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名联鉴赏》(二)

 陋室书屋2 2014-08-04

《古今名联鉴赏》(二)

卷二  明代

 

张羽对联一副

 

【作者简介】

张羽(一三二三~一三八五),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明初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称为“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张羽好著述,文辞典雅,诗深思冶炼,朴实含华,隶书取法唐人韩择木。著有《静居集》。

 

自题吴兴别业

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

大开户牑,放江山入我襟怀。

 

【鉴赏】

吴兴为浙江省湖州市的古称,别业,是原有一处住宅,而后另营别墅;称别墅时,则是突出其园林气氛,以区别于一般住宅。

上联第一句写别业有宅没有篱笆之属。樊篱,即篱笆,比喻对事物的限制。第二句写不设“樊篱”的原由。风月,本指清风明月,泛指美好的景色,此处指闲适之事。下联第一句承接上联第一句意思,第二句写敞开自由的襟怀。

上联的“恐“、下联的”放“,皆为领字。此处领字的作用,一是领以下六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二是使以下六字变为”二字而节“,即使其节点皆在偶字(即二、四、六字)上;也就是说,上下联的第二局虽然是七字,但在使用领字后,也就打破了七言律句的平仄格式。

全联以“樊篱”暗指各种各样的约束,尤其是官场上的约束,以“大开户牖”表明作者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朱元璋对联二副

 

【作者简介】

朱元璋(一三二八~一三九八):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明王朝的开国皇帝。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葬于南京明孝陵。

 

赠徐达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鉴赏】

公元1368年,布衣皇帝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登上了皇帝宝座,拉开了明朝政权的序幕。朱元璋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十分好学,除了自己向老师学习,还给诸王挑选老师。朱元璋对中国楹联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据清代学者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某年除夕前,朱元璋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后来,朱元璋为了取吉利,命令春联要以朱砂纸作底,以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表明朱明江山万代相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及其样式,对联在朱元璋的大力倡导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堪与唐诗、宋词、元曲媲美的文学,这是令人欣慰的。在朱元璋的引领下,海瑞、解缙、徐文长、袁宏道等一批楹联大家生逢其时,使得楹联从立意、结构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朱元璋本人也是一位楹联高手。

徐达(一三三二~一三八五),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农家出身。元至正十三年,参加朱元璋起义军,与常遇春同称才勇。十五年,随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下集庆(今南京)。十七年,率兵东进,屡败吴王张士诚军。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二十七年九月,攻陷平江(今苏州)灭吴,俘张士诚及其将士二十五万,还师后封信国公。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军北伐元军,先取山东,旋挥师河南,乘胜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改名北平。迫元顺帝北走大漠,元亡。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朱元璋还亲自为他写了碑文。

此联是朱元璋赐给徐达的,联中以“第一”、“无双”盛赞徐达的功业,高高在上的皇帝能给臣子这样搞的评价,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不过,纵观徐达一生的战绩,受到朱元璋这样的高度赞扬也是当之无愧的。

 

南京秦淮河风月亭

此地有佳山佳水,佳风佳月,更兼有佳人佳事,添千秋佳话;

世间多痴男痴女,痴心痴梦,况复多痴情痴意,是几辈痴人。

 

【鉴赏】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分内河和外河,内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华之地。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咏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渐复苏为江南文化中心。

明朝定都南京,内秦淮河侧有贡院、夫子庙,是全国才子、佳人的聚集之地。这一时期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

朱元璋撰写此联的背景相当发杂,相传洪武初年,朱远璋建都金陵,在秦淮河畔设置妓院,称大院,以歌舞升平展示盛世。然而,烟花柳巷是藏污纳垢之所,一些官员由是沉湎于金迷纸醉之中,甚至懈怠政事,为大明王朝埋下了隐患,于是朱元璋下令禁止,其令曰:“凡官吏宿娼者,杖六十,媒合之人减一等,若官员子孙宿娼者罪亦如之。”然而可百官还是抵不住青楼的香艳诱惑,无奈之下,朱元璋下令撤掉国营妓院,以为万事大吉了,不想国营妓院是停办了,私营妓院却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秦淮风月从此繁荣昌盛,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朱元璋撰写此联,上联是对十里秦淮的赞美,下联是对痴男痴女的嘲讽。上联连用七个“佳”字,以“千秋佳话”作结,表明人间儿女之情普遍存在;下联连用七个“痴”,以“几辈痴人”作结,劝勉人们切勿深陷“儿女情长”的泥淖。

