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猪痢疾

 东秋元图书馆 2014-08-04

     猪痢疾(Swine dysentery,SD)是由致病性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的猪特有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又称血痢、黑痢、黏液出血性下痢等。主要特征为大肠黏膜的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临床症状以消瘦、腹泻、黏液性或黏液性出血性下痢为特征。各种年龄的猪只均可感染,但主要侵害3月龄左右的猪只。病猪除发生死亡外,病愈猪生长也很缓慢,耗费饲料和人力,可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猪痢疾早在1918年美国就有发生,1921年Whiting等进行了首次报道,1971年由Taylor等人证实了本病的原发性病原。1976年以后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公认。

      目前本病遍及世界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有本病的发生。我国不少地区有发生本病的报道。本病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一、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

目录

[显示全部]

一、病原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病的病原体为猪痢疾蛇形螺旋体(Serpulina hyodysenteriae),是蛇形螺旋体属(Serpulina)成员。(0.3~0.4)μm×(7~9)μm。本菌呈较缓的螺旋形状,多为2~4个弯曲,形如双雁翅状,用相差或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可见活泼地屈曲和旋转的蛇状运动(图2.6.3-1)。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外膜(细胞膜),在细胞壁和外膜之间有7~9条轴丝,从每端伸入,靠近细胞中部重叠。能够通过0.45~0.65μm孔径的滤膜。革兰染色呈阴性,着色力差,也可用结晶紫或稀释石碳酸复红等染色,维多利亚蓝或镀银法的效果也很好。

      本菌为厌氧菌,培养时比一般细菌的要求严格。常用胰酶消化酪蛋白豆胨血液琼脂(TSA)或胰酶酪蛋白胨汤(TSB)培养基,在一个大气压、80%H2、20%CO2、以钯为催化剂(即105催化剂)的厌氧条件下进行培养。TSA基础培养基中加壮观霉素、黏菌素、力福霉素和螺旋霉素,可促进对螺旋体的分离和减少肠道细菌生长。TSA培养基上37~42℃培养6d,在鲜血琼脂上可见明显的β型溶血,在溶血区内不见菌落,有时可见云雾状表面生长或针尖大透明菌落。可根据DNA同源性或16SrRNA序列的相似性将蛇形螺旋体属与其他螺旋体属区别开来。

      国外有4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间能否交叉免疫,还不清楚。蛇形螺旋体的生化特性,目前只知可以分解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产生醋酸和丁酸,不分解蔗糖、纤维二糖、半乳糖,不产生硫化氢,可以产生靛基质和乳酸,不液化明胶,缺乏细胞色素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

      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密闭猪舍粪尿沟中可存活30d,在粪中5℃时存活61d,25℃时7d,37℃时很快死亡。在土壤中4℃时存活102d,粪堆中3d,在潮湿污秽环境和堆肥中可生存7个月或更长。在沼泽或污水池中,可以生长繁殖而长期存在。-80℃可存活10年以上。

      对一般的消毒药敏感,如过氧乙酸、克辽林、来苏儿,1%苛性钠溶液在2~30min内均死亡。对热、氧、干燥也敏感。

二、流行病学编辑本段回目录

      1.易感性    猪痢疾在自然流行中仅引起猪发病。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但以1.5~4个月龄最为易感,哺乳仔猪发病较少。生长小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比大猪高。但一般认为发病率约75%,病死率5%~25%。仅猪感染,其他动物未见发生。

      2.传染源    主要是病猪和带菌猪。康复猪的带菌率很高,带菌时间可达数月。病猪和康复猪经常随粪便排出大量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猪圈、饲槽、用具、周围环境及母猪躯体(包括母猪奶头)。据报告,狗、鸟经口感染后13d在粪便中仍有菌体排出。苍蝇至少带菌4h,小鼠为100多天。

      3.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健康猪吃下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或经饲养员、用具、运输工具的携带而传播。其他传染途径尚未证实。

      4.流行特点    不少国家报道,猪痢疾流行原因是引进带菌猪所致。但本病的暴发也见于没有购入新猪历史的猪群,可通过传播媒介引起间接传播。发病季节不明显,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4、5、9、10月份发病较多。流行比较缓慢,持续期长,且可反复发病,具有长在性,不易根除。

