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入祁连,探秘张掖(下b)

 老沈阅览 2014-08-03

深入祁连,探秘张掖(下b)

8、甘凉道上石硖口驿与千古焉支山( 66日)

甘州休息一夜,次日晨踏上甘凉古道。

甘凉古道的“甘”是甘州,“凉”是武威,甘凉道其实就是河西丝路上武威至张掖的一段。西汉张掖郡辖下删丹、日勒两县就在这条道上,如今删丹还在(只是改写作“山丹”),日勒不存,日勒遗址在定羌庙(今名绣花庙),汉灰陶残片、古井、房址和残障在其遗址上随处可见。

甘凉两地以焉支山为界,焉支山南北20公里,夹在祁连山与龙首山之间,既像走廊上的一道隔断墙,又像咽喉上的喉结,其北端有天然缺口,让汉塞垣与明边墙以及今日的312国道和连霍高速从中经过。

山丹是著名的古城,古迹甚多,胜景有三:长城、焉支山和军马场。

山丹的长城有汉、明两道,自绣花庙入境,经由石硖口、新河驿,西至东乐出境,保存完好且并驾齐驱近百公里,故“露天博物馆”之誉。

焉支山东西34公里,南北20公里,顶峰百花池3976.8米,山顶终年积雪,山腰草木葱茏、松柏长青,夏季野花竞开、香气袭人。霍去病指挥的两次河西战役之第一次就是过此山而大功告成。

焉支山两侧皆是牧场,山之西侧的大马营草滩最为著名,这里古称“汉阳滩”,地势开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牧草丰茂,春秋战国时期曾先后为月氏、匈奴所据,被汉朝夺占后成为武帝在西域各郡所设66个牧苑中最大的一个;时至今日,仍是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军马场。

计划两天走完山丹,今日上午游览大佛寺、参观县博物馆和新河驿长城博物馆、经硖口古城走甘凉古道;下午登焉支山,游钟山寺,上雪线,宿大黄山林场;明日去大马营草滩和西大河上的窟窿峡,横穿军马场,考察月氏和匈奴的王城——永固城以及霍去病在河西筑的第一座堡垒——八卦营古城。

去大佛寺途经新河驿,这里有一座长城博物馆。新河驿位于连霍高速与312国道相交处的长城缺口上,是观察长城的最佳地点,其座标是312国道2646公里处。甘肃境内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经酒泉、高台、临泽、张掖、山丹、民勤、武威、古浪、景泰,南过黄河,沿河南岸延伸直到黑石峡,出峡口后进入宁夏,全长1000公里,保存最为完整且汉、明两代长城并行的只有这里。

站在长城博物馆内的烽燧顶端向两侧眺望,外侧的汉代城障、烽燧、壕沟与内侧的明代墙、墩、列障尽收眼底,两者相距40——80米,平行延伸于河西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头。这里的边墙墙体大都10米,底厚5-6,顶宽2,每隔5公里的长城内侧都建有烽火台,台高10米以上,正方形的底面每边长36米。顶上有小屋为瞭望哨。远远望去,绵延不断,蔚为壮观。

新河驿曾是明嘉靖以来的一处驿站,就座落在明边墙脚下,距离长城、公路交叉口2.5公里,围墙保存完好,墙体上宽3米,下宽5米,大门铁筑,推门入内,有一口古井,早已干涸。

从新河驿继续沿连霍高速东行去山丹大佛寺。18公里至红寺湖下道,转312国道西行约5公里,远远看到一座坐西面东、比其背靠的嘹高山还要高出一头的七层楼阁,那就是名震河西的三大佛寺之一——山丹大佛寺。河西三大佛是指张掖的卧佛、武威的站佛和山丹的坐佛。供奉三佛的寺院数山丹大佛寺最古老,它始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年。若说张掖卧佛是亚洲第一室内卧佛的话,山丹坐佛则是世界室内坐佛之最。

18级步道拾级而上已产生大佛威严之感,进入七层贯通的阁内,仰望金碧辉煌的大佛,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且不说佛像身上的金箔就用了60万张,仅其身下莲花宝座就高达3米!

