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门萨女孩张安琪:坚决反对造神运动(作者:高文斌)

 联合参谋学院 2014-07-31

最近从青岛二中毕业的哈佛女孩张安琪回青岛签售图书,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先生亲自到现场助阵。我也是青岛二中的学生,又是耶鲁大学的学生,和张学姐有诸多共同之处。也许唯一的不同点就在于,在过去半年里,我竭尽全力推掉了所有能推掉的媒体宣传,因此当张学姐已经名满天下之时,我仍然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在一个自由的当代社会里,我并没有权利干涉张学姐的做法,但是以她现在的知名度,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社会公众对青岛二中、常春藤盟校以及中国留学生群体的认知。关心则乱,我作为二中人、常春藤人、留学中人,不得不从我的角度出发,为二中发声,为常春藤的中国学子们发声,也为中国的留学生群体发声。

我首先声明一句:我非常钦佩张学姐的能力,至少从现在来看,我还是远远不及的。但是我万万不能接受她利用一般公众的学术追星心理自我造神。以她现在的社会影响力,无数家长会把她的话奉为育子宝典,无数学生会把她的话奉为成才秘籍。可是问题就在于,成才无秘籍,成功无捷径,张学姐在公共领域内如此高调兜售个人经验未免显得不负责任。

张学姐这本书的书名叫做《通往哈佛的家庭教育传奇——门萨女孩张安琪成长之路 》。这本书我无幸拜读,也不想拜读,但是从报纸上披露的细节来看,和长久以来不断毒害家长和同学的各类“耶鲁男孩”“哈佛女孩”大著并无本质区别。试举一例。张安琪的母亲表示,自己怀上张安琪的时候严格计算过时间,是在自己和丈夫的所谓“生理和智力高峰”上,言外之意是说正因为如此孩子才如此聪明,进了门萨俱乐部和哈佛大学。而张安琪则感谢母亲“如此处心积虑地生下了她”。我知道张安琪学姐是学习材料科学的,算是科研中人,以她的科学素养大概不会不知道,女性是否怀孕是一件高度偶然的事情,提前计划受孕时间往往无效,而她也应该明白,所谓的“生理和智力的高峰”根本没法量化,是彻底的无稽之谈。我曾听我的母亲多次讲过她的同事中有不少人试图掐着时间怀上宝宝,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而据我所知,迄今为止并无权威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力水平与母亲怀孕的时间有密切关系。各种鼓吹某某时间怀孕最好的砖家不过是当代新迷信的传播者,故弄玄虚而已。我作为一个文科生尚且明白这种粗浅的道理,不知道作为理科学霸、号称要为科学奉献终生的张安琪学姐怎么会不明白。我只能理解为她对“科学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解读和我不一样。张安琪学姐此次出书是为了传播自己和母亲的家庭教育经验,我不知道她是否觉得所有的家长都应该向她的母亲王女士看齐,精确定位怀孕的时间,我更想知道准备为科研奉献终生的张学姐如何解释科研的老祖宗牛顿他老人家是一个早产儿这个事实。我现在也可以写一本“耶鲁男孩”的书,可恰恰我的母亲怀上我的时候是一个意外,很有可能就把我流掉了。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宣传一个和张学姐完全相反的经验,说顺其自然怀上的孩子最聪明,将来可以考上耶鲁大学。

张安琪自称自己的教育经历是“传奇”,又不断标榜自己是“门萨女孩”,实在有点耸人听闻,言过其实。门萨俱乐部作为一个以智商为门槛的组织,并不能表明会员的能力,实在没有什么可骄傲的。智商是先天的,根本不值得吹嘘,而门萨俱乐部的成员很多是普通人而非成功人士,这个网上有数据可查。而“传奇”一词就更是天方夜谭了。现在中国每年有多少人去常春藤级别的学校读书,我并没有具体数据,但是我可以举我的亲身经历为证。2012年的时候我去普林斯顿高中交流,在普林斯顿大学的食堂吃过一顿饭,当时在食堂里坐着的中国学生至少有十多个。今年赴耶鲁大学攻读学士学位的中国学生有十四人,大多数我都认识,加上普林斯顿、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四所学校的话有数十人。诚然这仍然是一个很小的精英群体,但是恐怕远远够不上“传奇”的级别。张安琪之所以敢自称自己是传奇,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常春藤学生选择了不发声。在我认识的常春藤学生中与张安琪不相上下者大有人在,如果他们人人都出一本书,恐怕就要搞得中国家长彻底地无所适从了。

