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1982年至2000年:“无线寻呼”发展阶段。 1982年,上海首先使用150MHz频段开通了我国第一个模拟寻呼系统; 1984年,广州用同样的频段开通了一个数字寻呼系统。寻呼系统应用大约十几年时间,到2000年,椐不完全的统计,全国的寻呼用户已超过6500万。 第二阶段:无线移动电话---移动通信发展阶段 1、第一代移动通信( 1987年,我国第一台模拟移动电话网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开通,采用的体制为TACS。随后北京、上海等相继建成模拟移动电话系统,用户年增加率一直100%。 2、第二代移动通信( 1994年11月,开始建成GSM数字网,1998年模拟用户数量开始下降,2001年7月关闭模拟网。随后,2000年开始建成CDMA数字网(IS-95标准),CDMA是一种码分多址,CDMA(码分多址)是有多个码分信道共享载频频道的多址连接方式。目前使用的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提供话音及低速数据业务,能够基本满足人们信息交流的需要。 3、第三代移动通信( 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是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现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根据多年的研究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特色的 TD-SCDMA标准公开之后,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得到西门子等许多著名公司的重视和支持。1999年11月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国际电信联盟会议上,TD-SCDMA被列入ITU 建议ITU-R
M.1457,成为ITU认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RTT主流技术之一。2000年5月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正式接纳TD-SCDMA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从而使TD-SCDMA与欧洲、日本提出的WCDMA、美国提出的cdma2000并列为三大主流标准之一。这是百年来中国电信史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虽然ITU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ITU的建议并不是完整的规范,上述标准的技术细节则主要由两个国际标准组织:3GPP和3GPP2再根据ITU建议进一步来完成的。其中,以欧洲为主体的3GPP主要制定基于GSM MAP核心网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其无线接入网标准则基于DS-CDMA(即WCDMA FDD模式)和CDMA TDD(UTRA TDD和TD-SCDMA);而以美国为主体的3GPP2制订基于美国IS-41核心网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其无线接入网标准基于MC-CDMA(即CDMA2000,FDD模式)。 中国无线通信标准组(CWTS)是国际电联承认的标准化组织,也是上述两个国际组织的成员。TD-SCDMA为国际电联正式接纳后,1999年12月在3GPP RAN会议上确定了TD-SCDMA 与UTRA TDD标准融合的原则,经过一年的工作,2001年3月16日,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州举行的3GPP
TSG RAN第11次全会上,将TD-SCDMA列为3G标准之一,包含在3GPP版本4(Release 4)中。这是TD-SCDMA已经成为全球3G标准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表明该标准已经被世界众多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和生产厂家所接受。这也是TD-SCDMA的完全可商用版本的标准,在这之后,TD-SCDMA标准进入了稳定并进行相应改进和发展阶段。 TD-SCDMA系统全面满足IMT-2000的基本要求。采用不需配对频率的TDD(时分双工)工作方式,以及FDMA/TDMA/CDMA相结合的多址接入方式。同时使用1.28Mcps的低码片速率,扩频带宽为1.6MHz。TD-SCDMA系统还采用了智能天线、联合检测、同步CDMA、接力切换及自适应功率控制等诸多先进技术,与其它 (1)频谱灵活性和支持蜂窝网的能力。TD-SCDMA采用TDD方式,仅需要 1.6MHz(单载波)的最小带宽。因此频率安排灵活,不需要成对的频率,可以使用任何零碎的频段,能较好地解决当前频率资源紧张的矛盾;若带宽为 5MHz则支持3个载波,在一个地区可组成蜂窝网,支持移动业务。 (2)高频谱利用率。TD-SCDMA频谱利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系统容量大,适用于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传输对称与非对称业务。尤其适合于移动Internet业务(它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要业务); (3)适用于多种使用环境。TD-CDMA系统全面满足ITU的要求,适用于多种环境。 (4)设备成本低。设备成本低,系统性能价格比高。具有我国自主的知识产权,在网络规划、系统设计、工程建设以及为国内运营商提供长期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带来方便,可大大节省系统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 |
|
来自: 百眼通 > 《04信息的交流-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