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不到三天,又开始想着外面世界的精彩。不晓得是不是成长的过程都要经历过这样一段被“野心勃勃”勾钓着的过程——像极了被鱼钩制住的鱼,只有真正的知道痛切的滋味,才会心甘情愿的回归到平静的湖底。
我一直认为,以十八岁为界来划分成人与否从本质上就把人性本该有的千差万别给否定了。每个人性格经历、生长环境的不同注定了他什么时候会长大,什么时候该成熟,多少岁才叫懂事等等。至少我,十八岁的时候只知道好好读书、乖乖练琴,就算略有些叛逆,也不过是些幼稚得可怜的想法。
后来啊,就成长了,
再后来呢,就成熟了。
我也不记得具体是经历了多少件大大小小的事儿,也想不起是接触了哪些林林总总的人儿才形成了今天“大叔”这一个复杂多变的艺术形象,但至少有一点很清晰,就是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发生在一座但凡没来过的人都以为她真的能“甲天下”的城市。
说回忆,太多也太平凡,写出来都觉得没意思;
论感想,太少也太普通,说出来就觉得特没劲。
谈及诗歌,首推王维!向往他创作诗歌时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方式,于情于景,但凡每有感触便挥笔而至,这种随性而发的性格导致了我很不喜欢繁文缛节的说一大堆我不愿写你更不想看的文字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个一清二楚,这种方式只适合”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那群儒者们。而我呢,只是个普通得除了肥肉多些就再也找不出什么与众不同的青年,所以也只喜欢用普通的形式来讲述普通的故事。
桂林,是一座山水小城,相信如果是早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年代,桂林一定很美!不过可惜,多了些人文因素的植入,让一座本该以宁静和淳朴取胜的小城同其它旅游城市相比显得格格不入,甚至略觉庸俗。但作为一个断断续续生活在桂林的”老板路“,自然会去寻找她的一些”与众不同“去把玩,体会本该属于桂林的山山水水。
其实如果你想来桂林旅游,我建议最好选择雨季。我读大二的时候(那时候最闲,但闲得很诗意)就常常在春季的时候提着把伞沿着漓江走去,虽然离车水马龙的城市群仅几步之遥,但当你错开人流高峰,比如清晨亦或者傍晚七点左右,就会觉得桂林格外的清秀,这种独特的美在大城市是肯定是体会不到的,江南水乡也只是比她多一分柔情,但少了些自然原始带来的青纯,即便是她的姐妹城市——柳州同是有山有水也无法玩味得到的细腻,一种散发着大家闺秀的气质,却又不落俗套的清心可人。请恕我语言平乏,无法用一种约定俗成的风格来形容桂林,如果非得概括她,也只能用”桂林特色“来表述了,她的美,在细雨的衬托下会显得格外的凸出,那些被雨洗涤过的群山绿得人的心情格外的澄澈,停步仰望,感到眼睛有些”刺“得生疼,但心里绝不会有半点不舒服的滋味,只会嘴角一扬,把心底里最原始的赞叹回报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近处的树木被雨打过之后散发出的一种好像闻得到”原来是绿色“的气味,这种气味能很好的滋润我们的五脏六腑。如果说有什么烦心事,大可以把伞收了,仍凭斜风细雨轻打脸颊,把烦心事掏出来,在河边好好的洗一洗,随即望望那一边的山脉,会有一种不想回家,不想回到那堆无边无际的烦恼编织成的圈里,只期望能多呆一分,便是一分。这绝不是一种逃避,而是心灵的一种休憩,只有把烦躁的心情真正沉淀下,才能以一种冷静的思维去面对将来的未知,或好或坏,期望都能够坦然面对。
之前也说过,我喜欢随性而游,随性而发。嘈杂的人群是我的天敌,以至于桂林最有名的”象鼻山“公园,五年半的时间里都没曾去过一次。相对的,倒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景点我常常去光顾,有时候景点逛腻了,就特意往那些看上去蛮有意思的街道里蹿去:
满是枫叶仆街的小道,行人走过会发出”咯吱咯吱“的破裂声,人一过,整条街又安静了下来,完美的配合了秋季本该有的萧瑟;
依山修筑的羊肠山路,七曲八折的瞧不见尽头,沿着右边的蹒跚着,累了坐下来看看回头的风景,江山如画布一般挂在眼前;
还有些莫名其妙的街道,突兀的从主干道里岔出来,结果又不可思议的转了回去,对于这种很无聊的”探险“,我也是常常乐此不疲的。
清晨,喜欢看着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映红雁山校区东边的景象;黄昏,也同样享受着安静的坐在王城校区的石凳上聊天。
有人觉得,黄昏是老人应该喜欢的东西,就像有句老话叫:“老不读三国”的性质是一样的:黄昏和《三国演义》都是让人容易产生悲观的景色和书籍,所谓”只是进黄昏“大底也就是这个意思。但我却有另一番解释:
傍晚,一天的学业任务已经提早结束,心里无事,身体被夕阳保温着,暖洋洋的!何不如去一家环境还不错的咖啡店坐一坐?咖啡店一般情况都不会太过嘈杂,这里又足够的宁静让我们静下心来品评这一天的得失荣辱。什么都不想说?那也不赖,点上一杯咖啡,当然个人的口味不喜欢喝太甜的,所以糖就不必了,加小半袋奶就好,这样能让咖啡的苦涩带有一点点的温柔,不要多!太温柔的就不叫咖啡了。小调羹轻轻的拌一拌,碰撞瓷器发出”叮叮“的声我一贯情有独钟,让咖啡的香气混合着冒出来的淡烟缓缓的上升。此时那双的瞳目,自然会透过烟雾和香气去轻眺街上的景物而变得深邃,行人匆忙的脚步和街上慵懒的灯光交织显得不太协调,但恰恰是这样的不太协调,能勾画出一道很和谐的画外音:辛苦了一天的人们,快快回家吧!然而,热闹是他们的归属,而我暂时什么也没有。会有一种哀伤,淡淡的,却回味无穷。当你和知心好友或者异性知己相对而坐时,这种哀伤会让彼此更加相信彼此的真诚。因为此时的你,心里是不设防线的,跳过一切爱情亲情友情不谈,人类最真挚的、好不雕琢的感情往往最能加固彼此之间的感情。
所以说,生活的精彩与否,关键是看评述者的剪裁是否得当。你好,天下太平;你不好,路过的蚂蚁都有可能得罪你。
我曾经也叛逆过,看桂林的一切都是肮脏不堪的,每日每夜期待的同一件事就是什么时候该放假,还有多久才熬到双休日以便买票回家。一直在逃避生活捎给我的种种困厄,直到开始学习武术,才开始明白应该怎样去面对现实。直至很长一段时间,都把武术当成是生命中的救命草,紧紧的握着不敢松懈,没日没夜的操练着拳架,表面说是勤奋习武,其实内心再明白不过——还是在逃避,逃避学业、逃避生活这些真正的对手而已。不过这也不是太大的坏事,有一项良好的爱好做精神支柱,慢慢的就会往正道上走。从与人搏击的过程中体会道理要比教科书上来的直接、来得真实。所以我常常戏言,与其说是从师大毕业,还不如说是武当派毕业生的更准确,是武术教会了我成长,并不是教科书。
大学的日子里,一切年轻人爱好的活动我都不喜欢。除了武术,就只剩下看看周围的风景而已。有人说很枯燥,可也有人向往,我自己是不好评论好与坏、对与错的。有人喜欢喝可乐,有人喜欢饮绿茶,还有些人从喜欢可乐到喜欢绿茶·······芸芸众生,何必非要用一个名称强加上去呢?
还是那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