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萧条时美国人在做什么

 xc活人的娄子 2014-08-01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乃至全球历史上最恐怖的一次经济危机拉开序幕,人们迎来了长达10年的大萧条。在这段难熬的时光里,美国人都在做什么?
 
    一、家庭游戏受欢迎

    美国人生活受大萧条影响最显著的方面,莫过于闲暇时间的利用。娱乐和运动商品的销售额从1929年的5亿美元,下降到了1933年的2.5亿美元。城市运动俱乐部、乡村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和网球俱乐部等各种休闲团体,在1930年~1934年间减少了一半。仅高尔夫俱乐部就损失了约100万名成员。

    另一方面,简单的家庭游戏—拼图、跳棋、国际象棋、掷套圈—却大受欢迎,人们用它们要么消磨时间,要么排遣焦虑。

    罗斯福最有名的消遣是集邮,这跟他的政府在头5年的时间里发行了约100个新邮票品种不无关系。美国集邮者的数量从约200万人增加到900万人。

    二、听收音机成时尚

    一些不入流的时尚来来去去,此消彼长。当时流行的消遣项目当中,最普遍的莫过于听收音机了。

    公众对新闻分析和新闻解释的渴望,带给时事评论员前所未有的声望,数百万人收听他们关于慕尼黑危机和德国入侵波兰的评论。1932年至1939年间,通过收音机传送的消息量几乎翻了一倍。

    罗斯福总统那句让人心里暖洋洋的平民化称呼语“我的朋友”,早在他1920年竞选副总统的时候就被采用了。他总是直接而亲密地面对人民,这一姿态的影响力是空前的。一天的“炉边谈话”之后,罗斯福经常能收到5万封听众来信。

    三、“米老鼠”不敌“唐老鸭”

    有声电影这种“全说话、全唱歌”的娱乐给很多人带来新刺激,人们听到那些无声电影明星的声音,自然十分喜悦。电影工业在大萧条时期竟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1926年,迪士尼公司从中西部地区来到好莱坞,两年后创造了“米老鼠”。在有声电影《汽船威利》让米老鼠这个足智多谋的啮齿动物成为主角之前,默片中的米老鼠并不成功。20世纪30年代快要结束时,米老鼠已逐步让位于迪斯尼后来创造的另一个卡通形象唐老鸭。这是不是因为唐老鸭那呱呱乱叫的恐慌比米老鼠厚脸皮的个人主义更接近时代精神呢?

    大多数电影的内容依然是为了逃避现实而设计的,多数反映了那些疲累或倦怠的成年人的品位,他们寻求的是奢华和传奇、性和情感的世外桃源……大萧条初期,好莱坞显然忘记了这场危机。

    四、“没有图书馆,我早疯了”

    在大萧条即将到来时,20个成年人中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经济危机开始后,无所事事的百万民众突然发现,公共图书馆简直就是穷人的俱乐部——一个可以随便翻阅、打盹的温暖而安静的地方。

    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数为200万到300万。顾客偶尔会对图书管理员说:“要是没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或者自杀了。”

    五、《读者文摘》发行量大增

    在大萧条中,杂志的发行量略有增长,周刊比月刊更有优势。纪实故事和爱情杂志是逃避现实的“精神鸦片”,这类杂志在1935年的总发行量比1921年多了1/3。

    在大萧条刚开始时,月刊《读者文摘》有25万订户,而到大萧条结束时,其发行量达到了七八百万份,包括外语版和盲文版。这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杂志。它的成功部分缘于大萧条。当时,很多家庭没钱订阅几份不同的杂志,只好订阅这份综合性的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