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真藏屋 2014-07-30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1952年2月5日这一天,英国王位假定继承人在一棵巨大的无花果树上度过了作为公主的最后一个夜晚。

    位于肯尼亚萨加纳猎场的树顶旅馆,有一间猎人小屋专供伊丽莎白和她丈夫菲利普使用,这是“肯尼亚人民”5年前赠予他们的结婚礼物。由于伊丽莎白的父亲——乔治六世国王因久病缠身无法到大英帝国的各处殖民地巡视,伊丽莎白夫妇在前往澳大利亚的途中在仍是英国殖民地的这个非洲国家停留。

    接着消息传来,她的父亲因冠状动脉血栓去世。一下子成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这位年轻女性听到消息时有何反应,外界无从知晓。不过据送信的人说,菲利普看起来仿佛“半个世界压在了他的肩膀上”。伊丽莎白则迅速实现了角色的转换。

    “要加冕的不是内阁,是我”

    此时的英国,可以用四分五裂来形容,战争让它付出沉重代价,印度帝国不再是它的殖民地,它对自己的全球地位感到了茫然。在这样一个时刻,伊丽莎白的加冕礼可以让这个国家透过年轻的女王看到自己的未来。不过分寸很难拿捏:既要有足够多的过去,从而让英国人对历史的延续性重树信心,又要有足够多的现在与未来,让他们不会觉得自己躺在祖先的坟墓里。事实证明,对于实现这种棘手的平衡,伊丽莎白有着敏锐的直觉。

    而首先摆在面前的是电视直播这个关键问题。伊丽莎白的加冕仪式是让王室呈现在公众面前的契机。但当电视直播的问题提交丘吉尔内阁讨论时,首相和将要主持加冕仪式的坎特伯雷大主教都犹豫不决。对于丘吉尔来说,他担心的是大批雍容华贵的王公贵族会让公众感觉这个国家仍然由上流社会把持。另一方面,他也担心,将电视台的摄像机拒之门外可能会让王室给人留下高高在上的印象。

    最终宣布的决定是,威斯敏斯特教堂中不会出现电视台的摄像机。不过他们忘了说服伊丽莎白接受这一决定。据说她对政府说:“要加冕的不是内阁,是我。”她决心已定,丘吉尔让步了。最终,英国3600万人口中,56%的人通过电视观看了加冕盛典:6匹灰色骏马拉着为乔治三世1761年加冕礼制作的黄金马车,从白金汉宫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之后是3个小时的加冕仪式,然后是加冕游行,众多民众冒着大雨,从前一天晚上就在路旁等候。还有32%的英国人通过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电台评论员的声音,关注着加冕典礼的动态。实时的广播信号传到了无数欧洲人的耳中,摄像机录下的画面则通过飞机迅速送到加拿大,之后又让无数美国观众看到了这一幕。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1953年6月2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在首次由几百万臣民通过电视观看的仪式上,坎特伯雷大主教在威斯敏特教堂替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加冕。这一典礼可追溯到几个世纪前,展现了最重大的皇家庆典中的一切隆重华丽的场面。爱丁堡公爵站在女王身旁,他是王室中向女王表示效忠的第一位成员。

    所有的皇家用具诸如王权宝珠、权杖、圣油和圣爱德华大王冠等都展示在观众眼前。新女王事先充分地进行了排练,在典礼中显得尊贵大方。

    大仪式结束,并吹奏了女王的音乐师阿瑟-布里斯爵士谱写的庆祝乐曲后,她乘坐镀金马车,在民众的欢呼声中取道白金汉宫。大部分民众为了看到女王,整整等候了一夜。

    仪式高潮到来时,坎特伯雷大主教把圣爱德华王冠高高举在空中,然后放下,戴在“无可争议的女王陛下”头上。教堂外面,200万民众冒着寒冷潮湿的天气守候着。至少3万观众前一天晚上就在白金汉宫前的林荫道边搭起帐蓬过夜。观礼台座位的入场券在黑市上转手卖到40至50英镑,而在俯瞰道路的最佳地点,一个阳台的租费高达3500英镑。

    同时,英国约有一半人在全国各地250万台电视机前观看了当天的重大新闻。从那时起,电视机的销售直线上升。大众电视的时代已经到来。


    典礼之前试戴“帝国皇冠”

    大主教大错特错了。加冕典礼没有“分裂”国家,相反,在1953年6月2日这一天,它让英国人团结起来。所有的人都目不转睛地看着画面正中这位纤弱高雅的黑发女子。她当然知道过去那些搞砸了的加冕典礼:大腹便便、招人讨厌的乔治四世1821年时摇摇摆摆地穿过教堂正厅,而与他长期不合的王后则未能获准进入威斯敏斯特教堂;还有可怜的维多利亚,她的手指过于纤细,以至于不得不专门为她的小指定做了一枚加冕戒指,可是大主教错把这枚小小的戒指戴在了她的中指上,让女王疼痛不已。

