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进行独立思考?---多读书和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淡风影 2014-07-29


——小贤的闲聊之秋叶老师讲座笔记

我自认为自己不擅长做笔记,尤其是这种讲座类笔记因为它不像上课,上课的话老师会停下让大家有时间做笔记。

借用今天秋叶老师分享的一句话“你不去做,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

老师32岁开始做PPT到现在已是PPT达人了,我现在22岁开始做笔记会不会让做笔记成为我的特长呢?每天都会送给自己一句话“贵在坚持”

如果对记笔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新浪微博和@小贤爱百度交流,他是一个非常努力和用心的中南民族大学的大三学生,他为这次分享做了一个非常好的PPT,本文封面就来自他的PPT,点击本文底部的【阅读原文】小字链接,你们可以看的他的微博。互动一下,也许会发现你们可以成为好朋友。

“吉他在我手上我就拿来弹一曲棉花”

“不想微博涨粉的人是你还没有享受到涨粉的快乐”

——秋叶老师讲座妙语


为什么今天我不用PPT?

“你们都知道,我擅长讲的是PPT与用PPT,今天是我在挑战不用PPT讲关于思考的分享会”总用PPT是有风险的,因为有些大环境是不能预测的,如哪天停电了怎么办,哪天投影仪抛锚了怎么办,万一微软倒闭了怎么办?

正能量:人一旦熟悉了某种技能就会过于依赖这个技能,以致你就习惯用这个技能解决其它问题,有时候效果还不错,这也可能导致你放弃用其他工具解决问题的机会。

我经常挑战自己,让自己不过度停留在某一个熟悉的领域,而是将自己置于不舒服状态,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往往这样会让自己的成长最快。

关于读书的看法

这个世界很大,99.99%都是你不知道的。但是人往往企图用自己知道的0.01%甚至是0.001来理解整个世界。

如果要正确理解这个世界,你就必须意识到这个世界存在着无穷的可能性,你看到的世界可能和你预期的答案完全不同。

但建立多元化思维并不是天生,我自己是通过经历不同的环境慢慢认识到这一点的。但是一个人的经历始终是有限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读书来弥补这一点遗憾。

我知道的这些事或者知识是不是都是我经历过的?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人要善于从做过的事情中学习,也要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一种方法就是读书。

正能量:经验与知识除了去亲身实践之外的另一个途径就是读书(当然听讲座之类也算哈)。更重要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习别人思考问题的框架,用这些思维框架加上生活上的细节观察这样你就会被别人知道的多。

我在分享会上上发现提供的矿泉水的商标都被文华书城的工作人员撕掉的,那么这一举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虽然不知道答案,但是有机会去询问的话,可能就会告诉你一些和你预期不同的答案,把这些答案和你读过的书加以印证,你就可以让生活中的细节和读书中理论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其实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你留心观察。

多读一点杂书,而且注意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不同的搭配

我读书很杂,什么书都看。

正因为看了不同类型的书,我就慢慢建立对事物不同的认识。一件事情假如你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思考的话,会得出不同的有趣结果。

比如今天前面的同学有问到电子时代独立书店的生存空间?那么我觉得可以从历史学,传播学,营销学,社会学,环保等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比如“书店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从历史学的角度上它必须是在有造纸术之后产生的,也许纸这种载体的变化可以告诉你未来的书会是怎样的变化趋势。那么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的话,也许结论也就不一样了,信息的传播已经不依赖书籍这个通道。我的个人建议是:学新闻专业的学生,是不是懂一点营销学的话,将来工作会更得心应手?

我建议大家看四类书。

第一类是工具书,如新华字典,这些建议买一些好版本。

第二类是和你将来职业相关的专业书,而且我建议要对专业学科进行主题阅读。通过横向阅读某个主题下专著(包括各种期刊),摘录它们的精华点和不同点,并整合到你的专业理论体系里面去,这样你就能跟上你从事的专业最新。专业书是为了让你有能力养家糊口,所以不管爱不爱,这方面的投资不能少。比如我喜欢做PPT,那我就会去买市场上所有有关PPT的图书来读,当然这些图书当中知识大多都是我知道的,但是只要有1%关于PPT我不知道的,我都觉得我值得去读,去学习。(PS:在专业领域到了一个阶段以后,进步一点点都是非常难的)

第三类是帮助你建立不同的思考框架的书,我觉得在大学阶段,大家应该多读一点专业书和锻炼思维能力,建立思考框架的书

第四类是让自己感到开心的书,这些书不同的人喜好不同。也许这些书对你的工作没有实际意义的帮助,至少它已经给你带来快乐。我希望自己在50岁以后可以天天读一些让自己开心的闲书。

正能量:读各类书是帮助自己建立不同维度看问题的一个方法,合理进行书籍搭配,这样就不会出现死读书的遗憾,也不会迷惑为什么我读了500本书还找不到工作。我觉得罗玉凤不会是只读了500本《故事会》,要是没有高人指点,那罗玉凤我相信她应该读了不少书。

读好书不等于就能成长,还得下苦功

我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秋叶老师,推荐两本好书我好好研读?”

