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不幸书家幸”,说的是家国的动荡与悲情,恰恰为写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背景与舞台。如果说文学领域如此,经济金融领域是否也是如此呢?每次金融危机之后,总有不少探索者尝试在金融危机的废墟上寻求整个经济金融体系重建的契机,这一次金融危机也不例外。 阿代尔·特纳的《危机后的经济学:目标与手段》就试图做这样一个初步的思考工作,他在书中引用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的话说,我们要应对最近的金融危机,不仅需要改变政策,而且还需要重构经济学本身。 如同此前每次危机之后都有许多人呼吁重构、但是实际上重构并不容易一样,此次金融危机后,从具体的经济金融政策角度看,全球各国都程度不同地采取了不少的政策改进措施,但是,这些政策措施重构了经济金融理论了吗?重构了经济金融体系了吗?评价和争议差距颇大。 有的认为,金融危机之后,除了各国监管方面趋于保守之外,金融体系的变化并不明显,一位前几年回到中国工作了几年的专业人士,最近又回到华尔街上班,他自己调侃说,我自己在国内工作了几年,回来还可以轻松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且重新工作之后发现市场上也没有什么太新的产品,说明这几年华尔街在金融市场层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这也说明金融创新在明显趋缓了。 阿代尔·特纳勋爵反思经济金融体系有他的实践阅历作为支持,他在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之际,出任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主席,并以国际金融稳定董事会的主要政策委员会主席身份,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本不到10万字的小册子是以他在2010年度罗宾斯纪念讲座上的著名演讲为基础整理出版的,读起来比较轻松。 阿代尔·特纳的这本书,与他丰富的实践阅历一致,强调的是“经济学应研究的是现实世界,尤其是现实中的人类”,“经济学必须研究本来的现实世界,而不是经济学家们为便于进行数学处理而假定的世界”。我现在哥伦比亚大学访问,之所以收到他的这本著作的中文版,是因为此前他为了解中国金融体系,专门在北京拜访金融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我曾应邀与他交流过,这种直接切入到现实一线的研究方法,是金融界许多研究人员喜欢且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这种直接到现场的大量访谈,就基本上可以将其与隔靴搔痒的书斋讨论区分开来。 特纳勋爵在这本小册子中对危机之前的一些常见经济金融理念提出了质疑,例如: 他质疑是否应继续将经济增长作为发达国家公共政策的首要目标,因为他的研究表明,当超过一定收入水平之后,人均GDP的增长并不一定带来幸福感的提高。 他质疑高度市场化和过度膨胀的金融市场是否就真的对经济增长有利:根据如果金融市场真的是如预期的那样有效的话,为什么在危机爆发之前的几个月,信用违约保险会以从未有过的低价进行交易?至少,市场完全性和流动性最大化并非是适合的金融市场发展目标。 他也质疑,金融危机的爆发显示了原来的经济理论体系的重大缺陷,特别是关于人类行为方式的假定过于简单,精致的数学推导往往过分受到推崇,常识判断和经验观察却被忽视。 在对金融市场发挥作用的途经上,他将金融活动分为创造性和分配性的两种,他也认为,随着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单纯分配性活动会变得更为普遍。不过,同样也有观点与他形成争议的是,在一个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使得一些开始可能看起来是单纯分配性的行为,最后也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改善,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因此,在市场上,这种区分的实际意义并不大。 对于特纳勋爵的这些质疑性的观点,实际上也同时存在着赞成与反对的声音,但是这本小册子至少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切入点。 另外,特纳勋爵在书中对许多案例的分析很有趣味,例如他认为全球化使得演员和名人通过高超的运动和艺术等技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越来越高的回报;驱动人们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的相对地位,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倾向于花更多的钱购买标志着社会相对地位的名牌商品。在一定发展水平下,增加平均收入并不能帮助人们实现购买具有社会相对地位标志性的商品,只有增加相对收入才能实现。这些活泼的案例分析,对于理解金融经济体系也很有参考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