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热夏日中的银行地产分析师

 特立独行的刺猬 2014-08-01

【摘要】一场接一场的路演、午餐聚会、晚餐聚会,加之不停地刷各个微信群——券商地产行业研究员老屈7月下旬的生活一扫上半年的沉寂,找到了夏日火热的感觉。

一场接一场的路演、午餐聚会、晚餐聚会,加之不停地刷各个微信群——券商地产行业研究员老屈7月下旬的生活一扫上半年的沉寂,找到了夏日火热的感觉。
与半年前相比,银行、地产研究员近来翻了身。来自上海的一位券商银行分析师在深圳的几次私人聚会上,便轻松能聚集十多位个人投资经理和买方分析师。要知道,就在一个月前,不少基金经理连接电话都不太耐烦。
自7月22日起,在蓝筹行情背景下,银行和地产板块整体走出笼罩了半年的阴霾,不少股票连续走出数个大阳线。
“板块轮动不是什么新鲜话题,银行地产也不是没被冷落过,只是这一次有一点久违的感觉。”老屈表示。
据老屈回忆,自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房地产板块指数便持续下探,大多数机构投资者持仓量不断减少。公募基金今年一季报显示,基金地产持仓比例到达近几年的低点;从最近已公布的基金二季报看,很多基金地产二季末持仓比例甚至低过了今年一季末。
与此对应的,自去年底开始,银行和地产等行业的证券分析师持续遭遇冷落。多位银行地产分析师告诉记者,眼看着科技、媒体、通信(TMT)、医药、新兴产业等板块分析师被市场热捧,自己在公司晨会上常常无话可说。
“7月初,一些基金经理接电话时开始愿意多听几句,有些人提到了政策的影响。”在老屈看来,这波行情来得太快,冲进市场的资金未必是公募,“过去两年,场内资金不断在博弈,这一波资金更可能是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其他场外资金”。
的确,QFII再次表现出超前的敏感性。深圳一名券商的银行业分析师表示,除了半个月一次的例行交流外,6月中旬便有QFII频繁地来电询问银行板块机会。
“在这波蓝筹行情中,公募基金的反应不够快。”连续一周多的持续路演,老屈找回了久违的忙碌感,并进一步探清了公募基金的想法。
手中握有筹码的投资人无疑是银行、地产分析师目前的主要粉丝。行情仍在持续演绎中,基金经理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卖,为什么卖?
显然,目前既找不到卖出的理由,更不知道该何时卖,因此和卖方分析师保持紧密的联系便非常有必要。
“另一方面,很多基金经理因前期空仓,股价起来后不敢再买入,而今就更不敢杀进去了。”7月29日,老屈在结束了一场有数十人参加的小型路演后告诉记者。
即便不敢轻易买入,但基金经理仍然将银行、地产分析师奉为上宾。“不管你相信还是不相信,中国资本市场的规律就是需要不断去求证。看看有没有什么补涨机会,这需要和银行、地产分析师保持一定热度的联系。”深圳一位公募研究总监称。
在一些投资人眼中,本次地产行情是在政策催化下演绎出来的,如果后续基本面进一步配合,地产的上下产业链相关股票还是有可能走出新行情的。
老屈则很淡定。研究地产多年,他判断地产今后一段时间是赚不到基本面的钱了:“不排除经济形势好转后,大盘再度有良好表现的可能,但地产板块不会再如从前那般成为优势行业,更不会是领跑板块。”
如果市场的表现真如老屈的判断,那么老屈的夏日火热生活将很快重归沉寂,地产分析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重回镁光灯下。
这一点老屈很淡定。他说,“研究工作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而做出更全面、清晰的判断。如果内心浮躁,如同在通过一缸浑水去看事物,有效判断更是无从谈起,很多时候只能拍脑袋下判断。”
有意思的是,对于一些感觉今年可能几无亮点的银行、地产分析师而言,7月的这场蓝筹行情帮助他们拉近了与机构之间的距离。此外,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为评选而拉票时不再那么无趣。
火热的7、8月份,也是证券分析师一年一度的行业评价拉票热身阶段。“希望这波行情不会结束太早,拉票时机构愿意多听一会,而不是例行走过场。”老屈笑着说,“通常而言,看重研究能力的基金经理更容易记住研究员分析的逻辑。这是我追求的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