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夷茶区主要栽培品种

 onroad 2014-08-02

为了适应生产的发展和人们对茶叶消费的不同需求,武夷茶区对茶树品种的选择栽培也随之产生变化,有性系老品种逐渐被无性系新品种所替换,各种优良品种搭配逐渐更加合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武夷茶区主栽品种突出,搭配品种多样,名丛栽培增多。

第一节两大主栽品种

一、水仙

《闽产异录》记述:“欧宁县六大湖,别有叶粗长名水仙者,以味似水仙花故名……” 崇安县新志记载:“水仙母树在水吉县(现属建阳市)大湖桃子岗祝仙洞下,道光时由农人苏姓者发现,繁殖较广,因名其茶为祝仙,水吉方言祝水同音遂讹为水仙,清末移植于武夷。”水仙花具有天然花香,味浓郁醇厚,沉色浓艳清澈,特别是移植武夷后,在优异的自然环境下,更加突显优质高产的品种特性,在岩茶区栽培、岩韵显现,老丛的水仙茶滋味醇厚优雅成为人们喜爱的“老丛味”,因此,水仙茶自清末引种武夷山以来,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成为稳定的主栽品种之一,栽培面积约占全市茶叶栽培面积三分之一以上。故又称水吉水仙或武夷水仙。水仙在福建全省及台湾、浙江、广东、安徽、湖南、四川等省多有引种,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
水仙属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三倍体。
特征: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主干显,分枝稀,叶片水平状着生。叶长椭圆或椭圆形,叶色深绿,富光泽,叶面平,叶缘平,叶身平,叶尖渐尖,叶齿较锐深密,叶质厚硬脆。芽叶淡绿色,茸毛多,较肥壮,节间长,一芽三叶百芽重112.0g。花冠直径3.7~4.4cm,花瓣6~8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
特性: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稀,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下旬。产量较高。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6%,茶多酚25.1%,儿茶素总量16.6%、咖啡碱4.1%,适制乌龙茶、红茶、绿茶。制乌龙茶,条索肥壮,色泽乌绿润,香高长似兰花香,滋味醇厚,回味甘爽,尤以岩山老丛水仙更佳。抗旱性抗寒性较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
适栽地区:江南茶区

二、肉桂

肉桂是从名丛开发而成的优质高产品种,在武夷山有百年以上的栽培历史。肉桂茶香气高,品质辛锐,有强烈的刺激性,是不可多得的高香品种,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栽培面积迅速扩大,取得良好的效益,现已成为主栽品种,栽培面积约占全市茶叶面积三分之一。
肉桂属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原产马枕峰,慧苑等处也有与此相同之树。已有100多年栽培历史,1985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品种,现已成为武夷山主栽茶叶品种之一,省内外多有引种。
植株尚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片水平状着生。叶长7.1cm,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富光泽,叶面平,叶身内折,叶尖钝尖,叶齿较浅钝稀,叶质较厚软,芽叶紫绿色,茸毛少。花冠直径3.0cm,花7瓣。花柱3裂。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强,春茶适採期5月上旬,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9%、茶多酚21%、咖啡碱3.5%。制乌龙茶,品质优,条索紧实,色泽乌润砂绿,红点明,香气浓郁辛锐似桂皮香,滋味醇厚甘爽,“岩韵”显。抗寒性抗旱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适宜乌龙茶区种植。

第二节搭配栽培品种

一、武夷菜茶

武夷菜茶作为古老的农家老品种,在现代生产上已表现出许多局限性。特别是群体混杂多样,且不便机械作业。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武夷菜茶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武夷岩茶传统茶类——岩茶奇种的唯一生产品种,而且在红茶区和绿茶区仍有一定的栽培面积。武夷菜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适制性,在当地仍是一个主要的搭配栽培品种。