参观山丹县博物馆和艾黎博物馆后重回连霍高速,东行30余公里在丰城堡下道,再沿312国道南行不远,左转下道穿过连霍高速下涵洞直行即达明代河西边墙重要据点——石硖口堡。

石硖口堡修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和万历三年(1574),《重刊甘镇志·兵防志·军制》载:明代 “山丹卫原额兵六千七百七十名,实在兵一千五百五十一名”, 《重刊甘镇志·兵防志·堡寨》又载“山丹卫领堡一十有六”,而“石硖口堡”一堡就有“轮戍兵常额二千二百二十八名,实在兵七百二名。其中骑兵六百三十七名”(实际兵员是山丹卫的一半左右,且多为骑兵),可见此堡的重要。

硖口堡的作用除了军事,还有邮传。硖口堡中曾设硖口驿,专司递运,为此置甲军40名,骡马21匹,车牛23辆;同时在硖口堡东石硖谷中和硖口堡西10里分别设停云铺和丰城铺(高速出口处),专司急递,每铺置甲军5名。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石硖口堡东西二门,甘凉古道即从二门经过。

如今的古堡破败不堪,包砖已被城中百姓拆剥净尽,除西门较为完整,东门已成豁口。残破的墙垣东西约400多米,南北300多米,城上原有的雉堞、楼橹、裙墙早已不存,只有一座过街楼架于堡中唯一的东西干道上,展示着古堡年代的久远。楼上悬一大匾,上书“威震乾坤”四个楷书。

我们的到来引来不少围观,这里的百姓多是古代守边军人的后代。当年的军户不事农耕,粮饷全由官府供给,其家属多在城内开商铺饭馆,供应往来客商行人,据说有名的商铺就有十大字号,可见这条古道的繁荣。

直到公路修通前,这条古道都在沿用,如今来往行人车辆都走312国道,古道上的硖口堡自然衰落了。

出硖口堡东门行约1华里是石硖山口,一条峡谷贯通南北,通往20里外的古城洼定羌庙,“古城洼”之“古城”,说的是汉日勒县。明人陈棐有诗曰:“旗翻日勒影”,说的也是那个日勒县。这个陈棐是鄢陵进士,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以“恤全陕前左给事中”的身份来到河西观察兵防,途径石硖,见两山对峙,地势险要,遂书“锁控金川”四个大字,刻于崖壁之上。

石硖谷中荒凉幽静,早已没了往日的人来人往,如今所存唯有汉代烽燧列障(硖口最高峰帽葫芦山上有汉烽燧,下有列障,障内散布灰陶片和牛骨,障外有壕沟及上峰顶的便道遗迹,山下有古井)。从“锁控金川”崖刻西行,还有古代游牧民族镌刻的岩画和“天现鹿羊”岩刻,这里叫做“羊鹿门”。

重回硖口堡,出西门,循来路回到312国道西北行,到老军乡左转,就是前往焉支山的路。行至王家墩附近,南望焉支山郁郁葱葱,山之北麓的高营坡平坦辽阔,据说那里就是隋炀帝西征吐谷浑后来到河西与西域27国国君、使臣相会之处。

焉支山本名“删丹”, 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删丹县,今日“山丹县”即由“删丹县”而来。关于“删丹”的来历,《县志》解释:“每朝日初上,其阳凝烟为深碧,丹碧相间如‘删’字”。此说法颇似“贺兰山”被解释为“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唐代《元和郡县图志》),非常牵强。在我看来,“删丹”即“山丹”,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唱的就是这种花,陕北与河西都曾是匈奴游牧地,“山丹”或“删丹”可能是匈奴语的花名。至于删丹如何演化成了“焉支”,有说山丹即红兰花,采其汁加入油脂可做胭脂,删丹山就变成了焉支山(“胭脂山”的谐音);在我看来应有他解:“焉支”二字本应是“阏氏(与“焉支”同音,读作‘yan zhi’)”,“阏氏”是匈奴对单于夫人的称谓。在匈奴人心目中,单于伟大如祁连山(古音“撑犁”,‘天’的意思),而阏氏则柔美如焉支山。祁连山主峰素珠琏高5546米,祁连山支脉焉支山高3976米,恰如并肩而立的一对情侣。

行到花寨子开始左转上山。路在林中越行越高,空气变得凉爽;回望四野,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林海松涛、清泉淙淙,钟山寺、玉虚宫、三佛殿点缀其间。唐天宝年间,玄宗李隆基曾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据此在焉支山上建起宁济公祠;明代加以修缮后称其为“后寺”;万历二十一年(1592),山丹卫指挥使朱冠另修一寺,称“钟山寺”,又称“前寺”;因两山相距不远,焉支山又距龙首、祁连两山之中,故统称为“中山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里都要举行盛大庙会,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未能赶上。

当晚住在焉支山林场,工作人员早已将食宿安排好,晚饭有烤全羊,还有在铁板上烧烤的羊杂,甚是美味,只是睡意袭来,未及品尝就去睡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