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的诊疗护理对策

 杏林脉香 2014-07-29

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的诊疗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我院20011月至20111月救治因用药后接触乙醇引发的双硫仑样反应患者102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面色潮红 恶心、心悸、气短、呼吸困难、无力等症状,符合双硫仑样反应表现,其中男性94例,女8例。原发疾病为感染性疾病者88例,非感染疾病者l4例。全部病例均使用头孢类药物,其中使用头孢哌酮钠者61例、头孢哌酮钠舒巴坦者35例、头孢克肟钠者3例、头孢曲松钠者3例,静脉及肌注给药者99例、口服给药者3例。用药中及停药后l周内饮酒者9l例,食用发酵食品3例、饮用含酒精饮料者4例,食用含酒糖果者2例,使用酒精擦浴l例,中药药酒外用l例。全部病例均在接触乙醇后1h内起病。

2.防治策略

我院医护人员在救冶危重病员过程中,整理相关病案、查阅类似病例报道,逐渐认识到在头孢类及硝基咪唑类药物使用过程中,患者接触乙醇后易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症状危重、抢救不及时易危及患者生命、加重原发疾病的损害、增加医疗风险、危害医患关系,对其引起了高度重视,于20061月起采取了以下防治策略。

2.1 医务人员从职责、医德、知识储备、用药规范、医疗安全等全方位重视防治双硫仑样反应

(1)分清职责:医护人员是防治双硫仑样反应的主要责任者,也是医者医德的具体体现。患者对防冶这一危重反应是被动者,也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和受害者。

(2)丰富的防治双硫仑样反应医学知识是关键。不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专题学习培训,交流药物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经验,让防治知识成为医护人员的基本技能,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份。特别是加强低年资医护人员的强化培训。

(3)医护人员应规范使用抗生素,对头孢类、硝基咪唑类等易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应高度警惕。

(4)从医疗安全角度重视防冶双硫仑样反应。在医疗活动中一旦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可加重原发疾病、易致医疗争议、增加患者的痛苦。

2.2 医护协作可增强患者对防治双硫仑样反应的知晓度,引起患者的重视、主动远离乙醇

(1)医生应全面了解患者信息,对使用有潜在风险的药物应了解患者用药前、用药中、用药后接触乙醇的机会,与患者深度沟通,让患者重视双硫仑样反应的危害性。

(2)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较多,对患者宣教防治双硫仑样反应的知识是主要的承担者,强调患者使用头孢类及硝基咪唑类药物接触乙醇后易引起严重反应的认识,得到患者的充分配合,用药后远离乙醇。这种健康宣教应成为护士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2.3 规范的管理措施是防治双硫仑样反应的必要手段,能让患者用药后主动远离乙醇,防范医疗风险和医疗争议

(1)在医院醒目位置制作健康教育专栏、发放宣教资料,以科普形式讲解防治双硫仑样反应的知识,增强公民健康意识,形成一种良好的防治氛围。

(2)在入院须知上以单列项说明部分药物使用中患者接触酒精可能产生的危害。对使用头孢类及硝基咪唑类药物以书面告知书的形式详细讲解双硫仑样反应的相关知识,危害、防治措施,让患者远离酒精的时限等,使患者的知情权得到落实,并让患者签字。这种沟通方式比较容易引起患者的配合和理解。

(3)组织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请曾经发生过药物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患者作为宣教人员,让患者与患者间从思想意识上重视使用潜在风险药物时,远离酒精。

(4)对使用可能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药物的患者,临床上应避免使用酒精消毒、酒精擦浴、外用或口服含有酒精的药物。

2.4 早期识别双硫仑样反应,能让患者极早得到治疗,减少危害对疾病治疗过程中病情突然变化,原有疾病变化与新病情不符,应追问用药及接触酒精情况,结合临床表现易于诊断。一旦明确,应极早给予冶疗,如加快有害物质排泄、维持血压、供氧、地米、纳络酮等。

3.护理

(1)卧床休息,休克者应采用适度的头低足高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高浓度氧,氧气吸入46Lmin,以改善组织缺氧。

(2)对症状明显者应及早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对症处理、给予相应的药物,补液及利尿等救护措施。

(3)床旁备齐急救器械及药品,如除颤仪、吸痰器、气管切开及静脉切开包、呼吸兴奋剂、利尿剂等其他抢救药品。

(4)密切观察患者神志、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心律、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并做好病情动态的护理记录。

(5)心理上安慰患者,让其平静、缓解其紧张及恐惧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安抚家属,使救护工作有序开展,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

4.结果

20011月至20061月因药物引发双硫仑样反应患者87例,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后20062月至20111月共发生双硫仑样反应患者1 5例,后5年医院在头孢类、硝基咪唑类药物使用量上增加了近一倍,经x 检验(P<0.01),差异显着。经积极治疗发生的双硫仑样反应患者,全部症状均在12h内康复。

5.讨论

乙醇进入人体内后,约10%由呼吸道、尿液和汗液以原形排出,其余90%在肝脏内代谢。经肝脏代谢的乙醇通过乙醇脱氢酶作用转化为乙醛,乙醛通过肝细胞微粒体内经乙醛脱氢酶作用转化为乙酸,乙酸进入枸橼酸循环,最后变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头孢类及硝基咪唑类药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与双硫仑相同的硫甲基四氮唑基团,抑制了乙醛脱氢酶和多巴胺13一羟化酶活性,导致乙醇氧化代谢的中间产物一乙醛在体内大量蓄积,体内多巴胺代谢受阻浓度升高,致使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现代护理性增强,血浆外渗,并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促使神经末稍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一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从而出现一系列血管运动性和神经精神性症状,即双硫仑样反应。乙醛脱氢酶被抑制后常需要45d才能恢复。因此,使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及停药l周内,患者不能饮酒、含有酒精的饮料、食物及药品。

在我们综合防冶双硫仑样反应措施上,医生、护士、患者三方密切配合,真正落实者是患者,最终受益的是患者,只要患者在治疗期间及停药1周内远离乙醇就能防止危重反应的发生。因此患者对防治双硫仑样反应知识的知晓程度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宣教职责,所有的措施及具体程序是增强患者的认知过程。从我们运用防治策略过程中也体会到,患者知晓程度越高,使用头孢类及硝基咪唑类药物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病例就越少,发生的危害就越轻;综合防治策略的应用时间越久,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患者越少,呈逐年急速减少状态。虽然头孢类及硝基咪唑类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用量倍增,但近一年来未再发现有使用该类药物后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患者,防治效果非常明显。我们认为综合防治策略是完全能控制药物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这一危重疾病的发生,方法简单,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