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英 杨望久 雷永元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三路里镇沟东村,地处稷王山腹地,全村574口人,分散在十六里长的八个山庄窝铺的沟崖上。因为山势险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稷王山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脊薄,十年九旱,前些年,沟东村村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人均收入也不到一千元,是闻名遐迩的贫困村。自2003年 “双季槐”研发成功推广后,沟东村一年一个大变化,一年一个新台阶,2009年,全村1700亩退耕还林国槐树100%改造成了“双季槐”,2012年全部进入盛果期,全年双季槐两季收入多达450万元,人均7500元。
每每说起“双季槐”给村里带来的变化,人们都会反复地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双季槐新品种的创始人--雷茂端。
(一)
雷茂端是土生土长的沟东人,今年55岁。1978年高中毕业后,先在村里当民办教师,后被安排在林业队里种植果树。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他承包了集体40亩果园,想借《山西5号苹果》的优势脱贫致富。但万没想到,果树刚刚挂果,却因天旱少雨而被泛滥的腐烂病扼杀在“摇蓝”里。
面对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雷茂端苦思冥想,上下求索,脑子里不时自问:怎么才能为贫苦的山民寻找一条摆脱干旱、发家致富的捷径呢?
一天,他望着漫山遍野的野生槐树突发奇想:我们这里的槐树挺立悬崖,郁郁葱葱,经霜傲雪,生生不息,说明它们具有耐脊薄、耐严寒、抗干旱的天性;而槐米,又是极缺的中药材,它富含的芦丁成分是心血管病的克星。如果我们能将其改良培育成同时具有早果、多果、丰产的优良树种,不就成了农民脱贫致富之树吗?
但在那时,世界上还没有听说过有“早果、多果、丰产”的槐树品种。雷茂端想: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没有先例,我们可以创造;没有经验我们可以实践;任何事物都是由自由王国到必然王国的。敢与美国蛇果相媲美的《山西5号苹果》不就是我们这里农民创造的吗?
于是,雷茂端自费去西北农大向专家教授学习了树木杂交技术,又跑到陕西的河阳、白水, 山东的烟台、寿阳以及河南、河北、广东、广西等地,采集了许多槐树花粉和“接穗”,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试验。为了筹集科研经费,他借债十万、倒贩药材,去城里卖血,还被广西一个恶作剧者敲诈勒索……
村里人听说雷茂端在研究改良国槐,觉得他是异想天开,甚至讽刺他“上了几天学,就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了”,家里人也劝他不要瞎折腾,还是老老实实地种好庄稼。
面对各种嘲讽和家人的不理解,以及受到的各种挫折,雷茂端也产生过“放弃试验”的念头。可是,当他真要放弃时,却犹豫了,他看到自己不断提纯复壮的品种,想到村民还在贫困的道路上挣扎着……,他的意志又坚定了。
就这样,雷茂端反反复复地试验了18年,终于在偶然中发现了必然,在必然中看到了希望……
(二)
那是2001年8月的一天,雷茂端突然发现实验田里有一棵已经采摘过槐米的小槐树上,又长满了小槐米穗……
“难道它真能产两季槐米吗?”雷茂端喜出望外。
从那天起,他寸步不离,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期待着它能成为一种新的品种。直到9月下旬,那株槐树的第二季槐米终于收获了。
但保守思想严重的人们并不认可,他们说:“那只是一种偶然现象,不会成功的。”
雷茂端却从偶然中看到了希望和光明,他想:“什么品种都是从偶然中发现的,我就不信,有了第一棵,而没第二棵、第三棵?”
他立即把那棵树上能作为“接穗”的枝条全部削下来,“高接”到自己“退耕还林”的国槐上,一共高接了十二棵树。
2002年,这十二棵被“高接”的新品种又都生产了两季槐米:第一季是七月十五日前后,第二季是九月下旬。
希望越来越大,雷茂端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2003年,雷茂端采取了三大措施扩大试验:一是把自己的大哥雷茂彦、二哥雷高臻也拉进试验圈里,作为“双季槐” 的推广对象,一人嫁接了二十棵;二是又在自己的国槐地里嫁接了十亩;三是到了秋天,动作更大:他把双季槐科研报告带到杨凌国家农业科技展览会上进行游说。杨凌是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示范区”,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雷茂端的研发成果得到了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划出30亩地给雷茂端,作为“双季槐”旱地高效经济专项实验基地。
有了专家指导,雷茂端如虎添翼,加快了“双季槐”的试验,他采用干土种植等技术手段,使实验连年取得成功,并得到杨凌农业科技中心和筹划委员会专家的认可。
雷茂端高兴极了,和专家们一起为双季槐总结出了四大好处:一是一年能产两季槐米;二是当年嫁接当年结槐米,比普通槐树提前六至七年;三是抗旱性、抗冻性、耐瘠薄性、抗病虫害性强,适宜北方广大干旱瘠薄山地栽种;四是产量高。二年生树两季亩产槐米30多公斤,三年生树两季亩产槐米60多公斤,五至六年生树预计可产125至175公斤。
