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的力量(品位)

 昵称535749 2014-08-04

2014-08-04 08:32:33


阅读的力量(品位) - 人在上海    - 中国新闻画报 

阅读的力量

本报记者 姚以镜 《 国际金融报 》( 2014年08月04日 第 29 版)
阅读的力量(品位) - 人在上海    - 中国新闻画报

阅读的力量(品位) - 人在上海    - 中国新闻画报

  2014上海书展即将于8月13日至19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主题定为“我爱读书,我爱生活”。在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渐渐取代传统书籍,成为人们最主要的阅读方式。在中国,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拿着一本纸质书阅读的景象鲜少见到。报纸、书籍、杂志因此受到了剧烈的冲击,不少传统媒体、出版社正经历着最严酷的寒冬。

  如果说,移动设备只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那还不算可怕。因为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经之路,对于传统行业来说,也只能是适者生存。但若是因为移动设备,人们的阅读时间被游戏、聊天等方式占据,那就值得忧虑了。而如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这样严峻的问题。

  为此,从推广书刊到推广阅读成了此次上海书展的目标。“现在,各种阅读推广活动成为书展的主角,而书本身可能渐渐成为配角。”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如是说。

  急功近利

  曾经,一位印度工程师的一篇题为《不阅读的中国人》的文章红遍网络,文中他将自己的所见一一描述,总结为一句话——“中国人不读书”。这样的结论不禁让我们这一发明了纸的国度汗颜。

  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暂且不说数据的真实性,单从公共场合的观察来看,在咖啡厅、火车站、机场,的确很难看到阅读纸质书的身影。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其《低智商社会》一书中表示,他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中满街都是饭店、按摩店、洗脚店、歌舞厅与发廊,而书店寥寥无几,更讽刺中国为“低智商国家”。虽然这样的言论让人感到愤怒,但想回击的时候,又似乎找不到任何站得住脚的理论依据,中国人为什么不读书?

  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人从小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想来,这样的说法并非不无道理。读书这种习惯要靠从小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校和家庭。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学习就是做作业。而与学习有关的书才是好书。所以,每到暑假,书店的教辅书区域永远是人满为患。

  “读书环境对于孩子来说真的是非常重要。”拥有两个孩子的中国妈妈Elain对记者说,如今的她和女儿还有美国丈夫在洛杉矶生活。“刚到美国时,我被美国的教育方式深深震撼到了。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在培养孩子阅读和独立自学习惯方面,美国的教育的确十分出色。”

  Elain告诉记者,美国的每一所中小学校,图书馆和室内健身馆的面积一定是最大的。学校图书馆是老师和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如果你想坐着读书,那里有座椅和矮凳;如果你想躺着读书,地上铺着软绵绵的地毯;如果你想做笔记,图书馆里有桌子、纸张和笔;如果你想阅读电子书,旁边就摆着电脑;如果你感觉口渴了,可以冲上一杯咖啡或果汁;如果你想把书带回家,只需办一个简单手续。除此之外,每一个教室里都配有书架和阅读框,都是孩子们喜欢的书籍。

  “美国的中小学课程特别重视阅读,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了级别不同的读物,要求学生上到几年级必须读完该年级所规定级别的读物。”事实上,这种教育方式也一直被延续到了大学,教授们在上完一节课后会布置巨量的阅读作业,学生一周内往往需要阅读几百页的书。这也是在国外深造的中国学生们一开始最不习惯的。

  也有人说,读书和文明有关,也和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有关。如今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风气难免沾染急功近利的气息。都市中快节奏的生活:上班、赚钱、买房,太多的压力使得人们心浮气躁,无法好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这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必经之痛。而在偏远的地区,由于教育文化更为落后,温饱都成问题,更不要说花钱买书了。

  “中国的版权问题也是越来越多人不再爱买书来看的原因。”律师王欣(化名)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在她看来,中国人并不是不爱看书,由于中国在版权制度方面不够完善,音乐、书籍、电影都可以免费在网上搜到,既然有免费的电子版,自然会有一部分人会选择通过电脑或手机上网看一些免费的书籍。

  德式阅读

  在爱读书的德国,之所以纸质图书还很受欢迎,很大的原因便是电子图书价格并不比纸质图书价格便宜。而既然说到德国,就不得“扒一扒”这个阅读王国。据统计,德国人拥有全球第二大图书市场,年市场销售总额达96亿欧元。德国年出版新书9万余种,平均每万人11.5种。德国还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平均每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

  “在古板的德国人心中,真正的阅读一定是源自于书,而非实时的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那些看起来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而他们之所以喜欢纸质图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爱它的传统与真实感。”正在慕尼黑学习新闻专业的Mario在说到这个刚刚拿到大力神杯的日耳曼民族时笑着说,读书应该是除了足球之外,几乎全民都喜欢的一件事。所以除了家长和学校的督促,政府也把阅读视为一项儿童启蒙的社会工程。据悉,在德国,每位5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获得一张赠券,免费在图书馆领取一本书。

  Mario说,“德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书籍的兴趣,我很多同学小时候收到的第一件礼物就是图书。在他们看来,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数据显示,德国有将近7700家的书店,书店工作人员约为3.1万名。很多社区还会有专门的二手图书公益免费借书亭,你也许可以在那里找到自己想要的图书,或是可以把家里看过的图书拿过来供他人阅读。

