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式烹调技法连载(炒之技法)

 厨人 2014-08-02

中式烹调技法连载(炒之技法)

 烹饪技法-炒之法 炒是中国传统烹调方法,要做一个合格的厨师 是最基本的技术之一,同时他的范围最大、分支较多的烹调技法。应用最广泛 下面 我就来和大家演示一下炒菜的几种常用技法。

    炒的最先起源

    炒法最早出现的记载不可得知 至少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确凿的说法,在北魏年间的名著《齐民要术》中已经有了“炒令其熟”的相关记载。而到了唐宋时期时,菜肴的炒之技法应用的已经非常普遍,如当时的名著《中馈录》中所记载的“炒白虾、炒兔。炒白腰子、炒面”等。并总结出了南炒,假炒、生炒、南炒、爆炒等技法。而到了明清以后,炒之技法达到了鼎盛 同时又有了酱炒、葱炒、烹炒、嫩炒等多达数十几种的。

    其中清朝袁枚的《随园食单》中详细记载了各类炒法的基本原理与质量标准,在326道菜点中约有1/4是与“炒”有关。清朝的《调鼎集》,介绍1500多例菜品,炒菜占主要篇幅。自古以来“炒”在烹饪中始终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炒的定义

    从一般意义上讲,炒是将小型原料在放入少量油的热锅里,以旺火迅速翻拌,调味,勾芡使原料快速成熟的一种烹调方法。而有些特殊的炒法,如抓炒、软炒等并不是严格按照这样的原则来操作的。炒的分类方法很多,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标准。

    主要技术特点

   (1) 旺火速成,紧油包芡,光润饱满,清鲜软嫩。炒也可用于面点制作。
   (2) 以翻炒为基本动作,原料在锅中不停运动,多角度受热,同时防止焦糊。
    (3) 锅壁有油等介质润滑,且炒制时油温要高,以便起到充分润滑和调味的作用,在北方地区炒制前需要葱姜炝锅。

    分类

    一般可从几个角度分类。

   (1)按原料性质可分为:生炒和熟炒。
   (2)从技法上可分为:煸炒、滑炒、软炒。
   (3)从地方菜系可分为:清炒、抓炒、爆炒、水炒。
   (4)从色泽上可分为:红炒与白炒。

    六种常用的炒制方法

    一、滑炒 是所有炒法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学习炒,首先要了解滑炒。
滑炒是将经过精细加工的小型原料上浆划油,再用少量油在旺火上急速翻炒,最后以对汁或勾芡的方法制熟成菜的烹饪技法。其特点主要是先给原料上一层糊状的薄浆再入锅中加热,将一次加热变为二次加热,即滑和炒。近年来风行的“蔬菜油滑爆炒法”可谓是对传统蔬菜烹制的改良和创新,不仅能提高菜的嫩度,还产生爽滑的质感,形态饱满,富有光泽,构成了滑炒菜肴鲜、嫩、香的风味特色。

    主要特点

    (1)多用鲜嫩的动物性原料,加工成丁、丝、片、粒等。
    (2)滑炒前原料多需上浆,蔬菜原料除外,否则极易流出水分,表面萎缩变老。
    (3)炒能除去异味,增添脂肪的香味。
    (4)成菜的特色是:滑嫩柔软、卤汁紧裹。

 

    菜例  彩色里脊丝(滑炒)

    原料  猪里脊肉300克,青椒50克,红椒50克,鸡蛋1个。 
     
    调料  盐3克,味精3克,料酒10克,湿淀粉30克,清汤50克,色拉油750克(实耗75克)。

    工具  墩板、菜刀、炒锅、炒勺、盘子等。

    制作  1、先将猪里脊用刀批成0.5厘米厚的大片,再直刀切成0.5厘米见方,8厘米长的细丝;青椒、红椒也切成跟肉丝相近的细丝备用。2、在里脊丝中加入精盐2克、料酒、味精2克抓匀,用蛋清、湿淀粉20克上浆,静置30分钟。3、炒锅烧热,加入色拉油,油温三成热时,下入里脊丝,用筷子划散,待肉丝成玉白色时,下入青红椒丝,炒5秒钟,捞出控油备用。4、炒锅留油少许(约25克),保持中火,加入清汤、盐1克、味精1克,继续加热,待汤起小泡还未沸腾时,淋入10克湿淀粉勾薄芡。待芡汁糊化至透明时下入里脊丝和青红椒丝,翻拌均匀,淋明油,即可出锅装盘。

    点评  彩色里脊丝是滑炒菜的典范之作,涵盖了刀工、上浆、滑油、勾芡、装盘等烹饪基础技艺。成品要求肉丝滑嫩无比,色泽鲜艳诱人。


    注  解决滑炒“粘锅”、“脱浆”现象的三个环节

    1.上浆环节 

    上浆对滑炒菜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可分为蛋清浆、全蛋浆、苏打浆、干粉浆四种,但是不管用何种浆粉,上浆时必须注意上浆时间、上浆动作、淀粉的用量和调味程度四个要点。
上浆时间 上浆是利用渗透原理进行的。渗透的过程一般都很缓慢。因此,为原料上浆一般是在加热前15分钟左右进行(苏打浆则要提前10多个小时甚至1天),这时只用水或蛋液,在正式加热前再用水或蛋液补浆一次,然后再拌入淀粉。

    上浆动作  需要上浆的原料多数细小质嫩,因此,上浆时的动作一定要轻,防止抓碎原料,尤其是鱼丝、鸡丝更要注意。上浆时一开始动作要慢,当浆已均匀分布于原料各部分时,动作再稍快一些,利用机械摩擦促进浆水的渗透。但切记“快不等于手重”。

    淀粉的用量  淀粉的用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淀粉的用量不足,就很难在原料周围形成完整的的浆膜;如果淀粉量过多,又容易引起原料的粘连。合适的用量标准是,原料加热后在浆的表面看不到肉纹。

    调味程度  上浆的同时要为原料进行基本调味(码味),这时一定要掌握好分寸,要给最后调味留余地,盐和味精千万不可多用。

    2.滑油环节

   “粘锅”的主要症结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锅底不滑润光亮或沾有污垢。
   (2)操作时,没有采用热锅冷油法。
   (3)原料冷冻,油温高,锅底热,产生上推力小。
   (4)原料上浆过浓,投料时没有分散下锅,结成团状,而粘入锅底。
   (5)油料比例失调,油少,一次投料过多,没有用筷子迅速推散滑开。

     3.油温控制环节

    控制油温对一个初学者来说,的确很难掌握,它是一个熟能生巧的实践过程,油温升降的变量因素很多,如原料本身的质地、原料数量、火力强弱等都有很大影响。例如:用油滑含蛋白质丰富的原料时,油温不宜超过80℃(行话称3成热左右)。因为蛋白质凝固的最佳温度是80℃,如果超过80℃,蛋白质会急速凝固,脱水变硬,失去软嫩的特点。油滑肉类原料不宜超过130℃。如果温度过高,部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再分解成挥发性氮、硫化氢、硫醇化合物及氨等低分子物质,使肉色变暗,香味、营养成分也会受到影响。鸡丝、鱼片等原料异常鲜嫩,油温过高,会使原料的鲜味和水分迅速挥发,质地变老,色泽褐暗。所以一般油温控制在2-3成,且最好用手抓散下锅。某些原料切制后,要先烫一下再滑油,主要能除去部分腥膻异味和血污,减少水分,同时防止原料对油脂的污染,可以使菜肴清爽利落,不粘连,缩短烹调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