二、栽培千亩以上的品种

1、黄旦
又名黄金桂、黄棪。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
原产福建安溪县虎邱镇罗岩美庄,1985年认定为国家品种。
植株中等,树姿较直立,分枝较密,叶片呈稍上斜状着生。叶椭圆或倒披针形,叶色黄绿,富光泽,叶面微隆起,叶缘平或微波,叶身稍内折,叶尖渐尖,叶齿较锐深密,叶质较薄软。芽叶黄绿色,茸毛较少,一芽三叶百芽重59.0g。花冠直径2.7~3.2cm,花瓣5~8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上旬。产量中等。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4.6%、茶多酚14.7%、儿茶素总量10.5%、咖啡碱3.3%。适制乌龙茶、红茶、绿茶。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结,色泽褐黄绿润,香气芬芳,滋味醇厚甘爽。抗旱性与抗寒性较强。扦插繁殖力较强,成活率较高。适宜于江南茶区种植。

2、奇兰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福建省地方品种,原产福建安溪县西坪镇尧阳。
奇兰为系列品种,包括白奇兰、竹叶奇兰等。植株中等大小,树姿半开张,分枝颇盛,质脆易折,叶片呈水平状或下垂状着生。叶较细长,叶色绿或黄绿,叶面微隆起,有光泽,多数叶身稍内折,芽叶绿色或黄绿色,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适制乌龙茶、绿茶、红茶。制乌龙茶,品质优,色泽褐黄绿润,具奇兰类品种特征香型。适栽于福建乌龙茶区。

3、梅占
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中生种,混倍体。
原产福建省安溪县芦田镇三洋村。已有100多年栽培史1985年认定为国家品种。植株较高,树姿直立,主干较明显,分枝密度中等。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富光泽,叶面平,叶缘平,叶身内折,叶尖渐尖,叶齿较锐浅密,叶质厚脆。芽叶绿色,茸毛较少,节间长,一芽三叶百芽重103.0g。花冠直径4.1cm,花瓣5~8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较密,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4月中旬。产量高。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6%、茶多酚27.5%、儿茶素总量18.1%、咖啡碱4.4%,适制乌龙茶、绿茶、红茶。制乌龙茶,香味独特。抗旱性强,抗寒性较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适栽江南茶区。

4、毛蟹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混倍体。
原产福建安溪县大坪乡福村,1985年认定为国家品种。
植株适中,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面微隆起,叶缘微波或平,叶身平,叶尖渐尖,叶齿锐深密,叶质厚脆。芽叶淡绿色,茸毛多,节间短,一芽三叶百芽重68.5g。花冠直径4.4cm,花瓣6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差。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产量高。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0%、茶多酚20.1%、儿茶素总量15.8%、咖啡碱4.1%,适制乌龙茶、绿茶、红茶。制乌龙茶,条索紧结重实,色褐绿润,香清高,味醇和。抗旱性强,抗寒性较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栽培上应注意适时采摘。

5、矮脚乌龙
又名小叶乌龙。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中生种。二倍体。
原产福建建瓯东峰一带,属福建省地方品种。据记载,该品种和水仙茶同于清末移栽武夷山。
植株矮小,树姿开张,分枝较稀,枝条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椭园或近倒披针形,叶色深绿或绿,叶面平,具光泽,叶缘微波,叶身内析或稍平,叶尖钝尖或渐尖,叶齿较钝浅稀,叶质较厚脆。芽叶紫绿色,茸毛少,一芽三叶百芽重28g。花冠直径3.3cm,花瓣7瓣,子房茸毛少,花柱3裂。
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较稀。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产量中等。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1%,茶多酚19.6%,儿茶素总量13.8%、咖啡碱5.7%。制乌龙茶,色泽褐绿润,香气清高幽长,似蜜桃香,滋味醇厚,品质较优。抗旱性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较强,成活率较高。适栽福建乌龙茶区。
此外,还有毛猴、佛手、桃仁、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云6号、八仙等。这些品种有的栽培时间虽较长,但面积不大;有的虽有较大面积,但正在逐年减少。

