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家下酒菜

 xc活人的娄子 2014-08-03

    印象里,庄稼人喝酒,是最不讲究下酒菜的。一捧花生、一棵大葱、一块老咸菜都能下酒。甚至一点“就头”没有,端起小酒壶,滋溜一口,咕咚下肚,然后吸一口凉气“咝”,把嘴抿紧;随即嘴又张大到极至“哈”,仰天喷出一口酒气,也是难得的畅快。

     这种喝法,多是农忙时的解乏酒。春耕,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夏收,龙口夺粮,一麦顶三秋;秋种,先收割腾茬,再抢时下种,更是手脚不失闲。忙得胳肢窝里都恨不能再长出一只手来的时候喝酒,也就只能是这个样子了。

     倘若是农忙时节,遇上个阴雨天气,老天爷爷强令放下手中的活儿,或是忙过一段的“气口”,庄稼人喝酒也要精心准备几味下酒菜的。至于“立了秋,挂锄钩”,棉花桃硬而未开,玉米皮黄而不熟,秋收前那段相对的空闲;过了古历十月一,地净场光,特别是“小雪拔园”过后直至“耕牛遍地走”之前的冬春两闲,农家兄弟爷们围坐在一起喝“恣嫣”(当地方言:舒心愉快而悠闲)酒的时候,那下酒菜还是相当讲究、满有特色的。

    干炒出来的五香蚕豆,俗称“磨牙豆”,硬得小锤子儿都难砸开;咬不断嚼不折(读shè)的牛蹄筋,吃起来满嘴咯吱咯吱只响。还有象皮条捎子一样的牛肉干,韧而不软,嚼而不烂的鸡胗……这些被不少人视为“没吃头”的东西,在农家酒桌上却因“有嚼头”而颇受欢迎。

    兄弟爷们凑在一起,意在扯东道西,谈天说地。年月收成、时令节气、家长里短、婚丧嫁娶……都是话题。这些“有嚼头”的东西只有配着“有嚼头”的话题,和着酒与酒桌上的气氛,才能嚼出耐人寻味的味道。

     鸭头、鹅脖、鸡翅、兔脸、羊蹄、猪耳朵、牛尾巴……用这些皮包着骨头、骨头连着筋的东西当下酒菜,令很多不喝酒的人不解。

    其实,喝酒的人正是冲着这瘦而无肉去的。撕着、剔着、啃着、嚼着,满嘴里肉味,半天却没有多少肉下肚,才是这类下酒菜的奥妙所在。吃着、喝着、啦着,时间长了,才能喝得尽兴,拉得透彻。大块朵颐,肉吃满口固然痛快,但三八九点就吃饱了肚子,这酒还喝个什么劲?

    用这样的下酒菜伴酒,咽喉处总有一只小手不停地往里拽菜拽酒,心眼里还想着吃饭时的大件、蒸碗,喝酒的人就始终有念想、有盼头。

    鸡吃骨头鱼吃刺,也是一说。鸡骨头多自不必说,那鱼刺更多也是人所共知,不仅有主刺,还有横刺、细刺,而且鱼刺与鱼肉都是一个颜色,让人不好分辨。但品酒吃鱼,有的是剔刺的工夫。油炸花生米、水煮大青豆,一次只能夹一粒,夹多了就容易滑落,都吃得花工夫、费时间,这正好放慢了喝酒的进度,给酒的分解、挥发、排泄留足了时间。况且,这类费时的下酒菜不可能一下子吃光,主人可根据桌上盘碟中菜的多少决定是否续菜,有充分的回旋余地,不致失了面子。

    农家下酒菜与时令节气有着密切的联系,顺应着四季的变化。春天里的鸡蛋抱香椿、炸香椿鱼,夏天里的麻汁豆角、酱包茄子,秋季的素炒金针(黄花菜)、油煎扁豆,冬季的白菜豆腐土豆猪肉粉条满锅乱炖,都可随时上桌。香椿要吃谷雨前的,豆角要吃迎着小满的,扁豆角要吃经霜的,大白菜要吃封冻的,味道才更鲜美。这些,大家都心中有数。庄稼人都有自己的小菜园,所有菜蔬绿色环保且都出自个人之手,吃起来自然惬意顺心。

    凉菜也是农家酒桌上一景。蒜泥菠菜、麻汁黄瓜、小葱拌豆腐、橘瓣西红柿,凉拌三丝、酸辣粉皮、糖醋白菜心……赤橙黄绿青白紫,真是异彩纷呈。假若是冬天,外面飘着小雪,屋里围着炉火,烫一壶热酒、品一口凉菜,外冷内热,口凉心暖,就更别有一番风味。再说,凉菜既下酒,又解酒,酒多人不醉,兴致自然高,何乐而不为。

    这就是农家下酒菜。便宜、便当,绿色、天然,有滋、有味,下酒、解酒,随心、助兴,实惠而科学。兄弟爷们在酒桌上也时常说起农家下酒菜世间称绝,流行的几句顺口溜专道农家下酒菜的特点:“耐嚼有劲儿,少肉多味儿,耗时费事儿,应景四季儿,常冒凉气儿……”

    喝酒要有由头,要有闲暇,还要兄弟爷们对心思。五谷丰登、平安和谐,几味农家菜上桌,几杯老白干下肚,两腋清风,欲神欲仙,比贪官、大款们“一顿饭一头牛”(甚或几头牛),自在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