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才算是成功的修行,或者说是修行有成就

 自我觉察监控 2014-07-30

问题1:怎样才算是成功的修行,或者说是修行有成就?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所有人都想要在修行上得到成功,乃至想要在任何事情上都得到成功。在修习佛法的人,都会想要在修行上得到成功。
那什么是成功的修行,要怎样为它下定义呢?必须要很清楚地了解这一点,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持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菩萨用了四个不可数(asa?kheyya,阿僧祗)和十万大劫圆满他的巴拉密,最后证得佛果。这一段时间是非常非常漫长的,长得不能用多少年来表达,甚至不能用数字来计算。而且,这仅仅是从我们的菩萨得到燃灯佛授记以后开始算起的。在这段非常漫长的时间中圆满了所有的巴拉密之后,他出世成为悉达多太子,就是在这最后一生,他才能够成功地达到他的最后目标——证悟成佛。
在四个不可数及十万大劫里面,菩萨在做什么?他在做他应当做的事。只有从他在菩提树下证悟的那一刻开始,他才能够做他想要做的事。走在这条通往证悟的道路上,其实我们只是在做我们应当做的事而已。所以,如果大家都在做自己应当做的事,那么可以说你正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可是,假如你停止你应当做的事的话,你将不会走向成功。所以现在你需要多长的时间来圆满自己的修行,在于你〔愿意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做你应当做的事。假如你能够坚持在有生之年做你应当做的事,你就是走在朝向成功的道路上。
我们不应该、也不可以这样想:“我的禅修不好,我现在还没有证得任何禅那,我现在还没有成功。”假如没有停止做应当做的事,假如没有离开自己应当做的事,假如还在坚持禅修,我们就会离目标(证悟)越来越近。那些停止的人是离开这个目标越来越远的人。
所以,假如我们有努力每天都精进地、愉快地、正念地投入禅修,直至今生的最后时刻,所有这一切努力和修行,将会令我们在将来获得成功。因此,重要的是不要停止,要持续不断地投入,要保持正念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我们就是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这里的成功,它指的是真正的成功(解脱生死轮回),不是世俗的成功。任何世间的成功都不是真正的成功,那只是表面的。所以假如能投入在禅修上,那将会成为我们证悟佛法、了解真相的原因。只有当我们能够透彻了知佛法,才能够了解真相,才能够解决我们生命的问题。在那个时候,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人。
所以,通过省察菩萨如何成佛,也就是说他如何用四个不可数和十万大劫的时间圆满巴拉密,做他应当做的事,我们可以定义成功的修行,那就是不要停止做我们应当做的事。

问题2:具体地讲,什么是我们应当做的事呢?

我们应当做的事就是行八圣道、修戒定慧,也就是圆满巴拉密,以便导向真正的成功(证悟涅槃)。
每一个人都需要圆满巴拉密:菩萨需要圆满巴拉密〔以成佛〕,所有的大弟子也需要圆满巴拉密〔以满愿〕,同样地,我们这里的所有人都需要圆满自己的巴拉密。
我们读经典的时候都曾看到,阿拉汉在证悟的时候会说:
“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再无后有。”
如果要证悟,我们就应当像阿拉汉这样做我们应当做的事。

问题3:菩萨和大弟子们都知道自己要用多长时间来圆满巴拉密,而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要用多长时间来圆满巴拉密达到成功呢?