上联两个“有”字,下联两个“多”字,皆为领字,使得全联文意连贯而紧凑。“此地”对“世间”、“更兼”对“况复”,虽然此处可以不计平仄,但作者匠心独运,在平仄上刻意相对,益使全联平仄协调,读来朗朗上口。

 

解缙对联一副

 

【作者简介】

解缙(一三六九~一四一五):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江西吉水人。曾任翰林学士、广西参议,为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后入狱,死于狱中。谥文毅。善诗文,工书法。曾任《永乐大典》总编纂。著有《春雨杂述》、《文毅集》。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鉴赏】

    解缙此联以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以“芦苇”、“竹笋”作比,讽刺了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耍嘴皮子的人。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所写《改造我们的学习》,曾经引用此联,使得此联广为人知。

此联所说的“芦苇”、“竹笋”,皆为常见事物;所说的“头重脚轻”、“嘴尖皮厚”,皆为百姓常语。此联继承了宋代“说理诗”的文风,可以说它是一副“说理联”。对于诗词来说,要讲究“持人情性”,以“言志”为上,以“说理”为下,然而,对于对联这种文学体裁来说,“言志”与“说理”皆可,这两种风格的对联,皆有佳作,亦为人们乐于接受。

从修辞方面说,此联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山间”是名词带方位词相对;“根底”、“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相对;“头”对“嘴”,“脚”对“皮”,皆为名词相对;“重”对“尖”,“轻”对“厚”,皆为形容词相对。“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皆为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上下相对,显得尤其工整。

上联第二句第六字“底”本作“柢”,现在所见的对联多作“底”。将“柢”改为“底”,一是与下联的“中”对得更工,二是较“柢”更为通俗,也与全联风格相谐。古人说“诗不厌改”,从此处也可以看出“联不厌改”,这表明一副优秀的对联,不但要作者满意,拿得出手,而且还要能为大家所接受,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胡居仁对联一副

 

【作者简介】

胡居仁(一四三四~一四八四):字叔心,号敬斋。余干县梅港(今属江西)人。明朝理学家。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左传公羊、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辞等,无不涉猎。及壮,师事崇仁硕儒吴与弼,而醇正笃实,饱读儒家经典,尤致力于程朱理学,过于其师。晚年绝意仕进,筑室山中,学者日众。寻主白鹿书院,以布衣终身。万历中,追谥文敬。

 

自题书壁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鉴赏】

读书贵在日积月累,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求知贵在坚持,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胡居仁此联立意即在于此,上联以“贵有恒”立论,以“何必”反问,对那些貌似“三更眠、五更起”的读书人加以嘲讽;下联以“最无益”结论,说明这些读书人“一日曝,十日寒”,只是应付读书而已。

读书是求知的途径,而有人却将它看成是求取功名的捷径,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真正的读书人,应该以读书为乐,以求知为务,一句话就是在于充实自己。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与这个道理相同,此联的用意也是在于批评那些“为人不为己”的读书人。正因为此联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因而毛泽东在年轻时曾经书写此联,用以激励自己。

此联以“三更”、“五更”对“一日”、“十日”可谓工整切实;而“三更眠”与“五更起”、“一日曝”与“十日寒”属于句中自对,显得典雅不俗。另外,此联“眠”与“起”、“曝”与“寒”属于反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于此可见一斑。

祝允明对联一副

 

【作者简介】

祝允明(一四六〇~一五二七):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称为“吴中四才子”之一。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鉴赏】

善事不易为,奇书不易见。君子以务善为本,“每闻”他人善事,自有“见贤思齐”之心,故而心中喜悦,甚于生火做饭。君子以读书为业,见到“奇书”,必欲先睹为快,甚于饮水解渴。

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作者以“手自抄”为乐,这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此联以自己的感受而成,若非经过,信难为联。

 

王守仁对联一副

 

【作者简介】

王守仁(一四七二~一五二九):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浙江余姚人。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五十八位。

 