      5.流行经过    最初在一个猪舍,开始几头猪发病,以后逐渐蔓延开来进而同群猪陆续发病。断奶仔猪的发病率常为90%,死亡率在50%左右。在较大的猪群流行时,常常拖延达几个月,直到出售时仍有发病。变换饲料、阉割、运输、拥挤及寒冷等应激因素,均可促使本病发生。但根本的因素是带菌猪在猪群中存在。实验结果证明,猪痢疾蛇形螺旋体的致病作用,与大肠内多种微生物(如特异性的厌氧菌)的寄居和参与有关。

      6.流行动态    SD主要由病猪或无症状带猪痢疾密螺旋体(Th)猪传播。据Windsor等报道,东英格兰25个SD猪群,有23个由于引进猪只而传人本病,其余2个由饲养人员传播。作者曾调查了16个SD猪群,由于引进猪只而传人本病的有11个(69%),其余5个均位于病猪群附近,可能由于人员或工具所传播。国内也有很多SD疫点是由于引进猪只所造成的。

      我国的SD是否由国外传人?由于从国外引进种猪的历史已较长,一时无法查考。但根据以下一些事实,说明由国外传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1978年10月的451头美国种猪,如得不到及时确诊,将分散运往国内9个省市;有不少地区指控某省的大约克和长白种猪为SD的传染源。有一个大型农场购入上述26头种猪,造成全场2826头猪发病,死亡了1554头;经我国诊断的北方某单位1984年初购进的杜洛克猪39头和汉普夏猪25头,分别来自南方的两个猪场,运到后不久就发生SD,杜洛克猪只有一部分发病而汉普夏猪却全部发病,显然杜洛克猪原来带有 Th。另外还有很多例子说明SD主要随着种猪的流动而扩散,其中外国品种猪起着重要作用。

      SD的扩散与能否得到及时确诊也有密切关系。如前述一个大型农场由于得不到及时确诊而又将疾病扩散到其他5个地区的54个猪群,发病3567头,死亡1952头。又如1979年初经我国协助诊断的一个猪场,在1978年初就已发病,由于得不到及时确诊而使疾病在场内反复流行达一年之久,同时还扩散到周围几个县。SD的及时确诊,不但可防止疾病向外扩散,且由于得到及时治疗而使病猪死亡率大幅度降低。我们曾统计了8个SD猪群,诊治及时和不及时各4个,病猪分别为499头和543头,死亡分别为191头(38.3%)和22头(4.1%)。

三、发病机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病原进入敏感猪或健康猪的消化道,它在痢疾性粪便的黏液保护下,避开胃酸,经2h即可到达大肠,侵人大肠的黏液、黏膜以及肠腺管。病原在肠腺管内繁殖,侵入杯状细胞和上皮细胞,但并不直接损伤或破坏它们。病原的脂多糖、溶血素以及细胞毒性物质参与了大肠表面细胞的损伤过程,激发炎性反应与肥大细胞脱颗粒,损伤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对氯和钠离子的吸收功能,导致黏膜表面损伤、黏液分泌亢进以及肠液在结肠内滞留,从而发生血液、黏液性腹泻。

四、临床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病潜伏期自然感染多为1~2周,一般为3~8d,长的可达2~3个月。猪群起初暴发本病时,常呈急性,后逐渐缓和变为亚急性和慢性。人工感染潜伏期一般5~10d。最急性型:见于流行初期,死亡率很高,个别表现无症状,突然死亡。多数病例表现废食,剧烈下痢,粪便开始时呈黄灰色软便,随即变成水泻,内有黏液和带有血液或血块,随病程发展,粪便混有脱落的黏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的碎片,其味腥臭。此时病猪精神沉郁,肛门松弛,排便失禁,腹围紧缩,弓腰和腹痛,眼球下陷,呈高度脱水状态,全身寒颤,往往在抽搐状态下死亡,病程12~24h。