在我们的菩萨被燃灯佛授记的那一期生命中,在菩萨身边还有很多菩萨熟悉或者陌生的人。这些人当中,有许多人其实已经累积了很多善行,可是他们却没有发愿要止息苦,或者是灭苦。因为他们所发的愿通常是想要投生善趣,想要成为富有的人,所以,即使我们的菩萨已经用四个不可数和十万大劫的时间圆满巴拉密成佛了,般涅槃了,〔而他们却仍在生死轮回中受苦。〕那些从来没有发至上愿的人是无法成功止息苦的。
可以肯定,来到这里修行的人都有想要止息苦的意愿,所以,这个将会成为你们迟早证悟涅槃的原因。实际上,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投入修行,并且发愿止息苦,那么有一天我们将会能够成功地止息苦。假如没有看到生命的危机和过患,我们是不会想从这些生命中逃脱的。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意愿,是没有办法解脱的。 有一点我需要澄清。因为我们说布施、持戒、禅修这样的修行次第,有些人可能觉得禅修很难而退缩,并退而求其次认为:“我就把戒持得清净一点,或者我要做布施(因为布施比较容易做)。”可是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有时反而会离目标越来越远(注165)。每当做善行的时候,我们都要发愿止息苦。这样,布施的善业将会成为我们证悟涅槃的助缘。在我们还没有最终证悟涅槃之前的生死轮回中,布施的善行将会带来它的果报,例如说可以带来财富,或者投生到善趣,人间或天界。可是当时机成熟的时候,那个愿将会导致你证悟佛法。
在这期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好好地修行,假如你能够透彻知见究竟色法、究竟名法和它们的因果关系的话,由于能够在这一期生命中亲证如此深奥的法,即使在这期生命中你不能止息苦,在将来,乃至非常接近的将来,你也会证悟涅槃。
所以,在这一期生命中我们需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修行,假如在这一期生命中能够体证佛法的话,不论我们投生到哪里,天界、梵天界,或者是再回到人间来,对于我们全部人来说都是很好的。

问题4:在帕奥禅林这边有很好的环境可以让我们禅修,可是有时候我们必须回到自己的国家,而那里的禅修条件可能就不一样了,那时候我们不能够每天都花很多时间来禅修。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我们是否仍有机会证悟佛法?

就如佛陀所说,如果想要证悟佛法,我们需要亲近善知识(注166),需要住在适宜的地方,这两个原因是非常重要的(注167)。
在佛陀时代的弟子,很多人已经有很强的巴拉密,可是假如佛陀没有出现在世间,即使他们有很强的巴拉密,若不能听闻佛陀所教导的佛法,他们无法证悟。所以,为了要证悟佛法,我们需要亲近善知识。为了要修行,我们需要到适宜的地方。假如这些条件不具备,我们将会回复到原来的生活状态,追求欲乐享受,我们将会因此变得很放逸。果真如此,要证悟佛法就很困难了。因此,在这一期生命中,我们所有人都应该仔细地考虑要住在哪里,以便可以继续修行。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我已经40岁,很快就要离开人世了,大家最终也都会去世的,所以不要做太多的计划,要决意与法同在,这很重要。无论你怎样生活,它都会很快结束。所以,假如你真的需要做一些世俗的事情,请决意不要纵容你的心去做任何不必要和不重要的事情,在你有生之年只是做必要和重要的事,因为时间是很宝贵的。
因为在过去世没有好好地禅修,所以我们今生面对很多困难。假如在这一期生命中我们又不投入到任何禅修之中,在未来世也还是一样会有很多困难。所以,即使你的烦恼在要求你不要继续努力,请让你的智慧战胜你的烦恼。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继续、坚持做你需要做的事。
在我们的生命里,除了善意(良善的心念),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在生活中,怎样保持我们的善意呢?首先要保持我们的戒德。假如能够清净持戒的话,我们就是在保持善意,那我们就是有东西可以依靠的人。假如我们没有投入到禅修中,又不能保持善意,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在生命中,我们无可依靠。假如没有证得禅那,不用急,可是我们必须要保持着自己的善意(持戒)。对我们全部人来说,持戒都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
如果想要保持善意,我们需要亲近善知识,需要选择适宜自己的地方。并不一定说帕奥禅林就任何时候都适合你,可能有其他地方更适合你,如果你找到一个更好的地方,那个地方可以让你保持着善意的话,你可以到那个地方去,住在那边。假如这里对你来说是好的,你就应该继续住在这边来保持着你的善意。

问题5:戒和定哪一个更重要?

戒和定,两个都重要,持戒是我们修行的基础。就如佛陀所说,如果没有净化我们的行为,我们是不可能净化我们的心的。持戒能够净化我们身体的行为和语言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证得禅那。如果没有戒行的话,我们是不能期望证得任何禅那的。所以说,持戒是因为要证得禅那,戒和定都是为了要证悟佛法。
就如佛陀所说的:“诸比库,应修习定,拥有定力的比库,能如实了知。”假如想要如实地见到佛法,我们都必须要有定力;假如想要培育定力、证得禅那,我们都必须要持戒。

问题6:每件事的发生都是因为过去的业,过去业到现在呈现,那我们如何确定何时必须接受这个业而不采取任何行动,何时必须要做出反应以便有所改善?