题于谦庙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鉴赏】

于谦(一三九八~一四五七),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夕。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

上联“赤手挽银河”,是指于谦以一介赤手空拳的书生,而能“挽狂澜于既倒。他在瓦剌大军压境的形势下,临危受命,出任兵部尚书,组织抗击,取得包围京师的胜利。“公自大名垂宇宙”,此句脱胎于杜甫《咏怀古迹》中的诗句“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联中将于谦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盛赞于谦的胆略和所取得的功业。

下联“青山埋忠骨”,虽然短短五字,却包含了深刻的含义。景泰八年,将军石亨、宦官曹吉祥等,趁景帝病重,发兵拥立英宗复辟。英宗复位后,石亨和曹吉祥等诬陷于谦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理案件,判定于谦犯谋逆罪,判处死刑。英宗以于谦对国家有功,不忍心杀他,徐有贞奏道:“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遂以“意欲”谋逆罪处死,其子于冕充军,发戍山西龙门,其妻张氏发戍山海关。《明史》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籍没时家无余资。锦衣卫发现于谦的正屋大锁牢牢锁着,里面放着皇帝御赐的蟒衣、剑器,看了也忍不住落泪。成化年间,其子于冕获赦,上疏为父平反,明宪宗亲自审理。弘治二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葬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作者以“青山埋忠骨”,认为忠臣终于得到平反昭雪,令人欣慰。“我来何处吊英魂”,是抒发自己“功名未立”感慨,犹如宋代词人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慨叹的那样:“叹年光过尽,功名为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联中“赤手”、“银河”, “青山”、“白骨”,既是句中自对,又是上下相对,使得文理紧密,结构严谨。统观全联,上联大气磅礴,下联委婉细腻,确实是一首“无韵的诗”,也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独白。

 

杨慎对联一副

 

【作者简介】

杨慎(一四八八~一五五九):字用修,号升庵。明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进士第一(即状元),授翰林修撰,嘉靖时担任经筵讲官。父亲杨廷和为首辅,以议礼冒犯明世宗,乞求归去。杨慎执前议力谏,两次受到廷杖,谪戍云南。在云南期间,时间宽裕,书无不览,好学穷理,老而弥笃。记诵广博,著作丰富,为明代第一。论理学极端诋毁陆九渊、王守仁,论经学极力诋毁郑玄,然因好胜,甚至依托杜撰。著有《升庵集》八十一卷,《外集》一百卷,《遗集》二十六卷,以及杂著多种,其《丹铅杂录》、《续录》、《余录》等尤其著称,后来其弟子梁佐又删同校怪,分类合辑,统称为《丹铅总录》。

 

题昆明华亭寺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里;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鉴赏】

华亭寺(一本作“华庭寺”),在云南昆明湖畔的华亭山。原为宋代大理国时期鄯阐(今昆明)侯高智开别墅,元延祐七年,被尊为“云南禅宗第一祖”的雄辨法师高足玄峰法师在此处建寺,初名“大圆觉寺”,玄峰为本寺开山祖师。天顺六年明英宗钦赐寺名为“华亭山大圆觉寺”。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仍恢复“华亭寺”寺名。

上联“一水抱城西”,其“一水”是指“滇池”,“抱城西”是指滇池在昆明西南。滇池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华亭寺因在滇池(别称“昆明湖”)畔,自然能眺望周围景色,作者看到的是“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里”,以虚无缥缈的云天河独立孤行的僧人组成一幅有没的画卷,令人感到大千世界之虚幻。

下联“群峰朝阁下”,登上华亭山上的寺庙,看见群峰逶迤,宛如对此朝拜。其中“朝”字用的非常精彩,它衬托出了寺庙的高度,亦有“山登绝顶我为峰”(明代林则徐对句)的气概。接下来,作者抒发了对此美景的热爱,其中“雨晴浓淡”,化用了苏轼描写西湖的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以看出,作者将滇池比作西湖,手法非常巧妙。

上联“烟霭”是名词,下联“雨晴”是指“雨天和晴天”。从字面上来看,“雨晴”是形容词,但从直观上来说,它和“烟霭”相对,仍是“活名”对“死名”的关系。上联第三句第六字应用仄声字,而作者所用为“茫”为平声字,或许就是“苍莽”之误,而作者未能察觉而已,因为将它改成“苍莽”、“青翠”等,对于作者来说,并非难事。