第三节主要栽培名丛

一、10个珍稀名丛

1998年,我省著名茶树育种专家郭积春会同我市姚月明、罗盛财、陈德华、王顺明等,根据当时名丛开发利用情况,共同商讨认定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等五大名丛和白牡丹、白瑞香、金锁匙、金观音(又名武夷金桂)、北斗等5个珍稀名丛无性系代表群体,并将这10个名丛资料入选《中国茶树品种志》名丛、珍稀名丛品种篇,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大红袍(JM062)
C. sinensis cv. Dahongpao
武夷山传统五大珍贵名丛之首。原产天心岩九龙窠、悬崖上有抗战期间崇安县长吴石仙手书摩崖石刻“大红袍”三字为记。相传清代中期就有大红袍名,但据   在明代就有红袍茶名。在名丛中,大红袍声望最高,誉满中外。长期以来,民间把大红袍尊为“茶王”和神物,因此,有关大红袍的各种记述和传说很多,其中有的纯属神话传说,有的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
大红袍属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晚生种。
原有母株4丛,植于九龙窠悬崖一石砌平台上,岩边峭壁上留有摩崖石刻“大红袍”三字为记。一九八○年建九龙窠名丛圃的同时,在大红袍原处联接石砌填土梯层,补植母株大红袍2丛,至使大红袍现有母株共6丛。大红袍曾有正、付本之分,现代以第2丛、第6丛及其无性系后代为大红袍茶树代表群体。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红袍群体在岩山有较大面积扩大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植株适中,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或稍上斜状着生。叶片长6.5cm,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脉沉,叶面微隆起,叶缘平或微波,叶身稍内折,叶质较厚脆,叶齿较锐深密,叶尖钝尖。芽叶紫红色,茸毛尚多,节间短。花冠直径3.5cm,多为6瓣。花柱3裂。
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较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採期5月上旬末至中旬初。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3%、茶多酚24.8%、儿芽素总量18.2%、咖啡碱4.2%。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实,色泽绿褐润,香气高雅、清幽馥郁芬芳、微似桂花香,滋味醇厚回甘,“岩韵”显,香味独特,是武夷岩茶之珍品。抗寒性与抗旱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较高。与其他名丛相比,大红袍对生态环境和生产工艺要求特殊严格,栽培上宜选择与原产地相同或相类似的上好岩山茶地种植,施用有机肥,适时深翻、客土,效果更佳。

2、铁罗汉(JM053)
C. sinensis cv. Tieluohan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一。原产内鬼洞,竹窠也有与此齐名之树。相传宋代已有铁罗汉名,为最早的武夷名丛之一。在武夷山已扩大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水平状着生。叶长8.1cm,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叶色深绿色,有光泽,叶面微隆起,叶缘微波,叶身平,叶尾稍下垂,叶尖钝尖,叶齿稍钝浅密,叶质较厚脆。芽叶黄绿色,有茸毛。花冠直径3.5cm,6-7瓣,柱头比雄蕊稍长,3裂。
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较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採期4月下旬末。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9%、茶多酚29.7%、咖啡碱3.7%。制乌龙茶,品质优,色泽绿褐润,香气浓郁幽长,滋味醇厚甘鲜,“岩韵”显。抗旱性与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适栽武夷岩茶区

3、白鸡冠(JM002)
C. sinensis cv. Baijiguan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一。原产慧苑火焰峰下之外鬼洞(武夷宫白蛇洞和隐屏峰蝙蝠洞有与白鸡冠齐名之树),相传白鸡冠早于大红袍,明代已有白鸡冠,“朝廷敕寺僧守株,年赐银百两,粟四十石,每年封制以进,遂充御茶,至清亦然。”
植株中等大小,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稍上斜状着生。叶片长8.2 cm,长椭圆形“叶色略呈淡绿,幼叶薄绵绵如绸,其色浅绿而微显黄色,白鸡冠由此而得名”。叶面开展,叶肉与叶脉之间隆起,叶质较厚脆,叶缘平或微波,叶齿较稀浅钝,主脉粗显,叶尖渐尖或稍钝。芽叶肥壮、黄绿色,叶背茸毛厚密。花冠直径3.8cm,6-7瓣。柱头比雄蕊稍长,3裂。
芽叶生育力强,持嫩性较强,春茶适採期5月上旬。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5%、茶多酚28.2%、咖啡碱2.9%。制乌龙茶,品质优异,品种特有香型突出,“岩韵”显。蝙蝠洞、白蛇洞齐名白鸡冠,形态特征有明显区别(如图SM057),茶农多有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适栽武夷岩茶区。

