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胆源性皮肤瘙痒症的证治体会

 杏林脉香 2014-07-31

肝胆源性皮肤瘙痒症的证治体会

肝胆源性皮肤瘙痒症在肝病中比较常见,尤其以春秋季节多见,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限性皮肤瘙痒.以下肢及腰背部常见,无原发性皮损,反复搔抓后,可引起继发皮损,如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等。部分患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病情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引起失眠和自杀,肝胆源性皮肤瘙痒症在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肝癌、胆汁淤积症多见。目前国内尚无本病的中医证治。笔者通过多年的中医药临床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病名

目前国内尚无本病的病名,古代文献中对皮肤瘙痒较多的阐述,皮肤瘙痒症中医文献称之为“风瘙痒”、“风痒”、“血风疮”和“痒风”等。《诸病源候论》云“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人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外科证治全书·痒风》记载“痒风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

2.病因病机

《灵枢·刺节真邪》篇说“邪气之中人也,其入深,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里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提示痒的发生是邪气与卫气相搏,邪气与卫气胶结在肌腠皮肤之间,往来走窜,而产生痒感。《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考虑瘙痒多由心生,治从心论。亦有“诸痒为虚,风盛则痒”,“热甚则痛,热微则痒”,“无风不作痒”,“湿盛则痒”,“血虚不能荣肌肤则痒”等记载。

赵炳南认为瘙痒病多由风、湿、热、虫及血虚诱发。张明认为瘙痒归因于风、湿、热、虫、血,认为瘙痒是由于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或由血虚风燥阻于肤间,肤失濡养而成。

根据临床所见,肝胆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多因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或嗜酒肥甘,湿热内生,或脾胃运化失常,湿浊郁而化热,蕴结肝胆,外淫于肌肤而发痒: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情志不遂,则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而生微热,热盛亦可生痒;肝为风木之脏,风性主动木性升发,内生热邪引动肝风,亦可引起瘙痒。肝为藏血之脏.调节全身血液运行,热邪内生,深入血分,血热炼液.则血行迟滞,血瘀日久生热而发痒。肝体阴而用阳,久病或素体阴血亏虚,肝失濡养以致疏泄不及或太过。肌肤筋脉失养,或血虚生风而发痒。久病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或因气郁化火,阴液被耗,以致阴不敛阳,肝风内动而发痒。本病病位主在血络,与肝胆脾胃心肾有关。

3.辨证论治

3.1辨证分型《中医皮肤科学》将瘙瘁分为风痒、湿瘁、热痒、燥痒、虫痒五大类来论治。朱仁康将瘙痒病分为四型论治:血热型,由于心经有火所致;血虚型,由于气血两虚,血不养肤,肝风内生,风盛则痒所致:风湿型,由于湿热内蕴,外受于风所致;风重型,由于风邪郁久,化热化燥所致。根据肝胆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症临床观察及总结的病因病机,总分为肝热生风和肝虚生风实虚两类,其中肝热为实证,分为血热内盛,湿热内蕴,瘀血生热三类,肝虚为虚证,分为血虚生风,阴虚燥热生风两类。肝热和肝虚一般都间杂湿热郁瘀。不同时期兼见不同,本病区别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皮肤瘙痒之处在于以内因为主。肝热生风型:皮肤发红作痒,每遇心绪烦躁或食入辛辣鱼腥而发.遇热加重.或伴心烦B干苦,纳差,胁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数。肝虚生风型:皮肝干燥作痒,迭起糠状白屑.热浴后痒减轻,旋即又作,或搔抓之处常有紫色条纹,或伴面色萎黄,头晕眼花,五心烦热,怔忡,舌淡红少苔脉弦细。

3.2治则治法

3.2.1详辨虚实,补泻兼施本病应属一个动态过程.其中医病机亦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尽管不同病因所致肝病的发病机理不同,但不同阶段表现的中医病机相同。早期以邪实为主,兼正虚,治当泻实为主,兼以补益扶正,中期以虚实并重,治当补泻兼施,但仍要根据不同情况分清主次,后期以正虚为主,兼见邪实,治当补益为主,兼以泻实。