 

郑烨对联一副

 

【作者简介】

郑烨:生平不详。明嘉靖年间文人。

 

题杭州西湖湖心亭

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

烟霞笼别墅,莺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

 

【鉴赏】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 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西湖四周,绿荫环抱,山色葱茏,画桥烟柳,云树笼纱。逶迤群山之间,林泉秀美,溪涧幽深。

上联写湖面景色,下联写湖周景色。全联旖旎如画,将佳丽西湖描写的玲珑剔透。但是,从此类也容易看出,上下联如果没有第三句,则前二句容易形成“合掌”,这是一般写景观联较常犯得通病,而此联末句以“入画”对“宜人”,则避开了此类问题。

杨继盛对联一副

 

【作者简介】

杨继盛(一五一六~一五五五):字仲芳,号椒山,追谥忠愍。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明代著名谏臣。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因弹劾严嵩而死,被奉为北京城的城隍。著有《杨忠愍文集》。

 

题山东济南演武厅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鉴赏】

杨继盛此联短短十字,志向之高,气魄之大,性情之烈,在五言对联中,堪称首屈一指。诗歌讲究“温柔敦化”,而此联中“铁肩”、“辣手”等语,则极具文人的阳刚之气,是以千古流传,震撼天地。

一九一六年九月某日,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于是他写了这幅对联,将“辣”改成了“妙”,但气势已弱,不如原玉。一九一八年,邵飘萍在北京创办了自己的报纸《京报》。邵飘萍特地在编辑室大书“铁肩棘手”四字,勉励报馆同人“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将“辣”改为“棘”,其文意相通,气度未减。辣手的意思有毒辣的手段(例如“下辣手”)、事情难办(例如这件事很辣手)、手段厉害或毒辣;棘手指扎手、刺手,凡草木刺人,,江湘之间谓之棘,比喻事情难办或对付棘手问题的办法。与“铁”相对,则“棘”更佳,文意与“辣”相当,而在形象和文意两方面皆优于“妙”。

 

徐渭对联三副

 

【作者简介】

徐渭(一五二一~一五九三):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

 

题杭州吴山城隍庙

八百里源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鉴赏】

春秋时期称吴山,在浙江杭州市西湖东南。山势绵亘起伏,伸入市区,左带钱塘江,右瞰西湖,由延绵的宝月、娥眉、浅山、紫阳、七宝、云居等小山而成,山高均不超过百米。当年渔民下海捕鱼后在此晾晒网,称晾网山;春秋时为吴西边界,故名吴山。五代吴越中时山上有城隍庙,亦称城隍山。吴山上有“江湖汇观亭”,登亭眺望,可揽江挽湖,尽观杭城风貌。

上联“八百里源山”,指吴山周围的山水;“知是何年图画”,为疑问句,意指此处“江山如画”,是大自然的造化,上天的赐予。

下联“十万家烟火”,写杭州市井繁华,此则源自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尽归此处楼台”,意为登上吴山城隍庙能够饱览“三吴都会”的旖旎风光。

上联“八百里源山”、下联“十万家烟火”是前三后二句式,与五言律句一般的“前二后三”句式不同。此处用这种句式,在声律上显得活泼,有如江水流动;而后面的六言句显得沉稳,有如砥柱。

 

题浙江富阳二圣祠

孔夫子,关夫子,两位夫子,圣德威灵同传万世;

著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庙堂香火永续千年。

 

【鉴赏】

富阳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古为富春县,因东晋太元十九年,为避简文帝生母宣太后郑阿春讳,更名富阳,原为富阳县,1994年撤县建市,属杭州市辖县级市。二圣祠为祭祀孔子、关公之祠。

上联“孔夫子,关夫子,两位夫子”,是指孔丘和关羽,孔子为文圣人,关羽是武圣人,两位夫子皆以“圣德威灵同传万世”。

下联“著春秋”,是指《春秋》为孔子所著。《春秋》是儒家五经之一,为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记载了各诸侯国重大历史事件,宣扬王道思想。孟子曾经说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看春秋”,是指关公常读《春秋》,其意当在学习如何惩治“乱臣贼子”。