读书不等于武侠小说里的练功,没有秘籍让你在短时间内功大增。我觉得人不是没有时间读书,是你的兴趣不在读书而已。

但是万一你没有时间读书,是可以优先读某个领域基本经典的书,但是大部分人读书恐怕用途不大,他们只是读过,没有理解。

读透一本好书,我的方法会是:1、先通读做摘要;2、再梳理理解框架;3、深思考联系实际;4、找机会马上应用。反复几轮才能慢慢把一本书理解透变成自己的思考框架。

正能量:在读一本书时要通过目录了解作者的思维框架,思考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目录,在阅读过程中做书摘将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记录下来。

而且要将书本上的知识用在具体的事情上,最重要的一点是把这个知识或者方法尽量用在不同的事情上,这种应用会真正让这些知识变成你的经验。

独立思考篇:如何看待“自媒体”?

自媒体也是一种阅读,我个人认为是纸质阅读的补充,现阶段一些有深度的阅读我还是提倡纸质阅读,我不提倡在没有建立思考框架之前大量阅读自媒体,只会导致你陷入各种观点的碎片中。

自媒体不是新鲜事物,在微信之前有微博,在微博之前有播客(视频),在播客之前有博客,当然那时候的播客等自媒体还有人叫富媒体。

婚姻有“七年之痒”,自媒体也有。你能喜欢一个人唠叨各种话题七年吗?婚姻做不到的,自媒体也做不到。

当一个自媒体人不能抓住用户的心理或者紧跟热门话题时,这个自媒体会被更潮的人代替,或者互动性下降是必然的。

我背后没有报纸没有电视台没有团队我玩不起话题,我曾经试了上千次想引爆话题,但是都失败了,只是大家关注的是我偶尔的成功。

我运营微信不会谈话题,我主要关注PPT领域知识。这些东西是大家一直需要的,只要微软不倒闭它就有需求,你们学会了可以取消关注,但是将来还有其他人要学。对于我而言,我不过是建设了一个可以长期反复使用的知识库。

我相信过1~2年,微信自媒体热潮开始消退时,大家会发现到底哪些微信公众账户是真正有有价值的。

我会坚持做我认为正确的方向,然后让时间来回答。

互动思考篇:为何我的名片像“地铁小广告”?

现象 作为PPT达人,秋叶老师的名片就像地铁小广告,密密麻麻全是字。发微博后很多网友表示失望。

疑问 为什么不注意个人形象?为什么不考虑更酷的设计?

场景 这些“地铁小广告”使用场景是“等待很无聊”的讲座前,这时候的大学生什么广告信息都会看,文字信息量大一点无妨,哪怕这会导致设计不佳。

习惯 二维码名片开始流行,但是很多人忽略了,实际上大部分人没有扫描二维码的习惯,除非你给他一个明确的提示,他才会想到自己可以“扫一扫”。


价值 人在关注新鲜事物时更多的是考虑,这种东西能给我带来什么。扫描“秋夜青语” 微信二维码就能得到简历模板,还可以输入“GO”玩游戏,扫描“秋叶PPT” 微信二维码可以学习PPT,对于有兴趣的人会有价值。

流程 其实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微信公众账户,关注后也不了解能干什么,所以我在名片上花了大量篇幅写详细的说明:如果关注我的微信公众账号,具体操作流程该怎样做?

我写得较为详细,也是考虑到中国的大学生缺乏探索精神,他们会更习惯依据详细具体步骤操作,而不是自己去探索可能性。

有时候爱思考的人会利用不爱思考的人心理上和行为上的依赖性,这个时候我其实也很坏。

成本 名片发给大学生无非两个结果“马上丢在会场或者是出门扔到垃圾桶”,即便你设计得精美也无效。因为大学生不认为名片可以帮他和你建立私人关系的话,是不会保留名片的。所以制作精美是无价值的选项,选择最便宜的印刷方案才是王道。

现场答疑篇:

问:老师,请问如何进行思维导图的学习?

答:我建议搜索一些你感兴趣的思维导图,从模仿开始画,然后慢慢开始你自己试着去画,比如给你读过的书去画一幅思维导图。

问:你是怎么看待移动学习

答:移动学习永远取代不了常规学习,在你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框架时不建议过度的移动学习,因为这样就容易产生“我看了好多东西却什么都没有记住”这样的问题。

问:老师,如何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

答:我建议可以从很小的事情开始训练。比如学会做计划。计划的核心要素包括: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达到预期的衡量标准,也叫里程碑事件。对于开始时间来讲,你要考虑它开始的条件是哪些?哪些条件是你可以控制的,哪些条件是你客观评估风险的;对于结束时间来说,什么是一个好里程碑事件,不能把某件事情做了当里程碑,而是某个目标达到了才是。

问:老师你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答:老问题老办法,新问题老办法,老问题新办法,新问题新办法。在学会创新之前学会把旧经验迁移到新领域更重要。

问:你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是你以前想到的吗?如何发现自己擅长什么?

答:做,不停的做。我原来也不知道自己擅长PPT,在32岁才发现自己擅长PPT,要是知道的话,我22岁就去做PPT了。

问:老师你信命吗?

答:每个人都不可能摆脱他生存的大时代,比如把我们放在文革,我们也许都是红卫兵,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相信有大命运的存在。但是作为一个个体,就是总是可以为自己在大背景下活出不一样的可能性。

问:你觉得人性最后是善战胜恶,还是恶战胜善?

答:我对人类的前途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我内心总是觉得我应该相信人心中虽然有恶,但也有善意,对于你这个问题,其实我现在的答案是我不确定,我不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