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白玉雕螭龙纹墨床) 墨床乃案上清供雅物,为书斋陈设,极具文雅。亦称墨架、墨台,是专门用来承搁墨锭的小案架。墨磨后湿润,乱放容易玷污他物,故制墨床以搁墨。纤小的墨床,不过两指宽、三两寸长,恰好承接住一枚炭墨,有如墨之卧榻,其名贴切灵动。 起源于宋元 流行于乾隆朝 墨床是何时出现的?其产生的具体年代不可考,文献亦鲜有记载。 按理说,有了墨就应该有搁墨的物架,作为文房专用的墨床,不会晚于宋朝,但史书的记载却很晚。墨床虽然早在宋元时期就已出现,但直到清代墨床才始见于记载,并从乾隆朝开始广泛流行和大量使用。 墨床为在研墨时稍事停歇,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物,文房用具之一。多为木、玉、瓷所制,形状或为床式,或为几案式。明清以后,墨床的制作材质,从古铜、玉器,发展到陶瓷、象牙、红木、漆器、玛瑙、翡翠、景泰蓝等。 墨床以墨定形,通常不会太大,宽不过二指,长不过三寸。造型多案架形、座托形、书卷形、博古架形,或曲折,或简练,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清乾隆 染绿象牙墨床) 传世品鲜见 收藏难度较大 明清以后,墨床从单纯的承墨用具发展到既实用又可供赏玩的艺术品,除具有精、巧、雅的鲜明特征外,其文化内涵在融入了文人个性化的追求后便更加丰富。遗憾的是,墨床在文房用具的传世品中最为少见,收藏难度较大,不易形成系列。 目前能见到的早期玉墨床,有宋、元时期的作品。明代由于制墨业的繁荣,墨床也随之流行,它的外形常与墨形相吻合,表面纹饰极浅,呈平面化,有的干脆制成光面。明代墨床除玉质外,还有木嵌玉墨床,但传世品极为少见。 (清乾隆 蜜蜡浮雕宝相花纹墨床) 清代是文房雅玩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墨床自然较为常见。其中,玉墨床多为几案形,但较明代雕工细腻,床面多有纹饰;木墨床多用玉镶嵌床面,嵌玉雕墨床,红白相衬,别有韵味;瓷质墨床较多,但形制不外乎几案形、床形两种,最为常见的是几案形墨床、笔架两用器物。 从少量的传世墨床来看,清代的玉质墨床最多,也最为精致。玉质墨床温雅圆润,置于书案之上,极有情趣。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有大量制造玉质文具的记载,其中便有相当数量的玉墨床。 清代的玉墨床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形状扁薄,其下有木座,墨床上大多有平雕花纹;另一类则为立体形状,造型富于变化,有的取书卷式,有的仿家具式,古朴而精雅。另外,还有一种玉墨床,用旧件改制,如明代的素面玉带板与剑鞘上的玉,将它嵌在紫檀上,就成了一件雅致的墨床。 简言之,古代墨床具有独特的造型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颇有珍藏传代之意义。 (清代 铺竹雕山水纹墨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