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庆宝藏三年五分银币一枚】拍卖品

 莲花广圆 2014-08-01
  嘉庆宝藏三年五分银币一枚  清嘉庆三年(1798)西藏地方铸造。是极富史料价值的中国银币珍品,传世仅见一枚,极珍。极美品 西藏“宝藏薄片”银币 我国西藏,地处西南边陲,是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之一。历史上,西藏很长一段时期处于文化落后状态。以货币史而言,唐代以前,基本处于没有货币的物物交换的原始状态。唐宋以后,随着汉、藏民族的政治、经济联系加强,特别是元代,西藏被明确地统一于元朝中央政府管辖之下,汉藏之间的经济交往得到很大的发展。及至明清两朝,这种一个国家框架下的民族间的经济活动,更是达到彼此依赖的程度。当时传统的大宗商品贸易,内陆主要输出茶叶与丝绸,藏地主要输出马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茶马交易”。 通过贸易,内陆大量的白银和铜钱流入西藏,商品交换以货币结算的方式日益被广泛采用,这使西藏的货币制度快速形成与发展。 西藏地区的商业活动除了与内陆联系外,还有与地域相邻的国家进行对外贸易,其中主要是古代经济比较发达的尼泊尔。史料记载,随着商品贸易,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古代尼泊尔铸造的银币开始流行于西藏。由于内陆输入西藏的白银多为银锭,在民间小额交易中非常不便,而古代尼泊尔有统一重量规格的小银币很受藏民欢迎。所以,西藏地方长期地用足色白银以等重互换的方式,换取尼泊尔成色八成左右的小银币。以致当时尼泊尔各邦出现大量专为换取西藏白银的小银币铸造。与此同时,西藏还大量地委托尼泊尔代铸小银币。为利所趋,尼泊尔输藏及代铸的银币,成色越来越低,甚至出现掺铜一半的劣质品,从而引起了藏民的普遍怨愤。 为维护主权和利权,乾隆五十六年(1791),清政府在西藏筹建自铸藏币的造币机构,由驻藏大臣亲自督办。同时明令禁止尼泊尔钱在藏行用。当年始,先后生产出四款纯藏文的西藏银币。乾隆五十八年(1793),一种按朝廷规制设计的汉、藏文字对译的新铸币正式诞生,这就是著名的“宝藏薄片”银币。 上述一系列西藏薄片银币,由于制作上不是中国传统的浇铸工艺,而是采用钢模打制铸造,这与后来的机铸币在成品原理上是相同的。所以,钱币学界便把这种西藏薄片银币作为中国自铸银币(银元)史的开端,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由于此类币片型较薄,故钱币界称之为“薄片”,而币面上铸有汉文“宝藏”两字的银币则被称作“宝藏薄片”银币。 “宝藏薄片”银币,按币值,分为一钱五分、一钱、五分,俗称分别为大片、中片、小片三等。外观取形于内陆制钱,面、背文字汉藏对译。自乾隆五十八年(1793)至道光十七年(1837)停铸,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 从传世实物来看,乾隆年间铸的有乾隆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年三种年份。其中乾隆五十八年有大片、中片、小片三等,乾隆五十九年仅有中片,乾隆六十年有大片、中片、小片三等。嘉庆年间铸的,有嘉庆元年、三年、八年、九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五种年份。其中,元年有大片、小片两等,三年仅小片一等,八年有中片、小片两等,九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均只有中片一等。道光年间铸的,有道光元年、二年、三年、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六种年份,均只有中片一等。 从稀见度来看,乾隆五十八年小片,乾隆六十年大片、小片,嘉庆元年小片,嘉庆三年小片,嘉庆八年小片共六种为极稀品。其中,乾隆六十年小片、嘉庆三年小片、嘉庆八年小片均为仅见孤品。现在,仅知嘉庆三年小片为著名钱币学家马定祥先生收藏。其余二者,归属情况不明。 “宝藏薄片”银币,虽然其貌不扬,但却是中国银币中的纲要品,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作者:施新彪
  1. 估价:500,0001,000,000
  2. 成交价:575,000
  3. 年代:——
  4. 规格:——
  5. 预展时间:2011-12-01 --2011-12-08
  6. 类别:钱币
  7. 预展地点:全国农业展览馆
  8. 拍卖时间:2011-12-08
  9. 拍卖地点:北京亚洲大酒店/保利大厦
  10. 拍卖会专场:马定祥收藏钱币遗珍夜场
  11. 拍卖会:
  12. 公司全称: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