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促使公共政策引人向善的市场性手段论析(1)

 文痞加牛皮 2014-07-30

  作者: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王春城

  【摘要】解决当前出现的社会道德波动问题,需要创新和使用更符合时代情境的道德建设手段。公共政策引人向善的市场性手段核心在于通过平等交换、合作互惠、正当竞争、诚实守信等市场观念和市场机制,调节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而要发挥市场性手段引人向善的作用,就必须创设其发挥作用的相关政策条件。

  【关键词】公共政策 市场经济 市场性手段 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道德波动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和事件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引发了激烈争论,如何顺应新的形势、采取有效手段来引导人心向善、鼓励社会成员的善念善行善举,成为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道德建设、解决道德失范问题、提升社会道德水平面临的重要课题。公共政策具备引人向善的功能,应作为引人向善的重要途径。与思想宣传、理论说教、榜样示范等传统途径相比,公共政策自身拥有引人向善机制,也具备独特的引人向善的手段。其中,市场性手段更切合市场经济的时代情境。本文试图在对公共政策引人向善的市场性手段进行理论界定和逻辑解读的基础上,分析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契合性,挖掘其引人向善的具体机制,并提出实现路径及相关举措。

  公共政策引人向善的市场性手段的理论逻辑

  公共政策具备引人向善的潜质,市场性手段则是公共政策引人向善的一种具体机制和方式。公共政策以市场性手段来引人向善,要求政府着眼于道德建设的目标,通过专门的公共政策设计以及在所有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中,充分认识到其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的影响,试图通过市场观念、借助市场机制,确保公共政策产生正向、积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公共政策引人向善的市场性手段,意味着党和政府在道德建设中,不仅通过公共政策来宣传、鼓励无私奉献、舍己为人,而且强调通过平等交换、合作互惠、正当竞争以及诚实守信等市场观念和市场机制及其形成的双赢多赢的结果,调节和促使人们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社会交往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风貌。具体而言,其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理论逻辑如下:

  善需要特定的力量来引导。善是人们在处理伦理关系时的内在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表现,是在公共生活中呈现出的积极、正向的价值倾向和行为选择,集中体现为在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时,以维护他人和社会整体利益为重,至少在谋求个人利益时不损害他人和社会整体利益,“要求个人做出必要的节制和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①。但人之初本性并无善恶之分,只是在具备了辨别与选择能力后,才体现出德性上的向善或向恶。进言之,人性是否向善是可以引导的,人性的善恶是引导的结果。正因如此,我们应当且历来重视积极主动地加强道德建设,尤其通过舆论宣传、价值倡导、榜样示范、法律法规、公共政策、行政手段等力量引人向善,激发社会成员内心的善意与善念,鼓励社会成员的善举与善行。

  市场机制本身具备引人向善的能量,可作为引人向善的手段。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倾向并非凭空产生,而在根本上取决于他们的活动目的。每个社会成员参与公共生活的基本活动目标,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使自身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因此,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过程与结果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们直接决定着自己的生存质量与发展水平。于是,为了保证和促进自身利益,每个社会成员必然高度关注那些决定资源配置过程与结果的“游戏规则”,并能动地去学习、适应甚至利用这些规则。由于规则决定了分配格局与分配结果,所以它本身就具备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进而开始发挥培塑社会成员价值观、影响其行为选择的决定性作用,成为引导人们向善或向恶的一股强大力量。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甚至决定性作用,成为市场经济首要“游戏规则”,具备引人向善的强大能量。当政府、政策把以平等、自愿、协商、竞争、有偿等为核心特征的市场观念和市场机制作为指导,采取各种措施引人向善时,便是“引人向善的市场性手段”。当然,作为党和政府加强道德建设的手段,市场性手段并不一定是直接动用市场,更多的时候是指充分发挥市场理念、市场规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责任编辑:康慧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