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福安方言

 平平安安866 2014-08-02
原文地址:福安方言作者:锅锅
 福安,位于福建闽东中部,闽东其实是位于闽东北处,不过历史上,习惯将此地成为闽东,因为此地处福建整个位置的最东部。说到福安之所以要提到闽东,是因为这一整个地区,方言习俗相近,经济发展平衡。      先说方言,闽东地区的汉语方言分布情况比较复杂。之所以福建的方言比较多,是因为福建是个移民省份,早期从闽越国建立直至汉代,此地以本地人为主,本地人我们方言里习惯称为蛮陲,自汉代以后,随着汉朝的边关政策,才使得移民大量流入本地,而本地人则散到浙江北部及江苏等地,而迁徙来的各地人民在此地扎根后,由于福建多山,交通不便,语言交流就隔断了,因此,不同的地方语言在长期的演变中,发音变的不同的,但由于都是古中原原来的居民使用的语言发展来的,因此在很多地方,还是相通的。根据方言内部的异同,福安的方言属闽海方言群中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区。古田、屏南两县属于闽东南次方言南区;蕉城区和福安、周宁、柘荣、寿宁、福鼎、霞浦等7县(市),属于闽东北次方言区。闽东方言福州话在南片区可自由交际,如福清,长乐,北片区各市(县、区)人也能基本听懂福州话。象罗源、连江,福安话在北片区的周宁、寿宁、柘荣等县可自由交际,蕉城、霞浦、福鼎人也能基本听懂福安话。事实上,我到福州上大学以后,发现其实除福州方言比较特殊外,福安话和福清话到是比较硬,按我高中的罗一鸣老师说的,方言的变化,和地形有关,也和经济有关,越往海拔高的,经济越不发达,则语言强调就越硬,比如福州话就比连江话要软,连江话又比罗源话要软,然后与罗源隔着一道飞鸾岭的宁德,话就开始硬了,到了福安就很硬很硬了,到了周宁、寿宁,那就是最硬了。这个理论我没有考证过,姑且听之,姑妄信之吧!
       之所以说福州话我听了觉的特殊,是感觉闽东方言北片区各县(市)没有像福州话韵母那样的变韵现象。不过,我之所以喜欢方言,是因为方言不仅在发音方面,在词汇方面是非常丰富的,有地方特色的。闽东方言的北片区有些词语说法与南片区不同,如“肚子”叫“腹肚”,“小孩”叫“傀儡”,“饿”叫“饥”,“生孩子”叫“生囝”或“饲囝”,“种猪”叫“猪狮”等,最有趣要属对人的称呼了,我们一般称别人为“家伙”,而方言中,则称为“脚露”,非常形象。也有些词,在各地方言中也都是比较通用的,比如“他”、“她”统称为“伊”。早些时候,福安女人称自己不叫“我”,叫“奴家”或“我家”,现在女权运动高涨,又都改成“我”了,另外,方言里,大量的名词指代物的叫法,也与普通话不同,比如我们的锅,方言里一般都是称为“鼎”,但同时方言里也有“锅”的发音,还有比如房子,福建各地都把房子成为“厝”,“回家”则称呼为“道厝”,同样,“路”方言中说“途”,“道路”方言中则讲“途坦”。还有一些量词是不同的,比如,我们普通话中,桶啊,袜子啊,量词单位是“只”、“个”,叫“一个水桶”,“一只袜子”,但在福安方言中,则是用“脚”做量词单位,比如“一脚水桶”、“两脚袜子”,(福安人真的很爱脚啊,把“肉麻”也形象的称呼为“寒脚”)。语法方面,北片区有些地方句子结构特殊,如寿宁话把“你先走”说成“你走先”,寿宁话、柘荣话把“再吃一碗”说成“食碗凑”或“食碗添”,福安话则是“食碗凑”。还有,福安话把“客人”叫“人客”,“母鸡”叫“鸡母”,“斗笠”叫“笠斗”,“前头”叫“头前”等。事实上,这些方言的发音,其实都是古代的中原语言,所以说我们的方言,是研究古代中文语言的宝库,特别是研究字,比如,把繁体字“門”拆开,则左右两边单独念一个音,模拟木门转动时的吱呀声,繁体字的“水”也是,这还是我曾经去福安一座不知名的山上一座不知名的寺庙门前的一副对联中看到的,而普通话和现代的简化汉字中,是没有这发音和字体的。其实小时候我是不懂方言的,因此还闹过很多笑话,比如橡皮擦,橡皮制品在方言中统用“奶”字代替,于是我就用普通话说直接翻译过来的方言,就把橡皮擦叫“奶擦”,结果在课堂上搞的老师和同学哄堂大笑。在发音上感觉福安话语音浊重,语调偏硬;福鼎话轻清、绵软。所以很多时候,不懂我们两地方言的人,会觉的福安人说话像吵架,福鼎人、福州人说话很温柔。呵呵,其实是误解。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