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中国现当代文学学者高玉:读者是青春文学最大的贡献

 sanmin 2014-07-30
    赢未来:你认为“青春文学”与以往的文学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高玉:青春文学可以称为青春小说、校园小说、少年文学,主要以青春、校园为题材,这个与过去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们那个时候逛书店,感觉非常明显,初中之前,少儿文学都是分级的,到初中之后,一下子就跳到成人文学了,初中到高中这一段,以校园、青春为主题的文学是一个空白。也就是说,以往的文学链缺一个链条,青春文学刚好填补了这一段空白。所以说,它跟以往文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题材。

    赢未来:在青春文学的产生和传播上,网络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这种新的媒介带给青春文学哪些影响?

    高玉:理论上讲,青春文学与网络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但网络作为一个媒体,给青春文学提供了很多方便。

    过去文学的门槛很高,传统作家的写作有这样一个过程:写出作品投到杂志社,杂志社看中作品(实际上很难看中),再发表;继而得到批评家的承认、文学界承认、作协承认,然后慢慢地发行量大起来,最后才能成名。在这个过程中,大量作家投稿不成,就放弃了写作。包括一些西方作家,有时候写了上百万的字,还是没能发表出作品。

    但是现在,当很多文学网站、博客出现在网络上以后,青春文学作者写出来的东西不愁没人看,放在网络上就会有读者。文学近乎“零门槛”,这让大量的人涌入文学领域,产生了大量的作品。当然,这种批量生产也有弊端,比如说,很多作品质量不高。很多人只是写了一部作品,就慢慢被淘汰,消失了。

    网络也导致了读者的变化。现在上网的基本上是年轻人,中老年人上网的比较少,读者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青春文学的特点。

    赢未来:“青春文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作家身份的变化。您怎么看待作家“明星化”、读者“粉丝化”的现象?

    高玉:首先,现代社会有很多变化,经常看到的词汇比如商业化、消费性、大众化、新媒体等等,这些都给青春文学带来了很大影响。

    传统文学中,作品好就行了,不关注是什么样的人写的。就像钱钟书说的,只要鸡蛋好吃就行了,管他是哪个母鸡生的?但青春文学作家越来越注重形象,注重个人魅力和品牌效应,他们都有大批的拥趸。青春文学读者都是小孩子,都喜欢追星,这是他们的年龄特征,所以就会形成“粉丝化”的现象。

    赢未来: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对作家的写作有什么影响?

    高玉:当然有很大的影响。绝大多数作家在写作的时候,都会想对面的“读者”会有什么反应,他们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现代媒体把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拉得更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种种互动,对于写作的影响太直接,而且影响得非常快。这个很难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说它的特点变化了。

    传统文学不追求读者效应、销售效应,很多作家都是靠作协养着,有稳定的收入,他们可以不管读者的反应如何。他们关心的也是能不能得奖、历史上能不能留名。他们的写作玩的是纯文学,追求那种民族的、国家的宏大叙事和历史效应。

    而青春文学作者更多考虑的是读者的反应,如何更好地迎合读者心理,因为销售量跟他的饭碗是相联系的。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传统文学更准确地反映读者、群体、一代人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追求,更真实。

    赢未来:青春文学第一次促进文学成为一种产业。您觉得这种产业化对于文学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高玉: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必须要考虑读者,读者也是文学的基础。青春文学作为一种产业,其发行量很大,这对于整个文学事业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特别是诗歌,几乎是写作的人比读得人还多。结果是,诗歌在社会上影响越来越小,诗人谋生艰难。很多很有名的诗人都是通过开餐馆、杂货铺这些工作维持生存,虽然他们精神上做着高贵的、纯粹的事业,却生活在低贱中。这种反差就是由于没有读者对诗歌事业带来了损害。

    读者对文学绝对是重要的。青春文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了一批作家,同时也培养了很多读者群,很多作家都能靠写作自食其力。你看,余华这么好的传统文学作家,其作品大概能发行个7、8万份,真正去读的大概只有3、4万人。而韩寒的一本《三重门》就发行了50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这些读者现在喜欢文学,未来还可能喜欢,因此,青春文学为文学培养了很多读者,这是文学很基础性的东西,贡献是很了不起的。

    赢未来:有学者注意到当下的写作出现一种“断裂”现象,简言之就是,年轻人写给年轻人读,中年人写给中年人读,这在以前是很少出现的现象。这种“断裂”会造成什么结果?

    高玉: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当下所特有的。以前一直是这样,总是有一个年龄层次,读者的分层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中老年作家更多地的是写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记忆,现在青春文学作者的年龄层次与他的作品联系比以往更为密切。

    你所说的“断裂”,应该是指青春文学作品本身的年龄层次区别造成的“断裂”。但是从整个文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状况恰恰使文学更加多元化。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赢未来:青春文学已经历十年的发展,在销量和拥有的读者数目上,无可争议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青春文学似乎还没有完全融入“主流文坛”,比起那些具有“文学史意识”的主流作家,青春文学作者们似乎并不急于跻身于此?

    高玉:有一段时间,韩寒与白烨有过一次争论,涉及到一个问题——实际上现在的文坛有两个:一个是主流文坛,一个是市场化的文坛。主流文坛是体制化的文坛,支撑它的有杂志、出版社、作家协会、组织机构、评奖制度、研究机构等等,它们是一体化的。

    青春文学也有一个文坛,这个文坛是市场化的,支撑它的有网络、报纸、少量的期刊、大量的出版物,以及写作与营销策划团队,通过粉丝、读者来作为市场反应的参照物,还会举办新概念大赛,它们也能自成一体。

    主流文坛作为体制化内的产物,一直不肯承认这个市场化的文坛。现在作家协会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来王蒙极力推荐郭敬明加入作家协会,还有张悦然也加入了。

    赢未来:青春文学的十年有没有比较明显的阶段化特征?80后与90后作家的创作有没有什么不同?

    高玉:肯定有一个阶段性,青春文学从2000年兴起,2001年《三重门》出版,再到2004年达到一个高峰,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春树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从2008年之后,一直到现在,就不是那么火了。

    2010年之后,80后特征消失,文学“正常化”。到2010年,最大的80后也已经30岁了,他们的作品越来越脱离了年龄特征,越来越“正常”了。与当初十几岁就写出很优秀的作品相比,现在的年龄不再吸引眼球,同时也有了更加成熟的作品。

    至于90后,现在炒得很厉害,他们也想打出“90后”这个旗号。但是,文学现象不可复制,80后的青春文学的成功有很多特殊的原因。90后到现在为止,在文学上可以说没有任何建树性的东西,没有特别明显的代际特征,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80后的“副产品”。他们会像过去的60后、70后一样,有一个“正常”的文学,而绝对不会出现与80后“青春文学”一样的现象。

    赢未来:青春文学未来发展可预见的瓶颈是什么?

    高玉:80后这一代人现在是越来越脱离“青春”了,他们最终会放弃校园等内容。青春文学主要是对传统文学的“叛逆”,但是叛逆本身就是相当于一个青春期,过了这个时期之后,就不叛逆了。比如春树,她没钱,学校也很束缚她,她就很叛逆,后来有钱了,学校也不束缚她了,这个时候她还叛逆什么?

    青春文学肯定还会存在,将由90后来接续,但它只是一种继承,把“青春文学”这种类型和方式继承下来,再换上他们自己的心理和文化特征而已。

    文学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叛逆再到叛逆与保守合流,成为一种中间状态,这种状态稳定以后又成为新的保守。文学就是这样不断吸收新的叛逆,新的东西,再慢慢向前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