4

      急性型    多见于流行初期、中期,病猪消瘦、下痢便血(图2.6.3-1)。病初排软便或稀便,继而粪便中含有大量半透明的黏液而使粪便呈胶冻状,多数病例粪便中含有血液和血凝块(图2.6.3-2)(红色)、咖啡色或黑红色的脱落黏膜组织碎片。同时,病猪表现食欲减退,口渴增加,腹痛并迅速消瘦。有的死亡,有的转为慢性。病程7~10天。

      亚急性和慢性型    多见于流行的中后期。亚急性病程为2~3周,慢性为4周以上。下痢时轻时重,反复发生。下痢时粪便含有黑红血液和黏液(如油脂状)。病猪食欲正常或稍减退。猪体进行性消瘦,贫血,生长迟滞。呈恶病质状态。少数康复猪经一定时间复发,甚至多次复发。

五、病理变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4

      剖检主要病变在大肠。急性病例营养状况良好,可见卡他性或出血性肠炎,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图2.6.3-3、4),结肠及盲肠黏膜肿胀,皱褶明显,上附黏液,黏膜有出血,肠内容物稀薄,其中混有黏液及血液而呈酱色或巧克力色(图2.6.3-5、6)。直肠黏膜增厚,重者可见出血。病程稍长的猪明显消瘦,大肠黏膜表层点状坏死,或有黄色和灰色伪膜,呈麸皮样,剥去伪膜可露出浅的糜烂面。肠内容物混有大量黏膜和坏死组织碎片,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胃底幽门处红肿或出血。肝、脾、心、肺无明显变化。

      组织学变化  在早期病例,黏膜上皮与固有层分离,微血管外露而发生灶性坏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时,肠黏膜表层细胞坏死,黏膜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环,并形成假膜。在固有层内有多量炎性细胞浸润,肠腺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变性、萎缩和坏死(图2.6.3-7)。黏膜表层及腺窝内可见数量不一的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图2.6.3-8),但以急性期数量较多,有时密集呈网状。病理反应局限于黏膜层,一般不超过黏膜下层,其他各层保持相对完整性。

六、诊断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临床流行病学与病理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做初步诊断。本病发生无季节性,流行比较缓慢,初以急性病例为主,3周后以慢性为主;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病,但以2~3月龄仔猪发病多,死亡率高。临诊上体温基本正常,以血性下痢为主要症状;剖检时,急性病例为大肠黏膜性和出血性炎症,慢性病例为坏死性大肠炎。其他脏器常无明显变化。确诊尚需进行细菌学检查等。    

(二)细菌学诊断

      采取病猪新排出的粪便或直肠刮取物,应尽量多收集含有黏液的粪便。或将有病变的大肠(10~15cm长)结扎后完整取出。尽快送检做细菌分离培养。保存时,可将病料放在充有C02和H2的容器内,密封保存。也可将病结肠的肠段(15~30cm长)两端结扎,在4℃保存4-7d;放在密闭的容器内-70℃冷冻,可保存3~6个月,在-20℃可保存20d。

      取病猪新鲜粪便,最好是带血丝的黏液少许或大肠黏膜直接涂片,以草酸胺结晶紫、姬姆萨染色或复红染色液染色镜检,或将病料涂于载玻片,加水1滴,用相差显微镜或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如每个高倍视野下有2~3个缓慢转呈蛇形运动的较大螺旋体,即可初步确诊。

      分离培养取新鲜病料,用生理盐水10倍连续稀释,每一稀释度取0.05mL(一般为10-3及10-4稀释度),划线接种于添加药物的5%血琼脂平板上,培养基中加入壮观霉素400μg/mL或多黏菌素B200μg/mL,42℃厌氧条件下培养6天,见有明显的β溶血斑时,即可取出镜检。如认定是猪痢疾蛇形螺旋体时,取小块溶血斑进行纯分离,并做生化试验。  

(三)动物试验

      将可疑猪痢疾蛇形螺旋体的结肠病料匀浆液腹腔注射健康家兔,5~lOd后做睾丸穿刺,检查有无螺旋体存在。也可用10~12周龄猪或用健康家兔做结扎结肠试验,根据结扎肠段有无特征性变化而予以诊断。    