成功不可复制,张安琪的经验是最适合她自己的,未必适合所有人。然而在现在造神运动蔚然成风的环境中,一个人只要成功了,则她的一切经验,无论与成功是否相关,就立刻获得“普适价值”,当然还有和伪普适价值相对应的经济价值,大发其财。这种造神运动违背教育学常识之处大概不用我多说。至于其害人不浅,我想举两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情来说明。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校请了一个青岛四中的级部第一来传授学习经验,他说他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连上厕所的时候都在背单词,结果当天下午我们班一个姓王的女同学就拿着单词书上卫生间去了。第二个例子是我考上耶鲁之后的事。当时有无数同学和家长来问我学英语的法门,我反复跟他们解释根本没有法门,所谓“学无定法”,嘴唇都快磨破了,结果还有好多人不信。

成功的教育往往要高度契合个人的生命体验,图解、照搬别人的经验多半没有用。然而现在各种“状元班”“学霸班”遍地开花,正说明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没有明白这一点。而张安琪作为世界顶尖学府的学生,并没有尽到匡正时弊的义务,而是推波助澜、助纣为虐,不免令人唏嘘。
我在这里再讲一个故事。我今年六月份去上海参加了耶鲁、哈佛、普林斯顿、麻省和斯坦福的五校会。我在会上得知,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家对常春藤学生早已司空见惯,很少有媒体宣传。青岛市的媒体曾经对我作过一阵密集报道,反而成了会上别人调侃我的谈资。我并不是说青岛媒体错了,我只是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明星学生的追捧作为一种违反教育学常识的行为应该逐步退出公众视野。现在每年高考完了之后报纸上就要报道状元,这个行为就是极端错误的,只要这样的报道不消失,教育改革就很难成功。

也许我的思想已经落伍了,但是我总觉得青春大好,应该首先安心治学而不是长时间暴露在聚光灯下。张安琪学姐的行为正好迎合了国内教育产业高度功利化的浮躁心态,而复旦大学出版社作为严肃的学术单位,竟然也向这种商业炒作屈服,汲汲于媒体效应,实在令我哑然。板凳需作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句话真得过时了吗?

中国的一般大众对留学生群体有一种脸谱化的理解,认为我们都是家里有钱的纨绔子弟,不爱国,没有正义感,挖国家和社会的墙角,唯利是图。我不能说这种理解错了,但是我想说:任何时代都有有道德的理想主义者,我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觉得留学生中需要有另一种声音被大家听到。如果能忝列理想主义者之列,斯生足矣。  

2014年7月29日晨修改完毕

青岛二中2011级2班毕业生

     耶鲁大学2018届在读生

高文斌


结语:我不是青岛二中的学生,于是张安琪现象之前对我没有太大的个人触动。高同学此文也许聚焦不够,但所提出的问题却让我深思良久,又受原作者之托,于是决定和大家分享。

常春藤的身份能带来多少经济价值,短期还是长期?常春藤的光环能创造什么实际的社会价值,这又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

避开聚光灯或是成为公众焦点,这的确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合理的商业行为也应该受到足够的尊重。可是权利与责任永远是并行的。选择了站在聚光灯下,就是选择承担一份额外的责任。背靠个人成就带来的公众影响力,有意对他人进行错误的引导,在我看来,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而如果这引导的对象是小孩,爱小孩的家长,和不知道怎么爱小孩的家长,那就更是极不负责任了。

另(7/30):作者及我本人对张安琪的学术成就和他背后所付出的努力表示充分认同和欣赏。在聚光灯下,张安琪在顶尖学府的教育背景必会给她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影响力包括他人的欣赏,自然也包括一些盲目崇拜。而怎样运用这样的影响力,说什么,怎么说,为什么说,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谢谢大家的评论。点“加为好友”的时候请慎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