  此外,德国还有1.4万家图书馆,藏书约1.29亿册。每个城市都有市立图书馆,区里也有各自的图书馆,而且基本都建设在最繁华的地段。而没有图书馆的乡村则会设立流动图书馆,方便居民借阅图书。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图书馆建筑也很有看头。比如位于首都的柏林国家图书馆,其历史可追溯到1659年的前身德国皇家图书馆,并以大约1000万册的藏书量成为德国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还有建于18世纪的德国乌尔姆威布林根修道院图书馆,它也是德国南部最著名的洛可可式建筑,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图书馆。

  在分类图书方面,成立于1572年的德国沃芬布托奥古斯特公爵图书馆,是德国典藏、修缮古籍的国家级图书馆,古籍典藏的数量以及修缮维护的技术皆是欧洲之冠。而曼海姆伊斯兰图书馆则是欧洲最大的伊斯兰图书馆,拥有2.5万册图书,并准备将藏有量扩至10万册。

  可以说,读书习惯、读书氛围、读书设施成就了德式阅读。而当读书成为一种全民文化的时候,民富国强就不再遥不可及。

  知识强国

  除了德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每年的人均阅读量为64本,其中,以色列的犹太人更甚,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每年人均阅读量达68本之多。据说,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孩子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家里突然起火,你首先会抢救什么?”当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时,母亲会严肃地告诉他:“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应该抢救的是书!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因而犹太人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也被世人封为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就连他们的乞丐也离不开书,即便在乞讨,身边也总会带着每天必读的书。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在以色列,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本书的售价在20美元以上,每份报纸也在6美元以上,但普通的以色列人对购买图书和订阅报刊都十分慷慨。这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是全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

  此外,以色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教活动日——“安息日”。在“安息日”,所有犹太人都要停止一切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祷。但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

  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时间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而诺贝尔获奖者中,有犹太血统的人占18.5%。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以色列最终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而且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他们凭着聪明和智慧,创造出惊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而另一个爱书的国家就是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1%,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中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购书20本,比同地区的西欧人要多得多。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之多。

  在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既有火柴、圆珠笔这样的小物件,也有电话交换器、变压器、汽化器、电视显像管这样的尖端产品。据悉,上世纪80年代是匈牙利人发明的黄金时代,平均每年的发明专利都在400件以上,堪称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大国”。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

  阅读推广

  还有20天,2014上海书展就将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8月13日至19日都将开设夜场。本届上海书展参展机构500多家,参展图书15万余种,各类文化活动超过600场。在2014上海书展新闻发布会上,徐炯提到,上海书展已经办到第11届,重心也将从书转向阅读推广。“我们更加明确要开门办书展,只有开放才能举办更多的活动。”“阅读推广”也是“思想推广”。未来10年的上海书展,需要更多学术领域的创想在这里发布、交汇、争辩。

  “在版权问题方面,中国政府还需更加完善制度,这也是一种纸质书不被网络所代替的好方法。”王欣说道,虽然如今的传统纸媒、书籍受到互联网的很大冲击,但只要有完善的版权制度,互联网阅读和传统阅读是可以并驾齐驱的。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多媒体运营的同时,日本重视知识版权对报纸生存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一位专家就曾表示,“日本是个十分重视知识版权的国家,没有任何网站敢随意转载报纸的稿件”。也就是说,“一篇稿件满网飞”的情况在日本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而这也是日本报纸地位难以撼动的原因之一。

  日本新闻协会经营业务部长高木强曾在表示,日本的报刊普及率高是因为独特的发行方式和体制。首先,90%的报刊是直接送到读者家里的,而且常年订阅的读者很多。由各报社直接确定发行体制,在居民区建立健全的新闻发送网。每个月不仅送报从不误时,服务态度还特别好。除了每家报社有各自的酬宾活动外,送报点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福利”,给读者送上几张电影票、球赛票、音乐会票以及食品、日用品等小礼物。这让人们觉得订报不吃亏,还很温馨。其次,日本的报纸报道内容非常广,与网络以及电子媒体相比,人们更相信报纸,更愿意在报纸上获取信息。虽然,日本的报刊并非没有危机感,由于电子媒体的冲击,报社的广告收入受到重创,营业额大幅下降,这使得传统纸媒不得不发展电子媒体。但日本的传统纸媒并没有单纯模仿电子媒体,简单地向读者提供“免费大餐”,而是坚持“与报刊联动的网刊不免费”原则。如《日本经济新闻》,若只订报,每个月4900日元,再多付1000日元即可获得网刊(网刊与报纸内容不完全一样)。传统纸媒拥有了新的载体,得到了滋养,更加发展壮大。

  网络、没有好书都不是人们不再看书的理由,书本、报纸都是配角,良好的阅读习惯才是主角。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人们逐渐养成了一种“浅阅读”的快餐式阅读习惯,阅读量可能增加了,但质量却不一定能得到保证。如今,有多少人会真正愿意将精力放在一本能够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生活的书上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坐车的时候放下手机,拿上一本书读一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