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错误

 杏林脉香 2014-07-29

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错误

一、中医把古典“病机”当成“证”

提要:“证”本义是证候的简称。古典医学从证候辨析的“病位”“病性”叫“病机”,近代中医把“病机”当成“证”,以为“证”包含疾病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以为辨“证”论治就是治疗疾病“本质”!辨证论治糊涂了中医学疾病观和诊疗对象。

关键词:中医,证候,病机,证,辨证论治

现实中医学同时使用两个互不相容的“辨证”定义。一个认为“辨证”是辨析证候,一个认为“辨证”是寻求“证”诊断。例如,《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说:“分析、辨别疾病的证候称为辨证。”又说:“辨证的过程,实际上即是以中医学的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患者全部病情进行分析和研究,作出诊断的过程。”问题远非辨析对象为“证”和辨析结果为“证”的区别,问题在古典医著从证候辨析出的诊断叫“病机”,近代中医把“病机”诊断当做“证”。从证候辨出“证”的理论,不仅混淆认识对象和认识,而且用思辨的“病位”、“病性”,替代客观病因、病理,模糊了中医学疾病观和诊疗对象。

1.中医学“证”本义是一组相关证候

——“证”本义是“候”,“证”即“证候”的简称;“证候”是一组与中医诊断、用药相关的脉症,而不是从脉症辨析出来的诊断。

1.1.“证”字本义是“候”

“证”、“候”都是疾病表现在外的征象,二字常合用。《中华大字典》曰:“证,候也。”《辞海》曰:“症,证俗字,病征也。”“证候,谓病状也,亦作症候。”中医学“证”本义也是“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病有远近,‘证’有中外。”表明“证”是疾病外在征象。张仲景《伤寒论》以“辨病脉证并治”为纲目,所论“脉证”即“证候”。如第5条曰:“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第16条曰:“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第101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证”是证候的简称。《伤寒论》含32条“证”字条文,用“证”37次,包括“太阳证”、“阳明证”、“桂枝证”、“外证”、“表证”、“表里证”、“少阴证”、“结胸证”、“血证”等。“证”是可观、见、切的疾病征候。

古今中医认同“证”即证候简称。如徐灵胎《病证不同论》说:“凡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必有数‘证’。如太阳伤风,是病也;其恶风、身热、自汗、头痛,是‘证’也。如疟,病也;往来寒热、呕吐、畏风、口苦、是‘证’也。”近代中医也以“证候”为“证”。如王新华《中医学基础》说,“证,也叫证候”,“证即证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辨证》条说:“证,是证候的简称,其含义是证据或征象。”

1.2.证候是一组与中医诊断用药相关的脉症

1.2.1.与中医病名诊断相关的证候

如《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症),皆伤寒之类也。”《素问·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肾热病者先腰痛胫痠,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胫寒且痠,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古人用一个热症定义“伤寒”,用一组证候定义“五藏热病”。《伤寒论》的“病”也是由证候定义的。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寒已,身灼热者,名风温”(6)。“呕吐而利,此名霍乱”(382)。“脉浮者,病在表”(51)。近代中医所谓的“证名”也是由证候定义的,如《中医辨证学》“表证”证候是:恶寒、发热、头痛等;“热证” 证候是:恶热、喜冷、口渴等;“气虚证”证候是:气短,乏力,神疲,脉虚,自汗,懒言,舌淡等;“血瘀证”证候是:刺痛、痛有定处、拒按、脉络瘀阻(诸如口唇、齿龈、爪甲紫暗)、皮下瘀班、徵积、离经之血、舌质紫暗、或有瘀班、瘀点、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或偏瘫等。伤寒、热病、温病、中风、三阳、三阴病、霍乱、表证、气虚证、血瘀证——中医学许多病证名都是“证候”定义的诊断。

1.2.2.中医经验方药治疗的证候

如《灵枢·经筋篇》马膏(马膏、白酒、官桂、生桑炭,膏熨其颊)主治“季春痹”,证候表现是:“口僻,目不合,目不开,引颊移口。”《伤寒论》桂枝汤治疗证候:“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麻黄汤治疗证候:“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小柴胡汤治疗证候:“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温病条辨》银翘散治疗证候:“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第4条)。白虎汤治疗证候:“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第7条)。中医辨证论治方药治疗对象都是证候,证候病名、病机不过是医家的理性诊断。

总之,中医学“证”本义是一组与中医诊断用药相关的证候,而不是从证候辨析出来的诊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