得到专家认可后,“双季槐”的名气越来越大。2005年11月,被第十二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列为向全国推广的农业科技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雷茂端本人也同其他26位专家教授一起登上国家级的大讲堂——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大讲堂。2006年11月,雷茂端又应邀出席了第十三届中国杨凌科技博览会,并在“中外农民创业论坛”上发了言,他的发言引起了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究院教授、研修部长金允性的高度赞赏。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农业科技报》、《中国绿色时报》等多家媒体也予以报道,并荣获“中国农村改革百名优秀人物”、“山西省绿化奖章”、运城市“热爱运城,共谋发展百名优秀人才”、“运城市第三届农村实用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2009年,雷茂端被沟东村村民高票选为村委主任,2010年兼任村党支部书记,2011年被选为运城市人大代表。
(三)
对双季槐示范栽培的成功,运城市委市政府、盐湖区委区政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2005年,在稷山林业现场会上,市委书记号召全市对五万余亩退耕还林国槐实施双季槐嫁接改造工程。盐湖区也确定了发展双季槐10万亩的栽植规划。
面对大好形势,雷茂端决定建立“示范园”。
回想当初建设示范园,雷茂端感慨万端。他说,“建立示范园需要十几万元,当时我没钱,我就想到了母亲临终时留下来的那对翡翠手镯。那是我家的传家宝,父亲得了半身不遂,母亲没有舍得卖;母亲得了左心衰竭,也没有舍得卖。当时,我跪在母亲坟前,对母亲说,为了胜利完成全市嫁接改造工程,我只好卖掉翡翠手镯建立示范园了,希望母亲能够理解我,原谅我,起码是不要怪罪我。”
就这样,雷茂端将他家的传家宝——翡翠手镯,卖了12万元,建起了示范园。
然而,在对 “示范园”经营模式的定位上,雷茂端又遇到了一场纷争,实际上是一场个人发家致富与做大做强双季槐这个产业之间的较量。
随着双季槐的栽培成功,商机迅速显现出来。有人劝他利用示范园多卖接穗、多卖树苗;有人表示要一次性买断投资;韩国新村运动研究部部长则找他商谈出口事宜,雷茂端都说,“我图的不是个人发财致富,而是要让全村、全区,甚至更多的农民分享双季槐的研究成果,走上共同富裕的小康大道。”
于是,他利用示范园,积极培养技术骨干力量,大搞社会公益推广活动,无偿提供技术,免费赠送接穗,义务为村民改造退耕还林中的普通国槐,千方百计推动双季槐的发展。
2006年,雷茂端又在全村动员了13个推广户,嫁接双季槐 40亩。2007年,又无偿从示范园里提供接穗,义务为60家嫁接双季槐400亩。2009年,他站在村委主任的高度上,审时度势,又提出了打造“天下槐米第一村”的宏伟目标,并以村民雷乙未、雷明歧为组长,组织了两支技术队伍,由雷茂端提供接穗和费用,干了一个多月,把全村退耕还林的1700亩普通国槐100%嫁接成了双季槐。提起此事,雷乙未还记忆犹新,他说:“那时,村里面真是'疯’了,原来不相信雷茂端能搞出新品种的人,也跑到他的地里削'接穗’,出外打工的也闻讯赶回来搞'槐树嫁接’,一时回不来的或没有嫁接技术的和家庭困难的,雷茂端就用自己的钱雇我们给这些家户嫁接。光工钱,雷茂端就付给我们2万多元呢!”
现在的沟东村,放眼望去,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宅院内外、大块梯田、小块角地、崖边边、埝跟跟、就连大门口能栽一棵树的地方,都栽上了双季槐,总共50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嫁接1700亩,新栽3300亩。到2012年,1700亩退耕还林嫁接双季槐已全部进入盛产期,两季收入450万元,全村人均7500元。
7500元,这不仅仅是一个四位数字,而是老区沟东村由“贫困村”迈上“富裕型小康行列”的里程碑!人民欢呼雀跃,喜事接连不断。前几年,雷福来因为老人住院欠下外债8万余元,压得头都抬不起来。这两年,靠双季槐收入,他不但归还了全部外债,还在家里盖起了新房。今年,槐米已经卖了45000元,估计还能卖25000元;雷元波和他媳妇都在城里工作,儿子也在城里上学。去年,他用父母这两年在村里栽培双季槐的收入在运城购买了一套110㎡的单元楼,实现了一家人“在城里买新房”的梦想;雷迎辉等20多户也用出售的槐米钱买回来20多辆小轿车……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全村40多户盖了新房, 20多户在城里购买了“单元楼”。
更大的喜事是:2012年,山西省林业厅正式鉴定“双季槐”为新品种。
权威部门的鉴定,更增加了沟东人民发展双季槐的信心,沟东“两委”已经勾画出未来几年的发展蓝图:加大开荒栽植力度,开发槐米加工业和林下特色经济,争取到2015年,全村“双季槐”单项收入1200万元,人均两万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目前,盐湖区三路里镇已嫁接改造和新栽双季槐两万亩,上王、上郭两个乡镇也嫁接改造一万亩。河南、河北,以及运城市的芮城、平陆、垣曲、夏县……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山西省林业厅也在沟东建立了“双季槐复合种植示范区”,准备在全省40万亩退耕国槐中推广嫁接。全国已有10个省、50多个县(市、区)嫁接改造退耕国槐10万余亩,栽植双季槐新品种3万余亩,年可创经济效益数亿元。特别是陕西省黄陵县老促会还在阿党镇建立了双季槐种植基地;重庆环林有限公司也在三峡地区发展双季槐两万亩……
为了满足供应全国性双季槐的接穗和苗木,雷茂端已经在盐湖区上王乡、王范乡建立起示范园590余亩,其中,采穗圃50亩、示范圃80亩,苗圃400亩,竭尽全力为推动双季槐大面积栽植奠定坚实的苗木和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