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杏林脉香 2014-07-30

探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摘要: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感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以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共50例。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8%。感染与患者自身身体素质等内源性因素及环境、药物、侵入性操作等外源性因素有关。结论加强环境管理、严格无菌操作及呼吸道的管理,注重口腔、鼻胃管护理,强调医务人员手的消毒等护理措施是预防和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感染的关键。

关键词:气管切开;感染原因;重型颅脑损伤;护理

颅脑损伤是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颅脑组织的损伤。气管切开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而气管切开为侵入性的操作,创伤大,术后留有瘢痕,且有并发出血、气胸、皮下气肿、感染等可能,其中以感染的发生率最高。本文对气管切开的重型颅脑患者感染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共收集200711520091231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气管切开的患者5o例,经过痰液细菌培养感染14例,感染率为28 ,以肺炎克雷伯菌占首位,详见表1。其中男1O例,女4例;年龄1O73岁。平均58.4岁;其中GCS评分458例,674例,892例;患者气管切开时间最长120 d,最短14 d,平均52.7 d。均有高热病史,其中体温38.539.0 3例,39.1 39.5 5例,39.6 40.0C 4例,40.0 以上2例。

2.感染原因分析

2.1 致病菌

本组5O份痰液标本培养结果显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居首位,铜绿假单胞菌次之。这与两种细菌普遍存在于医院环境中和常寄生于人的呼吸道、消化道中,同时对理化因素耐受力强等特性有关。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占优势,该菌在所有病原菌中居第2位,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上应高度重视。

2.2 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

使用中的氧气管和湿化瓶的污染、气道湿化不规范,护士洗手不正确、无菌观念不强等。有文献报道,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 。本组14例均存在无菌操作不规范现象。

2.3 气管切开的时间

气管切开使气管间接暴露于空气中,时问越长,感染机会增多。本组病例中气管切开时间最长120 d,平均52.7 d

2.4 抗生素的使用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多为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病程长、病情重、伤口愈合慢、抗生素的使用较为频繁。抗生素的长期大量和()联合使用,使患者菌群失调,耐药菌滋生引起感染。本组病例中有5例有高血压病史,其中2例合并糖尿病,均有使用抗生素史,且都是二联使用。

2.5 并发症及其他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昏迷、长期卧床,常易并发应激性溃疡、脑梗死、褥疮等,这些并发症一旦发生,难以治愈,也增加了感染机会。本组3例患者并发脑梗死。此外,吸痰不彻底、病室内空气污染、切口纱布污染、吸引器储液瓶清洗消毒不及时、患者由于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引起的误吸亦可引起感染。

3.护理对策

3.1 病房环境要求

环境清洁卫生的好坏是引起感染的原因之一。要使病房空气、物体面的细菌菌落数达到卫生检测标准范围,就必须高度重视环境卫生。每天早晨、中午和晚上都应各开窗通风20 min进行换气,每换气1次,可清除室内空气中60 的有害气体。保持室内相对无菌,病床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限制探枧人员及次数,尤其患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及皮肤病者禁止入病房。

3.2 严格无菌操作

术前清除口腔及鼻腔内的分泌物,备好气管切开包、吸痰管及其他急救药品,术中做好消毒措施,整个气管切开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而较易违反无菌操作的多是在吸痰过程中,一般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的顺序常为气管切开处,然后是鼻腔、口腔。

口鼻吸痰时,吸痰管不可过深,防止将口、鼻中的细菌通过吸痰管带入。

3.3 呼吸道湿化及抗生素的使用

气管切开后上呼吸道的加温和湿化的功能丧失,患者吸入干燥的空气,可使分泌物干燥,不易咳出,引起肺部感染,干燥分泌物还可以损伤支气管黏膜。灭菌注射用水200 mL加沐舒坦2支用微量泵以68 mL?h 速率持续泵入,可保持呼吸道湿化。同时可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具体情况视患者病情而定。此外,对于应用全身性的抗生素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有效、联合使用,禁止滥用。

3.4 气管切口的护理

切口处周围用无菌纱布覆盖,并随时更换。用碘伏棉球消毒切口周围皮肤,表面以干纱布覆盖,纱布可剪成“Y”字型,使纱布与套管贴合紧密。每日更换敷料应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进行,并注意观察切口愈合的情况、有无污染等征象及分泌物的颜色。

切口感染后分泌物多为草绿色或铜绿色,应及时进行分泌物培养,分离致病菌株后指导临床用药。伤口局部有感染者,可用高敏抗生素换药,如果局部皮肤已有糜烂、红肿,可应用抗生素。注意观察敷料情况,如果敷料、松紧带被痰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金属内套管每6小时取出清洗并煮沸15 min

3.5 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

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均应按规范洗手。吸引器导管及贮液瓶应每天清洗,用后严格消毒。吸痰管做到一次一更换,湿化用管道应每天更换。

3.6 加强基础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昏迷,常需用鼻饲管,这样口腔内细菌就容易滋生,做好口腔及鼻饲管的护理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用pH试纸测定患者口腔内酸碱度,根据酸碱度选用适当的漱口液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次。检查鼻饲管的刻度,看是否有脱出,防止食物滞留于口腔。保证鼻饲管的通畅,每次注入营养液前均先检查是否有胃内潴留,残留液应小于150 mL;注入营养液时,如果病情允许,取3O

体位以预防胃内容物过多或反流引起吸人性肺炎。

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调配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

4.讨论

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急救手术,是用于解除呼吸道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近年来随着呼吸道病理功能的深入研究,其应用范围也得到扩展。下呼吸道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可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及早明确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选择敏感抗生素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了解和掌握气管切开后的感染原因及预防感染在气管切开的护理中至关重要,是治疗及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关键,加强无菌技术操作,缩短气管切开的时间也是预防气管切开感染的主要措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