全联以“两位夫子”和“一部春秋”而为“二圣祠”释义,可谓巧妙之至。两位夫子一文一武,其相同之处就是“圣德威灵”,为人们所崇拜,因而能够“庙堂香火永续千年”。

 

题绍兴开元寺大殿

坛为祝厘之重,暂集衣冠剑佩,尽宜斋沐焚修,况前临芹沼,后倚花封,并称高山仰止。念锡檀家搬柴运米,触目皆证果圆机,切莫向糟丘畔时酣花鸟醍醐,看天堂立登,哭地狱枉设;

寺当辐辏之廛,则凡湿化胎卵,未免屠沽驵会,若故杀养生,因贪恣狡,便坠涅海无边。今禅林辈暮鼓晨钟,何下非醒人木铎,但能于枕头上常见衅牛觳觫,许今朝入市,与昨日不同。

 

【鉴赏】

    徐渭擅长对联创作,尤其擅长长联创作,在《徐渭集》中就载有对联一百一十八副,而所写的四十字以上的长联就有十二副,这在明代是很少见的。徐渭最先突破百字长联.为绍兴开元寺大殿题此联长达一百四十字长联,至今犹存。

绍兴开元寺为吴越王钱缪所建(后唐长兴元年),据嘉泰《会稽志》载:“重闳广殿,修廊杰阁。大钟重数千斤,声闻浙江之湄。佛大士应真之像,皆雄特工致,冠绝他刹。”每年元宵佳节,旁数十郡县及海外商贾皆云集于此。南宋建炎四年,开元寺焚于战乱,明万历十三年,僧真秀募缘重修大殿。至清代,开元寺内陆续修建藏经楼、汤公祠、罗汉堂,陈列五百罗汉。

上联“坛为祝厘之重,暂集衣冠剑佩,尽宜斋沐焚修”,此句描写的是人们进行“祝厘”的场景。坛,为僧道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祝厘(读如西),意为祈天降福。衣冠,指古代士以上戴冠;剑佩,宝剑和垂佩。衣冠剑佩,代指士绅人等。斋沐焚修,意为吃斋、沐浴、焚香、修行,指“祝厘”前的准备工作和活动中的有关仪式。

“况前临芹沼,后倚花封,并称高山仰止”,此句承接上层意思,描写才士、贵妇聚集在庙内。芹沼,疑为“芹藻”之误,比喻贡士或才学之士,语本《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思乐泮水,薄采其藻。”花封,封建时代赐给贵妇人的封诰。高山仰止,比喻高尚的品德,语本《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念锡檀家搬柴运米,触目皆证果圆机,切莫向糟丘畔时酣花鸟醍醐”,此句劝诫世人向佛去俗。锡檀家,指僧

寺。锡,僧人所持的手杖称为锡杖,此处代指僧人;檀,旃檀之林,是对佛寺的尊称。证果圆机,应证功果,圆通禅机。糟丘,积糟成丘,此处代指凡世俗众。醍醐,有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佛性、美酒等意,此处犹指美酒。花鸟醍醐,即指凡世的酒色财气。七情六欲等。

“看天堂立登,哭地狱枉设”,此句意为劝诫世人念佛向善,则能上天堂,不下地狱。“看”、“哭”皆为领字。

下联“寺当辐辏之塵,则凡湿化胎卵,未免屠沽驵会”,此句指芸芸众生皆有所安。辐辏,也作辐凑,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廛,一户人家占用的房子,或宅院、店铺集中的地方,此处指寺庙;通行本“廛”常误作为“尘”(繁体为“塵”)。湿化胎卵,指一切生灵。湿,湿生,如鱼类等;化,化生,所表达的意思很广,净土往生就是指从莲花中化生而出;胎,胎生动物;卵,卵生动物。参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屠沽,宰牲和卖酒,泛指职业微贱的人;驵会,通“驵侩”,指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后泛指经纪人、市侩人等。屠沽驵会,泛指芸芸众生。

“若故杀养生,因贪恣狡,便坠涅海无边”,此句意为世人若作恶,就会坠入孽海。故杀,故意杀害;养生,指各种生命。恣狡,恣肆狡诈,指为非作歹。涅海,犹“孽海”,指由于种种恶因而使人沦溺之海。