3.2.2病证结合,巧用诸法在临证时,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准确诊断,详查病变,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治法。治疗上笔者依据“风盛则痒”、“诸痒多虚”、“热则瘙痒”等理论为指导,本着前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再结合肝胆病湿热内停,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肝阴血不足的特点,制定了以疏肝祛风、清热凉血、滋阴养血为主,辨证参以利胆化湿、健脾活血、润燥等法。3.2-3分型论治及用药特点(1)肝热生风证,治以疏肝祛风,清热凉血,利胆化湿,活血化瘀,自拟清肝止痒汤,方有柴胡、丹参、郁金、赤芍、牡丹皮、红藤、蒲公英、黄芩、栀子、茯苓皮、茵陈、苦参、白术、败酱草、甘草、白鲜皮、地肤子、蝉蜕、白蒺藜、防风、乌梢蛇、凌霄花组成。方中柴胡为君药,清肝热,疏肝利胆,丹参、赤芍、郁金、牡丹皮活血凉血为臣药,牡丹皮祛血中之伏热,赤芍能清血分实热,红藤、蒲公英、黄芩、栀子、茵陈、苦参、败酱草、甘草清热化湿退黄,而黄芩祛皮肤之风热.茯苓皮、白术健脾化湿,白鲜皮、地肤子、蝉蜕、白蒺藜、防风祛风止痒,凌霄花去血中伏火,乌梢蛇祛风通络.全方共奏清肝祛风止痒之效。(2)肝虚生风证.治以滋阴养血,益气生津,疏肝祛风,清热凉血,健脾活血.自拟益肝止痒汤,药用太子参、白术、生地黄、白芍、炙甘草、当归、鸡血藤、知母、枸杞子、郁金、丹参、牡丹皮、熟大黄、蒲公英、茵陈、地肤子、蝉蜕、白蒺藜、防风、乌梢蛇、凌霄花。方中太子参补益脾肺,益气生津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白芍、炙甘草酸甘益肝阴;鸡血藤、当归活血补血,共为臣药,生地黄凉血养肝阴、知母清热生津.枸杞子补肝肾阴,丹参、郁金、牡丹皮活血凉血.熟大黄、蒲公英、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地肤子、蝉蜕、白蒺藜、防风祛风止痒,凌霄花去血中伏火,乌梢蛇祛风通络.全方共奏益肝息风止痒之效。两证皆用四种祛风药.地肤子辛苦寒,归肾膀胱经,《本草原始》谓其“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清热利湿,祛风止痒;蝉蜕咸甘寒,归肝脾肺经,疏风散热;白蒺藜辛苦平,归肝经,平肝解郁祛风;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肺脾肝经,《本草经疏》云“防风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痒;地肤子、蝉蜕、白蒺藜及防风四药性味平和.温凉相兼,共奏祛风止痒之效。两证皆使用凌霄花与乌梢蛇,凌霄花甘酸寒,归肝心包经,《本草纲目》云“行血分,能去血中伏火”,《滇南本草》云“祛皮肤瘙痒。消风解热”,功善凉血化瘀,祛风止痒。乌梢蛇甘平无毒,专人肝经,有祛风攻毒之功,且能引药直达病所。蛇性走窜,亦善行而无处不到,故能引诸风药至病所,自脏腑而达皮毛。两药皆入肝经,一蛇一花祛肌肤皮肉间之风,通皮腠脉络之瘀,使外达内疏,营卫和,肌肤养,痒去症消。

4.注意事项

肝胆源性皮肤瘙痒症四季皆有发病,应因时制宜.春为万物生发之季,肝病患者多复发加重.春季主风.应加强祛风之力;夏季暑热,或兼湿气蕴结,湿热多见.肝胆疾病脾胃运化多失常,因加强健脾祛湿,如热邪偏盛,加强清热凉血之力;秋季主燥,肝胆疾病日久多继发阴血亏虚,多易化燥生风,应加强滋阴润燥之力:冬季寒冷,肝胆疾病脾肾阳虚者,可适当给以温补脾肾。对于肝胆疾病本身,仍需根据情况,给以保肝抗炎退黄、抗肝纤维化,改善肝内微循环及针对病因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嘱其少食辛辣肥厚之品,戒酒,避免熬夜。

多饮水,减少热水浴次数及减低水温,勿用刺激性大的肥皂及沐浴用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