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能追万古魂【之五】(韩祖伦·上海)铁笔能追万古魂 ——康殷先生篆刻艺术试论韩祖伦·上海 二、古玺印研究——以识养印。 在告诫后学时,先生曾多次说过,对于书、刻艺术,有个关键性的条件,就是要具有一双看得出美丑、好恶的眼睛。要用眼睛指挥手,不怕眼高手低。印作“迹不逮意”的印跋文字又说:“‘眼中有神、腕下有鬼’南海名言为吾写照。以一印记之,似聊胜于眼中亦有鬼者。”都足见先生对印学识见的重视,因识见既是学问的内化,又是经历、经验的积淀,它与学养、功力一起构成艺术的格调。 先生篆刻艺术取法乎上步入高格,与其编辑《印典》
从现有的材料进行归纳,先生在古玺印研究方面直接有助于提高篆刻艺术识见的方面有: (一)古玺辨伪。①滥抄铜器文字入印,与古玺文不类者。②拼凑古玺文字入印,因不辨字义而导致印面文词不通者。③以田字格秦印式而用古玺文字,或以田字格而用六朝篆,不知秦篆特点者。④印文的地名、官职与印制的时代不合者。⑤西汉印制而用《说文》中的篆字者(《说文》为东汉字书)。⑥另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古印锈蚀严重,洗印时被俗手剔坏,文字不可辨或不可通,此为变真为假。 (二)古印年代的甄别。以新莽时的特殊的五字官名印作为“标准器”,分别西汉印和东汉印,凡印文字法严整于新莽印的,必为西汉印,反之则多为东汉印。 (三)古印辨劣。①汉印中有许多文字不可辨识,此因当时篆字已退出实用领域,印工中的劣手识篆水平低下,错讹造成,且此类汉印必是下层人士的随葬“冥器”,草率急就,无意辨识,骗鬼而已。②印工练习之印和半成品印,前者有误笔误刀,后者则缺刻笔划,且缺笔都是一个方向的。此类印大多刻工拙劣,缺笔的字更是难以辨识。 (四)印谱辨伪。①造假者为牟利而伪刻古印,无铸印,全部仿刻,神采气息全无。②杂取诸谱粘缀而成,真伪杂陈,随意修补印文,拙劣不堪。如《陈簠斋手拓古印集》绝非陈氏手拓原本。③制成锌版钤拓,非藏家手拓。如《秦汉丁氏印谱》《尊古斋印存》等。 (五)汉印篆与《说文》篆之异。列举六十九个汉印篆字与《说文》篆字作比较,区别明显。六十九字多数为部首字,汉印篆与《说文》篆实际相异的字更多。《说文》篆出于汉印制,必非汉印。能辨伪、辨劣,便能识真、识优;能明印制流变,便能取法有度。故而康殷先生的印作无论是承继传统的仿古之作或个人创新,均是气息纯正,韵致高雅。印学识见的内化之功,练就了先生的“法眼”其印作的艺术品位,得以在文化积淀的层面之上定位,这已不是一般的篆刻艺术家所能达到的高度了。 行笔至此,想到了《大康印稿》“自序”中的一段文字,这是先生在花甲之年对自己篆刻艺术历程的一个总结,语出肺腑,感人至深:“五十年来徘徊印林,坎坛颠踬空负驰骋之心;驽骀迟钝遂绝攀登之望。血凝朱泥,魂销素纸,方寸之地皓首无功,可胜叹哉!”诚然,坎坛颠踬的生活磨难曾徒然地消耗过先生宝贵的精力和韶华,艰难困苦中的崛起又使他投身于更为博大宏阔的学术天地。特别是集古谱百余种、收印拓五万方,功被印林、垂芳印史的煌煌《印典》,更是投入了先生伉俪三十五年的生命代价。留给他从容奏刀的篆刻创作时间,实在是少而又少。怀驰骋印林的高远之志,而需以绝大部分的时间精力从事古文字学及古玺印研究,面对一已之力和有涯之生,先生确实有太多的无奈。然而五十多年倾情于篆刻艺术的朝圣般的虔诚,加之以出众的天赋,事实上使先生在方寸之地收获丰瞻成就卓著。他的印作的深邃内涵在海内外享有的盛誉,不仅奠定了他在当代印坛的大家地位,他的铁笔追寻华夏篆刻艺术万古精魂所产生的影响和启示作用,更具有超越时代的积极意义。 篆刻艺术终究没有薄待这位“魂销素纸,血凝朱泥”的印坛赤子。 (大康先生逝世周年纪念专题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