众所周知,即使是菩萨成佛之后,也不能够避免他〔过去〕造做的不善业所带来的果报。佛陀有十二个不善果报(注168),比如说果德玛佛陀为什么要修六年极端的苦行,而其他的佛陀可能只修六天。因为他过去的不善业才导致这样的果报。还有那头大象那喇笈利(Nā?āgiri)为什么会冲过去攻击佛陀,为什么佛陀曾经被那个遍行外道金佳马那维咖(Ci?camā?avikā)诬告,说他直到她快临盆都不照顾她等等,这些都是过去业的缘故。
假如你真正了解业的话,很多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得多。没有事情会无缘无故地发生,所以,当有些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候,即使我们很不情愿、很不开心,都必须接受它。当我们体验到这个不善业所带来的果报的时候,必须要了解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必须接受它。接受是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几乎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
我们必须如实地接受我们的同梵行者(同修),我们也必须只是如实地接受我们自己。我们不要去期望改变任何人,只有当他们知道要怎样改变他们自己的时候,他们才会有所改善,所以说不要去期望,也不要去强逼任何人作出改变,只是如实地接受他们。并且,以我们的能力去帮助他们,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我们想要一个人这样或那样,那是不可能的。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能做到如我们想要自己做的呢?也很难。即使我们自己想要做到某些事情,有时我们也还是做不到。所以,也不要去要求或是期待其他任何人如何如何,我们只是接受任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就好。
有时候,如果知道这是我们需要做出反应的时候,我们应当做出反应;可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是需要保持沉默的。假如我们做出反应的话,有时它会变得越来越强,新的业又会再累积起来。所以,要依据自己的智慧判断是否应该做出反应以及何时做出反应。我们必须要了解,对什么我们应该采取行动、做出反应,对什么我们应该保持沉默。
其实,我们对很多事情都需要保持沉默。当然,也有一些东西是我们需要讲出来的。但当我们情绪波动的时候,不要做出任何反应,不要采取任何行动,不要做任何事情;当我们情绪波动的时候,要保持沉默,一直到心冷静下来,只有到那个时候我们才会知道,什么是应该说的,什么是不应该说的。
所以说,实际上很多情况都是我们太过感情用事,过于受情绪的影响,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情绪波动。所以,假如我们想走在成功的道路上,在生活中就不要受到情绪的影响,否则,我们可能会成为迭瓦达答〔Devadatta,提婆达多〕,还有杀自己父亲的未生怨〔Ajātasattu,阿阇世〕王。其实是由于情绪波动才导致他们做错事。
那什么是情绪波动的原因呢?烦恼就是情绪波动的原因,烦恼从来不会让我们做好事。烦恼是恶行的因,所以不要纵容烦恼,当我们情绪波动的时候不要做任何事情。
很多时候友情会因为情绪波动而被破坏,善意也会因为情绪波动而不能够保持,不善业也会因为情绪波动而造下,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经常反省自己。如果情绪波动的话,我们必须要停止任何行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着自己的善意。

问题7:有时候,为了帮助别人,我们必须要说出实情以促其改变,甚至有时候会采取一些比较激进的方式,因为如果我们忍耐、等待时机成熟需要太长的时间。可是,当我们说出来的时候又会伤害到对方,例如,有时候,导师可能是希望学生在禅修上进步,要专注得更好,然后就用一些比较激进的方法教导学生,这样的话,学生可能会有所进步,但他又会觉得很受伤。