4、水金龟(JM064)
C. sinensis cv. Shuijingui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一。原产牛栏坑杜葛寨之半崖上,相传清末已有此名。据林馥泉记载:“此茶原系天心庙产,植于杜葛寨下,一日大雨倾盆,峰顶茶园边岸坍塌,此茶被水冲至牛栏坑头之半岩凹处,兰谷山主于是处凿石设阶,砌筑石围,壅土以蓄之…闻民国八,九年间,磊石寺(其时兰谷系属磊石寺)与天心寺双方费金数千,也曾一度严重之公堂讼涉,后公判因树非人之盗窃,实系天然力所造成,判归兰谷所有”可见水金龟由来之一班。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武夷山有一定面积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植株较高大,树枝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片长7.2 cm,长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面微隆起或平,叶缘平或微波,叶身平或稍内折,叶尖渐尖或骤尖,叶齿稍锐浅密,叶质较厚脆。芽叶肥厚,黄绿色,茸毛较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3.8 cm,7—8瓣。柱头比雄蕊稍长,3裂。
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较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採期5月上旬,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3%、茶多酚28.8%、咖啡碱3.9%。制乌龙茶,品质优,色泽绿褐润,香气高爽,似腊梅花香,滋味浓醇甘爽,“岩韵”显。抗旱性与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较强,成活率较高。适栽武夷岩茶区。

5、半天妖(JM007)
C. sinensis cv. Bantianyao
原名半天鹞,又名半天夭、半天腰。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一。原产三花峰之第三峰绝顶崖上。相传“此茶非人所植,系古时飞鸟由他山喙衔茶籽,落此生成,清代岩主因权属一度公庭讼陈,诉讼费耗金千余”等。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年扩大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长7.0cm,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叶色浓绿或绿,叶身稍内折,叶主脉粗显,叶面微隆起,叶缘平,叶齿稍钝浅稀,叶尖钝尖,叶质较厚脆。芽叶紫红色、茸毛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4.0cm,6~7瓣。柱头比雄蕊稍长,3裂。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採期5月上旬,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6%、茶多酚30.5%、咖啡碱3.7%。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实,色泽绿褐润,香气馥郁似密香,滋味浓厚回甘,“岩韵”显。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适栽武夷岩茶区。

6、白牡丹(JM003)
C. sinensis cv. Baimudan
又名武夷白牡丹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原产马头岩水洞口,兰谷岩也有齐名之树,已有近百年栽培历史,主要分布在内山(岩山),有一定面积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片长7.9cm,长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身稍内折,叶主脉粗显,叶面微隆起,叶质较厚脆,叶缘稍平或微波,叶齿浅稍锐密,叶尖钝尖,有小浅裂。芽叶淡紫绿色。花冠直径5.5cm,多为7瓣。柱头比雄蕊稍长,三裂。
叶芽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採期5月上旬初,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5%、茶多酚29.9%、咖啡碱4.4%。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结,色泽黄绿褐润,香气浓郁芬芳似兰花香,滋味醇厚甘甜,“岩韵”显。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抗寒性抗旱性较强。适栽武夷岩茶区。

7、白瑞香(SM118)
C. sinensis cv. Bairuixiang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原产慧苑岩,已有100多年栽培历史。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武夷山有一定面积栽培。国内一些科研、科学单位有引种。
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稍上斜状着生。叶片长9.1cm,椭圆形,叶色绿,叶面较平张,主脉粗显,叶脉沉,叶质较厚脆,叶缘平,叶齿稍钝深密,叶尖钝尖。芽叶黄绿色或微紫色,茸毛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3.2cm,6-7瓣。柱头与雄蕊等长,3裂深。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採期4月下旬。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4.7%、茶多酚22.3%、咖啡碱3.4%。制乌龙茶,品质优,色泽黄绿褐润,香气高强,滋味浓厚似棕叶味,“岩韵”显。抗旱性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适栽武夷岩茶区。

