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三字经》说传统文化

 澄怀观道 2014-07-31

我们现在一提到三纲五常,往往马上就联想到封建,压迫,束缚等等一系列充满了痛苦的词汇,仿佛这些都是统治阶级用来实现其卑鄙的统治目的的手段和工具,那么确立三纲五常的董仲舒就成了为统治阶级炮制这些工具的帮凶。


然而事实上,这是由于对三纲五常的内涵与关系缺乏了解,所造成的误解。


首先,我们说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毫无疑问是具有普适价值的人类美德。其中:


第一

,是爱之理。儒家讲仁者爱人,墨家讲兼爱,都是爱但是所依据的道理不同,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能与天道相通的理作为判断爱的是否正当合理的依据,这个被用作依据的理就是仁。所以,仁不是泛滥的爱,而是“爱有等差,亲亲为大”,也就是按照情亲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差异性的爱。有了这种思想之后,我们对不同的人的关爱程度,也就都有了依据,事实上就是明确了我们对周围人和物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范围。对父母,我们承担的是无限责任,对邻居我们只承担有限责任。


第二

,是事之宜。宜就是适宜应当的意思,也就是说义在更广泛的领域里面,告诉我们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的做,这就为我们的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如果从社会的范畴来看,义就是是非观价值观的基础。当然,这个宜——适宜的参照物同样是所谓的天道。


所以仁和义其实就是将所谓的天道转化为了人类社会的行为准则。只不过,无论是天道还是仁义,都不是那么清晰的,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在面对具体的事物的时候,经常会有拿捏不当的感觉和情况发生。于是人们就需要有一种相对容易把握的规范,来帮助他们行仁由义。这个相对容易把握的规范,就是礼。


第三

,是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简单的说,礼就是人们根据天理的必然,创制出来的一套便于演示和应用的行为规范,让那些对天道缺乏独立认知能力的人,也能循此而行,不至于离开天道太远。所谓的节文,节是节制节度,防止出现过犹不及的偏差;文是文饰条理,是为了把天理更好的表现出来。


第四

,是知之明。就是知道真正的符合客观事实的道理。具体的说,就是孟子所说的“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知道仁与义是不可背离的人生准则。比如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所以,归根到底,智的表现是能够明辨是非。所以,智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一旦不智,那么就会出现选择与判断的偏差,就会与仁与义擦肩而过,就会不仁不义而不自知。


第五

,是诚实。我们通常来说的信和诚实都是小信,是构建在人我彼此之间的信。真正的诚,是构建在人和道之间,或者更具体的说,就是构建现实中的我,与本然的我之间的,是指是否能够诚实无欺的面对自己的本性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是否能够对自己诚,对自己信,而不自己欺骗自己的问题。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只要人不自欺,那么就会一直沿着善的方向,沿着仁与义的方向走下去。所以,在现实中诚或者说信,所起到的是决定人在德行修养的道路上,是否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的作用。颜回比其他人更诚,更信,信仰更加坚定,因此能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他人虽然也有辨识仁与义的智慧,但是不够诚,不够信,所以只能日月至焉而已。


正是,看到了大信对个人修养,小信对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所以后世的儒者逐渐将信提高到“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的高度。


在了解五常的基本内涵之后,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这出两个结论:

第一,这五常是超越阶级,超越时代,超越政体的,人类普遍需要的五种美德。汉朝人需要,唐朝人需要,我们今天同样也需要。


第二,这五常的根本是仁与义,后面三个事实上都是针对如何普及和实践仁与义,提出的保障和手段,而仁与义的根本又是所谓的天道,所以五常的根本,其实就是天道。


课程提示: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五常曾经是中国人秉持的最基本的价值观,甚至也可以认为是中国人曾经的精神支柱与信仰的缩影但是曾几何时,它与三纲一起都为视为糟粕中的代表,饱受诟病。本次课程,我们将顺着五常形成的脉络,去找寻它的真谛,认清它的本质。

此外本次课程,还将借助对“六谷”的介绍,来宏观的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