在《清净道论》里面讲到,我们说话有六种情况:
第一种,说不真实、没有利益、他人不喜欢的话,佛陀不会讲这样的话,可是这个世间很多人都会讲这样的话;
第二种,说不真实、没有利益、但他人喜欢的话,佛陀也不会讲这样的话;
第三种,说真实、但没有利益、他人也不喜欢的话,佛陀也不会讲这样的话;
第四种,说真实、但没有利益、他人喜欢的话,佛陀也不会讲这样的话;
第五种,说真实、有利益、他人喜欢的话,佛陀肯定会说;
第六种,说真实、有利益、但他人不喜欢的话,佛陀会看时机因缘而说。
所以,佛陀只是在后两种情况之下说话,〔前提都必须是真实的,〕一种是别人喜欢和对他人有利益的;另一种是虽然不可喜,但是有利益,佛陀也会说出来。因为〔后者〕将会在未来带来善果报。那个人当场听到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到不舒服,可是在不久的将来,他会领悟到这其实是对自己有利益的。所以说,即使有些人不喜欢,如果它是有利益的,我们还是需要去说或做。
但我们需要非常有智慧,才能够做到明了“什么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其实,很多人要做到这一点都不容易,这只有通过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才能知道。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到的是长远的利益。为了长远的利益,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忍耐;为了长远的利益,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当场说出来。可是要怎样区别,何时要说出来,这个就要靠我们自己的智慧,我们怎么去理解。所以,我们必须平衡这两点。

问题8:在禅修的时候,我们的同修有时候会需要帮助,如重病、久病等,可是如果我们去帮助他们,自己禅修的进度又会受影响,应该如何去平衡?

如果那位同修病得很重,或者他很长时间都在生病,另一个人需要用他的余生来照顾对方的话,可能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去接受治疗,去一些适合他的地方。因为我们都是禅修者,需要投入在自己的禅修上,我们不是医生,也不能够给予他有效的治疗,只可以帮助到某种程度而已。我们不能够超越我们可以做的(能力)和我们应当做的(责任)。
如果是一些比较短暂的疾病,我们是应该帮助他人的。无论怎样,假如我们共住在一起,我们还是要尝试去帮助其他人。
可是,那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他必须知道自己的界限到哪里,也必须要知道对方的能力所限。所以,我们应该学习佛陀时代的比库,因为当他们受苦的时候,如果不是很重的话,他们只是忍耐,只是在等,直到他们可以超越或者解决这个问题为止,而不会让任何人知道。有些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些状况,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之下不需要看医生,不需要告诉任何人,只是通过禅修,是可以自己解决的。
如果我们常常去向别人求助,甚至一些很小的事情也去要求别人帮忙的话,对别人来说是不太好的。所以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时候做出要求,什么情况之下做出要求,以及什么东西是不应该去要求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互相地帮助。

问题9:假如舍心不够的话,我们就很容易紧张;假如舍心太强的话,有时又会变得麻木。那么如何培育和加强我们的舍心?

我们不能够单独修习舍心,每当修习舍心的时候,我们也需要修慈心。慈心和舍心是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平衡的。没有慈爱、没有慈心,就不能够修习舍心,没有舍心也不能修习慈心的。
慈心是为了自他的利益。假如想要做一些对他人有利益的事,当我们去做的时候,自己也会实际地体验到,有些时候其他人会很欢喜地接受我们为他们做的事,可是有时候他们会拒绝,他们对我们在做的事会很不高兴。当看到可喜的反应时,我们会感到高兴,然后就想要再继续帮他们,为对方带来利益;相反地,假如他们拒绝了我们,或者表现出他们不喜欢,那时候我们的心就会改变,会想:“我以后不要再帮人了。”这不是舍心,而是瞋恨心。
所以,当我们在做一些为他人的利益着想的事时,必须要让我们的心有所准备,必须要培育舍心,同时也需要修习慈心。
舍的意思就是无论可喜和不可喜都要接受。很肯定地,因为我们认为那是对他好的,我们才会做,但他可能会喜欢,也可能会不喜欢。当我们认为那是好的,可是他认为那是不好的,假如他们不欢喜我们正在为他们做的事,我们就必须要生起舍心:“哦,他不能真正理解我正在做的事,他还没有准备好接受我已经为他做的事。”心里只是这么想,不要对他感到生气,只是对他生起舍心,然后继续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做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再遇到他,那个时候我们再用心地观察,假如我们发现现在可以再做了,就可以再帮他。这样就是舍心和慈心。那种以瞋恨心来漠视他人、冷待他人,并不是舍心。

问题10:当以慈心对待别人,而别人却不能够接受时,我们会感到很受伤。由于我不想让自己常常这样受伤,我是不是应该停止?

