小朋友们想一想“人”的头朝下能顺吗?当然不顺了(图12)。

  (四)形声:形声又叫谐音。我们知道,字形法或者会意法都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世界上很多事物和抽象概念是很难用象形或会意表示的。比如“鱼”是整个鱼类的总称,但是鱼的种类有成千上万,又不能为每一种鱼造个字,另外,各类鱼的样子又很相似,文字毕竟不是图画,就是用象形来表示也是难以从字形上一一加以区别的,于是,就出现了“形声”法。用“鱼”字边表示鱼的总类,再借用原有的字作为读音来表示鱼的分类,如“鲤”、“鳝”、“鲢”、“鳗”等,有了“形”又有了“声”,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形声字。形声字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知识的增加,不断产生和发展。清代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个,其中形声字42300个。在现在通用的新简化字中,形声字也占绝大多数。

  (五)转注:这个定义稍难理解,意思就是指同一个部首或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意字可以互相解释。比如“老”与“考”就是一对转注字,它们都属于“老部”。再从意义上看,“老,考也”“考,老也”,这种互相注解就是转注的一种。再比如,“绩”与“缉”属于同一部首“丝”,读音相近,意义也相通,可以互相解释,所以这也是一对转注字。

  (六)假借:假借的意思就是说,当某个新事物出现之后,在语言里已有了这个词,但却没有代表它的字,需要借用和它的名称声音相同的字来表示,这就是假借。比如“令”字的本义与“命令”等意,但因其读音与“县令”的“令”字相同,所以这就可以假借“命令”的“令”字为“县令”的“令”字。还有自己的“自”字在甲骨文里像个鼻子(图13),“自”字的本义就是鼻子,后来被假借为“自己”的“自”字,于是,另造了一个从“自”声“畀”的形声字“鼻”,而“自”字此后不再当“鼻子”讲了,也就只用其假借义了。再比如“骄”字,原意是指“马高六尺为骄”,后来因为读音相同,就把“骄”字借过来,当“骄傲”的“骄”用了,所以现在就只用其假借义了,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还知道六尺高的马才叫“骄”呢!

  假借法的出现,废掉了汉字的表意性,这对后世用同音以代替并压缩汉字的数量有很大的作用。

分享到:0
上一篇:汉字一笔之差贻误战机
下一篇:该文章是最后一篇...
广告招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