“今禅林辈暮鼓晨钟,何下非醒人木铎,但能于枕头上常见衅牛觳觫”,此句意为众生应该受到佛教感化,常生悲悯之心。暮鼓晨钟,佛教规定,寺庙中晚上打鼓,早晨敲钟。禅林,初指僧人的陵地,后常指佛家修行的寺院。木铎,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衅牛,衅钟之牛,古代造成大钟,以杀牛祭祀;觳觫,恐惧战栗貌。参见《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指牛)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许今朝入市,与昨日不同”,此句期许世人经过佛性教化,人性能够有所转变,能够不断弃恶扬善。

徐渭开长联创作之风,从此联中可以看出初期长联的几个特点:一是长短句参差不一,最短四字,最长十二字。二是较多地使用了领字,其如上下联相对应的“为”与“当”、“况”与“若”、“念”与“今”、“皆”与“非”、“看”与“许”等,皆为领字,“尽宜”与“未免”、“暂集”与“则凡”、“并称”与“便坠”等,皆为二领字,“切莫向”与“便能于”为三领字。而领字可以不计平仄,但为了使声律和谐,有些领字也讲究调平仄。三是有些处在节点上的字平仄相同,其如“佩”与“卵”、“堂”与“朝”、“狱”与“日”等。四是语法不尽相同,其如 “天堂立登”与“今朝入市”,而“搬柴运米”与“暮鼓晨钟”虽语法不通,但可视为句中自对。

 

李贽对联一副

 

【作者简介】

李贽(一五二七~一六〇二):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李贽一生曾用过的名号众多,还有笃吾、百泉居士、宏父、思斋、龙湖叟、秃翁等。李贽为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著有《焚书》、《藏书》、《初潭集》和《易因》等书。

 

题泉州赐恩岩寺

不必文章称大士;

虽无钟鼓亦观音。

 

【鉴赏】

泉州赐恩岩寺,位于泉州东北清源山左峰,为清源山四大名刹之一。寺前古樟枝叶如盖,寺后巨石相连,蔚为壮观。

此类以嵌入“观音大士”为中心,上联嵌入“大士”,下联嵌入“观音”。观音,全称“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又译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观音声”等,别称救世菩萨、莲花手菩萨、圆通大士等。

上联“不必文章称大士”,意为“不要认为因为文章写得好就称为伟大的学者(士)”,实是告诫那些有点文化的知识分子不要狂傲自大。

下联“虽无钟鼓亦观音”,意为“虽然不是权贵也要体察人间的疾苦声。”钟鼓,钟和鼓,为古代礼乐器,指权贵人家的音乐,此处代指代指富贵(者),参见《陈书·徐陵传》:“但山梁饮啄,非有意於笼樊;江海飞浮,本无情於钟鼓。”

全联嵌字巧妙,构思奇特,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瘼的思想,这和 “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是何等相契。这样的对联自然是不朽的。

 

郭婆带对联一副

 

【作者简介】

郭婆带: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海盗。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人之患,束带立于朝。

【鉴赏】

   《庄子》中有“盗亦有道”的思想,看了海盗郭婆带的这幅对联之后,使人感觉到海盗中必定有文化人;反过来说,文化人中也必定有“海盗”。

上联“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源于《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说这句话,意思是认为当时没有能够施行政治抱负的气候和土壤,因而要漂洋过海去寻找一方乐土。郭婆带引用孔子这句话,意思是说自己当海盗,是由于当时政治不清明造成的,也许是“官逼民盗”的结果。

下联“人之患”,源于《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束带立于朝”,源于《论语·公冶长》:“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郭婆带引用“束带立于朝”的章句,明显有讥讽统治者“不知其仁也”的意味。

全联皆用孔孟经典章句集成,反映了作者对儒学的蔑视和对正统文化的反叛,也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已经引起了人民普遍的反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采取了与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不但不愿“束带立于朝”,而且还勇于“乘桴浮于海”,比孔子只是“只说不练”确实要有胆气得多。

 

顾宪成对联一副

 

【作者简介】

顾宪成(一五五〇~一六一二):字叔时,号泾阳,世称东林先生。明无锡(属今江苏)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万历二十二年革职还乡,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往往讽议朝政,朝野应合,东林之名由是大著。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有《顾端文遗书》等。