不要期望任何东西,只是抱着为了他人的利益着想的意愿,这样我们就应当做。可是在做之前,我们自己必须要深思熟虑:对谁我们应当做,对谁我们不应当做;什么时候应当做,什么时候不应当做;在哪里应当做,在哪里不应当做。假如我们智慧不够,有时会因为我们的行动不够善巧,而令自己受苦。所以,要做为他人带来利益的事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善巧、智慧以及很多的慈心和舍心。
没有所谓的我做错了事,只是我上了一堂课而已。所以,假如我们做了一些事情却接收到一些不可喜的反应,在那个时候我们只是省思、省察,吸取它为一个教训——“我上了一堂课”。我们可以省察:“我犯了什么错呢?我有什么弱点呢?还有什么事情我需要做?”假如能够看到问题,我们就会做出改善,改善了之后,我们可以继续去做自己想要做的,那时候就会更好。
可是,有些时候也有一些人是我们帮不到的,那是因为我们在过去世或者现在世的关系。就好像迭瓦达答和佛陀,即使我们的佛陀尽他最大的能力想要帮助这位迭瓦达答尊者,可是因为过去世他们之间的关系,即使佛陀也不能阻止他造恶、下地狱。虽然如此,迭瓦达答尊者还是在佛陀的教导下累积了雄厚的巴拉密,在久远的未来,在他从地狱出来后,将会成为一位独觉佛。我们需要学习佛陀这样的一种方式。
在佛陀时代,有一天,一位驯马师前去亲近佛陀,他问佛陀:“您怎样训练、怎样调伏您的弟子呢?”佛陀说:“在我还没有给你答案之前,我将会问你一个问题,依你所愿给我一个答案。”然后佛陀就问:“你怎样训练你的马呢?”他告诉佛陀:“首先我会用柔和的方式,如果这样做能够调伏我的马的话,那就足够了。假如我做不到,调伏不了它,我就会用强硬的方式,如果做得到、调伏得了的话,那就足够了。假如这样也做不到、也调伏不了的话,我就会软硬兼施、柔和和强硬的方式一起来。可是有时候,软和硬都不能够调伏它,那时候我就会杀了它(注169)。”
然后,佛陀回答他:“同样地,有时候我用柔和的方式训练、调伏我的弟子,也就是给他们讲解善行的利益。假如用柔和的方式不能调伏我的弟子,我将会用强硬的方式,也就是给他开示有关恶行的过患,以及其结果是将会堕入四恶道。如果这两种方式都不能调伏他,我也会用两种方法,就是柔和和强硬的方式一起来,假如仍然做不到,我会‘杀’了他。”
驯马师就问:“您是一切知者,您的戒德非常清净。当您调伏不了您的弟子而要杀了他,那不是佛陀所做的事。”
佛陀说:“是的,我是拥有一切知智的佛陀,我已经净化了我的戒德,我的戒行是清净的。我要说的是,我‘杀’他就是我不会再教他了。”
假如不能得到佛陀的教导,其实就如同被杀了一样。所以,如果我教不了你们的话,我也将会“杀”了你们。

问题11:请问尊者,有没有可以令身体健康的饮食方法呢?佛陀曾说过吃粥有十种利益,那粥可以吃吗?

很多时候,疾病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的饮食方式。
在我们用餐前的两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才喝水,因为如果是接近用餐时间喝水的话,它会冲淡消化液。
吃的时候要好好地咀嚼,每一口咀嚼30到60下,直至食物被咀嚼得非常非常细。咀嚼得越多,我们分泌的唾液就越多,那时候就不需要再喝水或汤。唾液本身也是消化液,〔当你在口中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并咽下的时候,〕它会帮助你消化,然后你的消化能力就会非常强。
我用午餐的时间是一个小时。我们为自己的健康需要花一些时间,然后就不需要再看任何医生了。
还有就是在用餐之后不要喝水或果汁,也不要喝酸奶和牛奶。那些每天用酸奶和牛奶的人,他们的肠胃通常都不好。用餐两个小时之后才开始喝水。
这样做,在三个月之内你会看到自己的健康有所改善,然后你就可以更好地禅修了。
我之前也有很严重的肠胃问题,但现在好了。我出家以来,每天午餐之后有两三个小时都觉得很辛苦,就是那种很重的感觉。可是在用这个方法的当天,就觉得有好转。这是为了大家的禅修着想,所以,要去实践它。
粥也是不好。好像是有个专业的医生说,不要吃任何你不需要咀嚼的食物。因为需要通过咀嚼令更多的唾液分泌出来,这样的话你的消化能力才会变得很好。
假如你真的需要吃粥的话,就不要吃太细的粥。要记得,那些你不需要咀嚼的食物对你是不好的,需要多咀嚼的食物对你是比较好的。可是,在咀嚼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数30到60下。这样吃也许很累,但有生命就有苦。所以要记得每天早餐和午餐都要这样做,这都是为了大家的利益着想。

