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古代兵器
2014-08-03 | 阅:  转:  |  分享 
  
中国古代兵器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防也。”兵器的分类热兵器热兵器即以火枪和火炮为代表的大多需借助
火药作为能源的武器冷兵器广义的冷兵器指冷兵器时代所有的作战装备中国冷兵器的发展石器时代的兵器青铜时代的兵器铁器
时代的兵器中国古代青铜兵器戈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有带柄兵器,可用于勾、啄、割等。它有横刃前锋,垂直装柄,其内刃用于勾割,外
刃可以推杵,而前锋用来啄击对方。在古代,戈和干合称“干戈”,是各种兵器的统称。镶嵌兽面纹戈(商)该件戈的头部为三角形援
,长方形的内部以绿松石镶嵌兽面纹,精丽工致,应当是礼仪中使用的兵器太保戈(西周早期)长23.7cm、援宽4cm、内宽2
.8cm,一九六四年河南洛阳北窑村西周墓出土中胡二穿,援背略微拱曲,援中有脊,刃锋利,阑上突出一齿,内端向外倾斜。援的
后部饰有浮雕状龙头纹。龙纹戈(西周)18.5×11.5cm直内,宽胡,栏下三穿。胡援交接处饰一夔龙纹,巨夔张口怒目,有弯曲
角,凶猛刚烈。夔身细长,两足,夔尾上卷。秦子戈春秋后期长23.1cm,宽11.5cm,重0.240kg,戈长刃,
直“内”,内上有一长“穿”,胡上有三“穿”,有“栏”,援上刻划铭文矛矛属于刺兵,是枪的前身。原始社会,人类就用兽角、竹片、尖
形石块刺杀动物,後来加上柄,就成了矛。矛是一种纯粹的刺杀兵器。其构造简单,只有矛头、矛柄两部分。矛头分为“身”和“骱(jiè)”
两部分。矛柄有木柄和积竹柄两种。钩矛(春秋后期)长23cm,宽9.4cm矛窄长无叶,骹呈锐管状,一侧伸出有刃
的弯勾,能刺能勾,提高了杀伤力,但使用钩时,其反向作用力易使矛头脱落,此类钩矛在后世发现极少蝉纹铜矛(战国)高28.3厘米1
991年四川省彭州市致和乡红瓦村战国窖藏出土,四川省彭州市博物馆藏。两件成对,形制纹饰均相同,矛身略呈菱形,两面分别饰变形蝉纹、手
纹。其刃口锋利,纹饰精细,为巴蜀式铜矛中的精器。青铜蟠螭纹铺首矛(齐国)长29.6cm,重389g青铜铸造,兵
器。矛身细长,刃锋利,脊部起棱线,呈亚腰形,供插吸用。靔部铸有蟠螭纹,一侧浮雕铺首衔拱形环,可系长缨。整体表面光洁完整,做工精细,
品级较高,不是一般士兵所用之物。吴王夫差矛这件兵器为青铜铸造,其状如矛,长二十九点五厘米,两面脊部均有凹槽,凹槽基部有铺首装
饰,铺首有孔可系绦,銎部中空,器身遍饰精美的几何形花纹,上篆错金铭文八字:“吴王夫差自乍(作)甬(用)”。戟是将戈和矛
结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戟在商代即已出现,西周时也有用于作战的,但似不普遍。到了春秋时
期,戟已成为常用兵器之一戟的类别有长戟、手戟、双戟等。手戟柄短体轻,可刺可掷,是性能优良的防身自卫兵器。长戟、双戟则柄长体
重,杀伤威力大,其中带单月牙刃的称为青龙戟,带双月牙刃的称为方天画戟。清代杂兵中有一种,月牙短戟,或名手戟,除月牙刃外,上有尖锋、
曲钩,亦具有勾兵、刺兵、割兵、兵等作用。商鞅戟(商)钩刺兵器,形似戈,长援向上微弯,上下有刃,中部有脊。此戟上有铭文“
十三年大良造鞅之造戟”战国青铜戟此件戟,矛与戈合铸在一起。矛的叶面较窄,两侧开刃。矛的基部为一扁圆形銎,上有小圆穿,用以
固吸。銎一侧为戈。戈援向上弯曲,援部上下皆开刃。胡上有三刺,胡部也开刃。戈的内部被矛的銎替代。戟是一种合戈与矛两种兵器为一体的武器
,可以前刺,亦可以横击与勾杀,功能强大,使用灵活。钺钺作为一种兵器,由青铜铍头、长柄构成,铍头尖锋直刃、扁茎,穿透力很强
,很可能是由扁茎短剑发展而来。它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至于斧钺,由于其杀伤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时期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
低,已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以作为军权的象征。镶嵌十字纹方钺(夏)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藏志:??上海博
物馆馆藏。长35.6cm,宽33.2cm。重5kg。刃部平口无锋。阑旁有两方孔,似用于皮条捆扎。器中心一大圆孔,正反两面用形状规
整的小绿松石片镶嵌成两周十字图案,并在其内外用绿松石片组成两个圆周将其围住。图案排列整齐,又富于变化。目雷纹青铜钺(商)藏志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通高35.2cm,刃宽34.8cm,肩厚1cm,重6kg体扁近长方,长略大于宽