    不过,对于伊丽莎白来说,这次加冕仪式不能出任何差错。在白金汉宫进行排练时,她试戴了“帝国皇冠”,这样正式仪式当天就不会表现出被压弯了腰或出现痉挛的样子。加冕典礼上使用的是爱德华国王的王冠,用纯金打造,重5磅多。有人认为它对于年轻的伊丽莎白来说过于沉重,不过她坚持在加冕典礼上戴这顶王冠。

    什么都不能心存侥幸。仪态高于一切。于是在排练时,伊丽莎白穿着厚重的长袍,练习以不同的步伐迎接加冕典礼的不同阶段。而对于关键的跪拜环节,所有人都为她捏了一把汗,只有她自己安之若素。乘坐黄金马车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时,她穿的是一件镶金边的貂皮长袍,裙摆长达6码。涂圣油的环节因为隐私性强,她要求不能拍摄。她脱下长袍,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色裙子,大主教把一种配方源自查理一世时期的混合油涂在她的身上。之后,她穿着厚重的行头缓缓走出威斯敏斯特教堂,坐上黄金马车。马车向着欢呼的人群驶去。
File:Coronation of Queen Elizabeth II Couronnement de la Reine Elizabeth II.jpg

    英国人体会“全民一家”

    从日历上看,6月2日很可能是艳阳高照的一天,然而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成千上万身着笔挺制服的军人有的骑马,有的步行,他们的队伍足足行进了几个小时。人们享受着这分分秒秒。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1953年6月2日,加冕仪式之后,伊丽莎白女王和菲利普亲王向欢呼的民众挥手致意。
    随着夜晚的降临,女王与母亲、丈夫和两个孩子一同出现在公众面前。晚些时候,伊丽莎白打开开关,灯光点亮了这座古老的城市,特拉法尔加广场的喷泉焕发出异样的光彩。人们重新强烈地体会到了全民一家的感觉,这种感觉曾在战争中出现,但很快失落。
文件“:Queencrown.jpg”
菲利普亲王,爱丁堡公爵,他的妻子,新加冕的女王发誓效忠
    在这个拥挤且经济紧张的岛国,人们总是在自怨自艾,抱怨政客、天气、物价,还有外国人,他们需要什么事情或什么人让他们为身为英国人而自豪。当伊丽莎白坐在爱德华一世曾经坐过的宝座上,拿着水晶球和权杖,用“我愿意”来回答大主教关于她是否愿意承担重任并作出牺牲的问题时,这句话回荡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传到大街小巷,漂洋过海,每个人都对此深信不疑。

    在之后的60年里,她将经历辉煌,也会面临困境。但她从来没有舍弃1953年时的这句简短、真诚的誓言。正因为如此,60年后,才会有成千上万的英国人挤在泰晤士河两岸和伦敦街头,为她欢呼。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加冕的标记用于加冕国王乔治三世和王后卡罗琳,其中一些是用于1953年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礼
  伊丽莎白二世加冕时时有的物品·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加冕使用的凳子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伊丽莎白二世在那次历史性仪式上的所穿的一系列连衣裙、制服和礼服。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白绸缎加冕典礼连衣裙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伊丽莎白二世的钻石王冠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伊丽莎白二世在加冕典礼上签字时所用的钢笔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伊丽莎白二世加冕时所戴的手套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伊丽莎白二世加冕时所穿的礼服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国宴餐具的复制品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 - wuwei1101 - 西花社
1952年2月英国王乔治六世去世,作为其长女的伊丽莎白二世于2月9日在圣·詹姆士宫宣誓接任国王,大约175名枢密院成员出席了即位仪式。   
    在伊丽莎白二世的亲自过问下,英国为国王乔治六世举行了盛大的国葬。在英国,王室的葬礼分为三级制:   

    最盛大的葬礼是专为国君而设的国葬,但对国家有卓越贡献者,国君可下令以此君王仪式厚葬,前首相邱吉尔在逝世后,也曾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其次是为王后、王夫、王储及持有高级军阶的王室人员而设的王室隆重葬礼;   

    还有一种是只开放予王室家族成员参加的王室私人葬礼。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后,便着手准备加冕典礼。   

    1953年6月2日,为女王举行的加冕典礼是二战后英国规模最大的庆典,光是乐队就多达50个,由2000名乐师组成;仪仗队的阵容更加气派,由1万名皇家部队官兵组成。由于涉及的方面和人员太多,两个半小时的加冕仪式竟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筹划和预演。   