(四)血清学诊断

      1.荧光抗体染色法    将病猪粪便或培养物直接涂片2张,一张用草酸按结晶紫染色镜检,发现蛇形螺旋体时再将另一张片子做荧光抗体染色镜检,发现黄绿色螺旋样菌体,即为猪痢疾蛇样螺旋体。

      荧光抗体试验(FAT):病料涂片干燥后,火焰固定,滴加猪痢疾荧光抗体,37℃染色30min,再用PBS液冲洗3次,每次3min,最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用甘油缓冲盐水封片,荧光显微镜检查,如见有黄绿色螺旋体样菌体,即可确诊。本法可能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2.凝集试验

      (1)显微凝集试验:将被检血清灭活做8~256倍系列稀释,再分别加入等量抗原(含灭活菌500万个/mL),在22~37℃中感作2h。用接种环取各梯度混合液,分别滴在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效价(抗体效价为50%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度)32为阳性。

      (2)微量凝集试验(MAr):以含1%胎牛(兔)血清的PBS( pH7.2) 0.05mL,分别滴入微量滴定板(V形孔)1~6孔。将10倍系列稀释的灭活被检血清0.05mL加入第1孔,并行倍比稀释至第5孔(160倍),第6孔为抗原对照。每孔各加抗原(含灭活菌12亿个/mL)0.05mL,轻微振荡后置38℃16~18h,再室温静置1~2h。血清效价以50%凝集最高效价表示,感染猪群参考凝集效价(>10%抽样检测,几何平均效价)XG-1:40。

      本法对感染猪群的检出率与分离培养相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Burrows等(1981)证实玻片凝集试验(SAT)在英国是有效和特异的鉴别蛇形螺旋体的方法,但要求在琼脂表面生长的螺旋体达到一定的数量。通常获得足量的纯培养物很难,需2~3周,且本方法不能区别无毒的蛇形螺旋体的VS1株,SAT的盐水对照中有时出现一些特异性凝集。R.J.Lysons( 1991)描述了显微镜下检查凝集( MAT)的方法,螺旋体与多克隆血清混悬在400倍相差或暗视野显微镜下能容易地看到凝集(以盐水代替血清为对照)。以10%- 50%凝集判为阳性。50%~100%凝集为强阳性。凝集不足10%为阴性。MAT只需少量螺旋体。应用SAT血清进行MAT,能准确无误地鉴别所有分离物。然而,某些蛇形螺旋体菌株的反应比SAT的反应弱。

      3.琼脂免疫扩散试验    Tric缓冲液(pH8.5)100mL加入琼脂糖0.9g,充分煮沸融化后,向直径为85mm平皿注入20mL,自然凝固后用外径3mm打孔器,按六角形图案打孔,中心孔与周围孔距为3mm。中心孔滴入抗原,周围孔分别滴入待检血清、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置37℃湿盒,24h观察结果,抗原与持检血清孔之间出现特异性沉淀线者判为阳性。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以热酚一水( 68℃)提取I7xII型菌体脂多糖(各溶于0.05mL几碳酸盐缓冲液中,含量分别为ltcg/mL及10ug/mL),包被于固相载体(4℃,24h),以含1%吐温-80和0.5%牛血清白蛋白的PBS洗涤。加2倍系列梯度稀释的被检血清,置37℃保温2h,洗涤。再加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兔抗猪免疫球蛋白溶液(1:400),37℃1.5h,洗涤,最后加底物溶液并终止反应,在室温中轻摇4min,然后在波长405nm下记录光吸收值。猪感染后的1~2周,可用本法测出ELISA滴度,感染后3周达到高峰,19周以后仍保持高于本底光吸收值2~3倍水平。表明ELISA比MAT敏感,可用于个体感染猪的诊断。     

(五)鉴别诊断

      1.沙门氏菌病    为败血症变化,在实质器官和淋巴结有出血或坏死,小肠内可发现黏膜病变,肠道深在性溃疡,都是沙门氏菌病的重要特性。确诊应根据大肠内有无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和从实质器官中能否分离出沙门氏菌来确定病性。