8、金观音(SM121)
C. sinensis cv. Jinguanyin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又名武夷金桂,原产白岩莲花峰,相传已有近百年历史,岩山多有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植株大小适中,树姿半开张,分枝较稀,叶片水平状着生。叶片长8.4cm,卵圆形,叶色绿,富光泽,叶身平或稍背卷、叶脉沉,叶面微隆,叶缘平,叶齿密浅锐,叶尾稍下垂,叶质较厚脆,叶尖园尖或钝尖,有小裂。芽叶肥壮,黄绿色或紫绿色,有茸毛。花冠直径4.2cm,7-9瓣,花柱与雄蕊等长,3裂深。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度较稀,持嫩性较强。春茶适採期5月上旬。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4.7%、茶多酚27.4%、咖啡碱3.5%。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肥壮、紧结重实,色泽绿褐润,香气浓郁幽长似桂花香,滋味醇厚甜爽,“岩韵”显。抗旱性与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适栽武夷岩茶区。

9、金锁匙(MM001)
C. sinensis cv. Jinsuoshi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原产弥陀岩,山前等多处亦有齐名之茶树,岩山多有栽种,有近百年历史。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武夷山有一定面积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植株大小适中,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片水平状着生。叶片长7.0cm,椭圆形,叶色绿,叶面较平张,富光泽,主脉较显,叶质稍厚脆,叶齿密浅稍钝,叶尖钝尖,有小浅裂。芽叶黄绿色,有茸毛,节间较短。花冠直径3.9cm,6-7瓣。柱头比雄蕊稍长,3裂。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强,春茶适採期4月下旬,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4%、茶多酚32.4%、咖啡碱3.6%。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实,色泽绿褐润,香气高强鲜爽,滋味醇厚回甘,“岩韵”显。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抗寒性抗旱性较强。适栽武夷岩茶区。

10、北斗(MM002)
C. sinensis cv. Beidou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原产北斗峰,系姚月明于上世纪60年代所选育,曾名北斗一号,岩山多有引种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植株尚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水平状或稍下垂状着生。叶片长7.3cm,椭圆形,叶色绿,富光泽,主脉较显而沉,叶面平或微隆起,叶质较厚软,叶缘平或微波,叶齿较钝深密,叶尖骤尖或园尖。芽叶黄绿色或淡紫绿色,茸毛较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4.1cm,7-8瓣。柱头比雄蕊稍长,3裂。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强。春茶适採期4月中旬末至下旬初。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3%、茶多酚32.3%、咖啡碱3.8%。制乌龙茶,品质优,色泽绿褐润,香气浓郁鲜爽,滋味浓厚回甘,“岩韵”显。抗寒性抗旱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适栽武夷岩茶区。

二、近年扩大栽培示范的名丛

随着武夷茶产业的不断发展,茶王大红袍已由历史名牌逐步成为武夷岩茶的代表品牌。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开发。名丛建立无性系后,各自的优良特征特性更容易显现,许多名丛逐步被引种用于生产,提高岩茶的传统品质。除了上述10个珍稀名丛之外,近年又陆续扩大示范一批名丛用于生产,主要有10个:

1、金雀舌: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特晚生种。系从大红袍第一丛母株有性后代中选育而成。
2、向天梅: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原产北斗峰。
3、玉麒麟: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中生种。原产外九龙窠。
4、金罗汉: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晚生种。原产内鬼洞。
5、玉井流香: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原产内鬼洞。
6、老君眉: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原产九龙窠,系原天心永乐禅寺一寺僧早年所选育。
7、玉观音: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特晚生种。原产钟鼓岩。
8、正太阴: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晚生种。原产外鬼洞,与名丛正太阳相对应。
9、留兰香: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晚生种。原产九龙窠。
10、醉贵姬: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中生种。原产内鬼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