    女王的加冕典礼在伦敦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里举行,由坎特伯雷大主教主持。   

    6月2日早晨9点左右,女王穿着一件紫红色的盛装礼服,乘坐皇家敞篷马车,缓缓向教堂驶去。   

    英国最有名的两位大主教——坎特伯雷大主教和约克大主教,站在气势恢宏的威斯敏斯特教堂门前接驾。女王由大主教引进教堂以后,加冕仪式正式开始。   

    首先,坎特伯雷大主教在肃穆的气氛中沿着教堂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走一圈以后,说道:   

    诸位先生,我现在给大家介绍的是伊丽莎白女王,你们无可怀疑的女王。诸位今日到此,是要对女王表示崇敬,尽其职责。诸位愿意吗?   

    话音刚落,数百个喇叭顿时响声大作,数十个乐队一齐奏乐,一片欢腾、热烈的气氛充满教堂。伴着乐声,贵族全体议员和其他应邀参加加冕仪式者对着年仅27岁的女王高呼:   

    愿上帝保佑女王!   

    女王万岁!   

    接着,女王进行宣誓。掌礼大臣和坎特伯雷大主教让女王跪在圣坛上,右手抚摸《圣经》,虔诚地起誓说:   

    我将遵循有关法典的习俗,治理好英国和英联邦国家,保证维护法律和正义,坚持信奉英国国教。   

    结束时,女王说道:   

    我今天在此作出的许诺,我一定履行并坚持。上帝啊,保佑我吧。   

    仪式的第三项是加冕典礼的核心部分——涂圣油、授节杖和加冕。这是最扣人心弦的高潮阶段。   

    唱诗班在乐声中开始引颈高歌,在嘹亮的颂唱声中,侍从取下女王的头饰,并帮她脱下紫红色的礼服。女王穿上素白亚麻布织的简朴的无袖外衣,坐在“国王爱德华椅”上。   

    坎特伯雷大主教给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涂圣油时,先由四名身佩嘉德勋章的骑士用两段“金布”将女王遮掩住,再由坎特伯雷大主教将圣油倒进一个汤匙状的器皿,再往女王的头上、手上和胸前涂抹。   

    涂圣油,是加冕典礼上最神圣的环节。据说,国王一经涂上圣油,其凡人之躯就得到净化和圣化,国王就成了人世间真正的“救世主”。   

    涂圣油完毕后,侍从替女王穿上一件普通衣服,便开始授国剑和节杖。这是授权的象征,仍由坎特伯雷大主教主持,主教代表上帝把国王的权力授予被加冕的人。   

    伊丽莎白二世用右手接过坎特伯雷大主教双手递来的国剑,口中念念有词道:   

    今日国剑在握,专事扶正压邪,兴利除弊,卫孤助寡,永张国教。   

    接着,大主教亲自把一件制工精细、价值不菲的紫色“王袍”给女王披在身上,然后女王又接受了主教递上来的象征着权力与正义的带有十字架的君王节杖和宝珠、笏,以及镶有红蓝宝石十字的皇家戒指——“英格兰的结婚戒指”。当大主教将闪闪发亮的圣爱德华王冠举在空中时,加冕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伊丽莎白二世低下头,大主教庄重地将王冠慢慢地戴在了她的头上。不知是由于精神过于紧张,还是王冠太重,只见王冠着头时,女王的头微微动了一下。王冠一经戴上,就标志着伊丽莎白是一位经过加冕的正式国王。   

    在这历史性的一刹那,教堂内外的乐队再次齐鸣,与钟声连成一片,伴着人们的欢呼声,如排山倒海之势,直冲云霄。与此同时,空旷的海德公园里响声大作,41门礼炮依次鸣放,向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致敬。人们也再次整整齐齐地向女王山呼九叩:   

    上帝保佑女王!   

    女王万岁!   

    礼炮轰响,万众欢腾,女王在无比热闹的喜气洋洋的气氛中,正式登位。   

    加冕最后一个程序是向女王效忠。   

    坎特伯雷大主教代表全体贵族第一个向女王表示“忠诚和坚贞”,然后,由王夫菲利普亲王率领着一班王室成员和皇亲国戚依次去跪在女王面前,表白忠心。菲利普亲王跪在妻子面前说道:   

    我,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作为您的家臣,对您无限崇拜。我表示,要对您忠诚和坚贞,生死与共,并摒弃世俗行为。愿上帝保佑。   

    说毕,站起来用手轻轻抚摸着女王,在她的左颊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