佛法的讲解到此为止。
愿大家能够顺利修习戒定慧!
愿大家都能做应当做的事!

萨度!萨度!萨度!

注164:* 2011年11月16日在帕奥禅林上院的玉佛亭,乌·雷瓦德尊者为外国的女禅修者解答一些佛法的问题。
注165:以布施为例,布施是财富之因,不管我们是否发愿,当布施的业成熟时我们都会变得富有。但如果没有发愿止息苦的话,当布施的果报成熟而我们变得富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因此而做不善行,因此而堕落;我们也可能不能舍离财富而作更上的修行。那么这些善业将不能导向苦的止息,反而让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
注166:* 善友(kalyā?amitta):依巴利直译是善友,指善友、善知识、好的老师或者是同修等。
注167:在《大吉祥经》(Mahāma?galasutta)中,佛陀说:“不亲近愚人,应亲近智者,敬奉可敬者,此为最吉祥。居住适宜处,往昔曾修福,自立正志愿,此为最吉祥。”
〔摘自玛欣德尊者编译的《上座部佛教念诵集》〕
注168:佛陀的十二个不善果报分别是:1- 觉悟前的6年苦行;--过去世菩萨生为一个婆罗门Jotipala,轻视迦叶佛,说6天成佛太容易了(不可能),我起码要用6年(迦叶佛6日修行证果,而当时菩萨已经花了十余年以精通星象学和吠陀);
2- 装怀孕女子Cincamanavika诽谤佛陀;-过去世菩萨醉酒,说一位阿拉罕必须自己赚钱;
3- 外道唆使女弟子孙陀利造谣佛陀;-过去世菩萨醉酒,在一位辟支佛早上托钵时,诽谤他晚上和女子过夜;
4- 外道谋杀孙陀利嫁祸僧团,僧团遭受谣言7日;-过去世,菩萨为外道导师,见一位沙门在空中飞过,诽谤他 夜生活不检,学生们在这位沙门入城托钵时,也散布此说法;
5- 提婆达多推石袭佛;-过去世菩萨生于富人家,为了独占遗产,用石头砸死同父异母兄弟;
6- 提婆达多派弓箭手行刺佛陀;
7- 提婆达多谋划醉象Nalagiri袭击佛陀;-过去世菩萨作驯象师的时候,骑象喝令一位辟支佛让路未遂,驱象袭 击他(辟支佛当时飞离);
8- 佛脚趾受伤后(提婆达多事件),受御医jivaka以刀触足作手术;-过去世菩萨作国王时醉酒,以刀杀掉一位 无辜侍者;
9- 佛陀的头痛;-过去世释迦族为渔民,菩萨见渔民击鱼头杀鱼而高兴;
10- 比兰若雨安居遇饥荒,佛陀和随行比库食马麦;-过去世菩萨说当时的比库不工作,不该吃好东西,该吃马 麦;
11- 佛陀晚年的背痛;-过去世菩萨是一个矮个格斗家,在击败一个小看他的著名高个格斗家时,弄断了对方的 背骨;
12- 佛陀涅槃前的致命腹痛;-过去世菩萨是一位医生,使用昂贵的药物医治一个富人的泻痢,但对方想赖掉医 药费,于是菩萨给了他一种会加重泻痢的药,令对方致命。
注169:* 当时有些禅修者问:“为什么不可以放马走?”尊者猜测说,可能是因为驯马师不能再调伏它了,他做不到又要维持他的名声,所以他必须要杀了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