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说“笔意”
2014-07-31 | 阅:  转:  |  分享 
  
(书法爱好者谈书法的片言断语摘)

来源:名家谈书法



说“笔意”



不论临帖还是创作,脑海里一定要树立“笔意”这个概念。它包括12个字,即“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损、称、巧”。不仅要树立,还要自觉地在笔下表现出来。

怎样表现呢?

写“横”(就是“平”)的时侯要有起伏,起带有纵的意味,伏则依然回到横的走向中,要不断的一纵一横的行笔,这样形成的横,就会“纵横有象”,呈现出鱼鳞、阵云的鲜活意味。正所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

写“纵”(就是“直、竖”)时不要写得太直,直则缺少力度,要张弛有致,一纵一勒的行驶笔毫,纵是放松些,勒是收紧些,这样写出的竖,就在不直中达到了直的效果。

“均”就是笔画之间的空隙,古人有“间不容光”之说,意思是指点画与点画之间的空间距离要在不均中达到均的效果,各得其所,连一点光亮都插不进去。此稳准地步,非积功纯熟才能达到。

“密”就是特指点画与点画相衔接的地方,两画连接,既要连得住,又要脱得开,必须以用力较实的“筑锋”把笔画“焊接”起来,不让它们疏松。感觉似断实连,似连实断。

“锋”就是笔画的末尾,即收笔处,要用锋收笔,力求劲健,不能拖沓。

“力”就是指字的骨体、骨力。要想字有骨力,要善于用“微带侧式”举动轻快的动作行笔。

“轻”指字的曲折处,强调要在勾笔转角的地方,把笔锋提得站起来但不离纸面,然后在按笔的一瞬间使笔锋由左向右再折而下行,这时触纸笔面也变换了。此为折锋,折则有力。正所谓“转笔宜左右回顾,不使节目孤露”,只有“轻”才能不露痕迹。

“决”特指撇笔(即掠笔)的牵制,须用“挫锋”,即按笔后稍提,微离按处,再折而往左下撇出,主张险峻,行笔略轻而快,不迟疑,决然走笔。

“补”就是指对字的结构点画一旦出现不当不足的地方,就临时以别的点画在一旁进行“补救”。其难度在“不足”不好预料,旁救又不能提前预计,关键是平常学习各种法书时,细心观察,心中有底,才能即兴给予正确补救。

“损”指笔不到意到,正所谓“笔短趣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对笔画合宜的减损,必是意足的点画,只有经过一番苦练,疾涩兼用,纵收自如,才能做得到。

“巧”就是对字的布置,主张下笔前预先想好字形的安排,要在平稳的基础上求其变化,“意外生体,另有异势”。

“称”指字的大小,主张大小相称,大字要紧凑,小字应宽展,使之“兼令茂密”。

这十二个字,建议大家要烂熟于心,不仅会背诵,能讲解,还要能演示出来。坚持练下去,就会提高书艺水平。





献花(0)
+1
(本文系大才的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