,上厚下渐薄。上方正中伸出厚内,其中有一穿,两旁肩上亦各有一穿。两侧渐张,至弧刃最宽。上边和两侧饰目雷纹,侧脊浮凸鱼形几何纹。钺中
央镂出大口,上角翘,下角圆,上下各布一排利齿,口围一周鱼形几何纹。镂空大口为兽面简省,仅取呲嘴咧牙形状。嵌红铜云纹青铜钺(商)
藏志: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通高36.5cm,刃宽36.3cm,肩厚1cm,重11.4kg。这
是目前所见最重的青铜钺。形体与目雷纹青铜钺基本相同,但身厚体重。上边和两侧饰云纹,纹饰宽凹线中嵌满红铜(现大部腐蚀丧失)。,它是我
国现存最早采用错金属工艺的商代器物之一。双系带銎青铜钺(商)藏志:1989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通长1
4.2cm,刃宽8.7cm,肩厚0.5cm,重205g。其上为扁圆管状銎,延至体上部,口周沿加厚。体扁近长方,两侧渐外张,下弧刃
最宽,若折肩小铲。侧上左右各突出一耳,耳中镂空作系。体大部装饰云纹图案,下方省体兽面,有目、鼻和角,上方兽面简略,目可辨,以銎代鼻
。銎管两面饰蕉叶形纹,内有卷云纹,中轴为鱼形几何纹。器表乌黑光亮,刃锐如故。这种直銎钺极为少见,形体很小,纹饰精美,用作礼器。
饕餮纹钺(商)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藏????志:通长17cm,宽15cm.1954年河南省郑州人民公园出
土。钺前有弧形刃,两角稍外侈,身内缩,平肩,内扁宽,肩下两侧各有一长条形穿。钺中部铸一饕餮,双耳外耸,圆目突起,镂空的大嘴中兽牙
交错,甚为狞厉。羊首钺(商)藏志:通长22cm,刃宽13cm,内长7.7cm,宽4.9cm,2005年9月陕西甘泉县下寺湾镇阎
家沟村出土,甘泉县博物馆收藏。内略呈长方形,上部饰兽面纹,中部有一方形穿孔。肩部两端外凸,肩中部两面各铸一长角羊首,钺中部饰饕餮
纹,云雷纹填地,刃延展为弧形。此器物造型别致,较为少见。剑剑,流行于西周至汉代。是随身携带的短兵器,可斩可刺,由剑身、剑把两
部分组成。青铜剑始于商代,剑身一般较短,形状就像柳树的叶子,制作也比较粗糙。越王勾践剑属青铜剑,制作极其精美。剑长55
.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
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靠近剑格的地方有两行鸟篆铭文,共8个字———“越王鸠潜(勾践),自乍(作)用剑”。
少虡剑春秋后期长54cm,宽5cm,重0.88kg此少虡剑为晋国兵器,山西李峪村出土,此剑前锋断,脊在两从间凹陷,从宽斜
,前锷狭,厚格呈倒凹字形,圆茎无箍,圆形首格饰错金嵌绿松石兽面纹,剑首饰错金云纹青铜剑时代的最后巅峰—秦剑秦始皇兵马俑一、二
号坑所出土的青铜兵器,最让人着迷的——首先要数锋利坚韧的秦青铜长剑。柳叶状剑身的秦剑,又细又长又尖,长度均在81~94.8厘米,远
远超出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的宝剑(长度一般在50~65厘米)。商代青铜刀这把青铜刀于1954年在游佐镇三崎山发现,长约26厘
米,内翻,刀刃长约17厘米。是中国商代后期(公元前13-12世纪)到西周期间的文物。环首青铜刀(商)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
纪—前15世纪)。通长34.1cm,柄长10.5cm环首状,扁柄向一侧稍弯曲,中间凹,两侧起棱。柄、刀间有突出的齿状阑,刀背微凹
,刀尖上翘。刀身细长轻薄。是目前发现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刀年代较早的一件。镞指用弓弩射发的箭头。流行于商至汉代。前端有尖
头,两侧有张开的两翼,中有凸起的棱,后有安装木制箭杆部分的铤。镞各部分也有特定的名称,尖头称“前锋”,中部凸起的棱称“脊”,两侧的
三角形叶片称“翼”,翼的两个锐利的边称“刃”,两翼尾部的尖头称“后锋”,后锋与脊的连接部称“本”,脊与后部铤的相连处称“关”,关后
端的圆棍称“铤”。春秋矢镞长7.5cm,宽2.2cm,重0.0185kg。此矢镞锐锋,两翼张开,翼端呈收削之势。青
铜镞始见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是我国最早的青铜兵器之一,商代早期已大量使用。西周时期可见带铤双翼镞,有的双翼还呈镂空状。春秋时期常见的形制有翼型和无翼型,其中翼型镞之双翼出现了收削的趋势。镞战国后期,长5.3cm横截面为三角形,狭刃,十分锋利。这种镞无双翼,脊上等距离分布着3条窄而锋利的刃从出土的古代青铜兵器看,它包括戈、矛、戟、钺、刀、剑、匕首等。。”。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