 

题东林书院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鉴赏】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明朝万历三十二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天地间有风声、雨声,教室内有读书声,读书人虽然淡泊宁静,而对此却不能充耳不闻,对于课堂外的事情,读书人应该有一种了解、关爱的积极精神,而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清代郑燮有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天下有家事、国事,对待这些事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呢?还是“世事关心”呢?作者已在联中给与了回答。儒家学说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当有“一匡天下”之志,当有“利行天下”之心,而不能以所学的知识为自己谋取私利,不能成为拥有话语权的权贵附庸,不能成为愚弄人民的工具。

    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连用三个“声”字,而且皆在声律节点上;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连用三个“事”字,也同样在声律节点上, “声声入耳”,将前一句“声”字提出叠用;“事事关心”,将前一句“事”字提出叠用,可谓匠心独运。

全联文字浅近,而声律独特,意蕴深远。正因为其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故而此联能够成为千古传颂的天下名联。

 

洪应明对联一副

 

【作者简介】

洪应明:明人。早年热衷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洗心礼佛。万历三十年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与袁黄、冯梦桢等人有所交往。著有《菜根谭》。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观天上云卷云舒。

 

【鉴赏】

    此联为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的明人洪应明的对联,洪应明是《菜根谭》的作者,因此,《菜根谭》中录入了这副对联。

    上联“宠辱不惊”,表明作者无论是在受宠还是受辱的境遇下,都能等闲视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无论“宠辱不惊”,还是“宠辱偕忘”,皆崇尚淡然处世的人生态度。下句“看”为领字,领以下“庭前花开花落”,以进一步说明年年乃至终生不受宠辱所困。

    下联“去留无意”承接“宠辱不惊”的文意,说明作者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无论是升迁还是贬谪,都能泰然处之。“观”是领字,领以下“天上云卷云舒”,于中表达了任其自然的人生境界,这也是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诗化诠释。

    全联神清气闲,优哉游哉,非饱经风霜、宦海沉浮之士,难将世事看得如此真切,难将人世看得如此透彻。其中淡定自如之气,俗者尤不能及。此联惟“看”与“观”同义,将“观”改作“任”,则联意更佳。

 

左光斗对联一副

 

【作者简介】

左光斗(一五七五~一六二五):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别命左遗直、左共之、左浮丘.。明桐城人(今枞阳县横埠镇人)。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下狱死。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

 

自题书斋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鉴赏】

    明朝文人开发了许多对联题材,也将对联从挂在门柱上的桃符、春联移到了中堂、书斋。左光斗的这幅对联就是一副挂在书斋的名联。

    上联“风云三尺剑”,意为宇内有风云际会,墙上有三尺利剑(古剑长凡三尺,故称),表达了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下联“花鸟一床书”,意为与花鸟作伴,读书自娱,表达了“穷则独善其身”的澹泊心志。

    全联有胆气开张,书风洋溢,与文人的“剑胆琴心”相映照,在五言对联中堪称独领风骚,因而此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史可法对联一副

 

【作者简介】

史可法(一六〇一~一六四五):字宪之,又字道邻。明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涧雪压多松偃蹇;

岩泉滴久石玲珑。

 

【鉴赏】

    写诗多情景交融者,而写联则既多情景交融者,亦多情理交织者。史可法的这副对联,在写景的同时,也在写理,因而也极具哲理性。

    上联写冬日的山涧里积满了大雪,以“压多”引出“松偃蹇”,表明在寒风的狂扫和大雪的重压下,松树依然挺拔如初。偃蹇,有高耸、傲慢、困顿等意,此处意为高耸挺拔貌,其如《楚辞·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下联写岩上的泉水不断下滴,以“滴久”引出“石玲珑”,表明石头在这种险恶环境的考验下,不但没有被分解,反而增加了“玲珑”的本质。

    上联“涧雪压多”与下联“岩泉滴久”为“正对”, “偃蹇”与“玲珑”依旧是“正对”。它所表达的完整的意思是,在险恶的环境和严厉的考验下,坚贞者不会像树枝那样被压弯腰,而是能更加突出像石头那样坚强不屈的本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