      2.猪肠腺瘤(增生性肠炎)    本病病变主要见于小肠,确诊在于增生性肠炎病变特点和肠上皮内有唾液弯杆菌黏液亚种菌体的存在。

      另外,还应注意与仔猪副伤寒、仔猪白痢、黄痢、红痢、猪瘟、猪流行性腹泻及猪传染性胃肠炎等区鉴别。此外,还应注意和肠炭疽、鞭虫病、肠道溃疡、霉菌性中毒等疾病区别。

七、防制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预防原则

      (1) 猪场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至今尚无有效菌苗用于预防,因此控制本菌主要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2) 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外地引进的带菌猪必须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引进新猪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因此所引进的猪只应保证来自无SD的猪场,并至少隔离检疫3周以上确证无异常,在隔离期间选用一种消除肠道内Sh的药物预防。

      (3) 在无本病的地区或猪场,一旦发现本病,最好全群淘汰,对猪场彻底清扫和消毒,并空圈2~3个月,粪便用1%的NaOH消毒,堆集处理,猪舍用1%来苏儿消毒。再引进健康猪。有报告介绍,对病猪群采用药物防制,实行全进全出的单一饲养制,结合清除粪便、消毒、干燥及隔离等措施,可以控制甚至净化猪群。

      (4) 从国外引进种猪经隔离检疫时,一旦发现SD阳性猪只,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做退回或扑杀、销毁处理,同群猪进一步隔离观察。     

(二)免疫预防

      本病预防,尚无有效菌苗。

      近几年来,英国Lysons R.J.等人对猪痢疾蛇形螺旋体疫苗做了大量的研究后发现,用灭活致病性蛇形螺旋体株P18A加Marco( 52/ArlacelA)佐剂肌注(IM)接种和用无毒蛇形螺旋体株VSI活苗口服( oral)联合组成的接种方案比单用注射疫苗组对仔猪的保护效果显著提高(P<0.001)。疫苗接种猪在断奶1~2周之后用P18A株口服攻毒,结果IM组的发病保护率为41%,而IM+oral组为81%;两组死亡率均为零。而未接种疫苗的对照组在攻毒后发病率为97.73%,死亡率为36.36%。这是由于服活疫苗持续产生保护性抗原于肠道内直接刺激局部免疫系统之故。

      澳大利亚Hampson DJ等(1993)报道,通过对两批试验猪检测,猪痢疾(SD)原型疫苗可产生抗猪痢疾蛇形螺旋体的高效价循环抗体。     

(三)治疗

      治疗猪痢疾的药物有多种,以下可供参考。

      痢菌净、林可霉素,肌肉注射或内服,每天一次,连用3~5d为一疗程。药物应交替使用,以防抗药性的产生。应用0.5%痢菌净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2~5mg。一般仔猪注射5mL,克郎猪注射10mL,育肥猪注射20mL,每天注2次,连注2-3d。治疗率接近100%,为首选药物。吴硕显等(1988)报道1:800稀释臭药水可有效地消除环境中的蛇形螺旋体。应用很少剂量的“血痢净”(内主要含痢菌净),每千克干饲料内含药物1g,混合连服30d,奶猪可灌服0.5%痢菌净溶液,每千克体重0.25mL,每天1次,可有效消除猪体内的蛇形螺旋体。王朝琦等( 1988)报道对发病猪治疗,可用庆大霉素按2000IU/ (kg.d),肌注,一日2次,连用5d后应用预防药物。对发病群同栏无症状可疑病猪可用预防药物:①硫酸新霉素按O.lg/ (kg.d)口服;②三甲氧苄氨嘧啶(TMP)按O.02g/ (kg.d)口服。将上述两种药物压碎混于饲料内喂给,5d为一个疗程,共用两个疗程。对假定健康群可用:②痢菌净按5mg/(kg. d)混于饲料内喂服。上述两者可单独喂服,其疗程为5d;用2个疗程可交替使用。

      邱达仕( 1987)报道应用白石汤防制猪痢疾。处方:白矾1g,白头翁15g,石榴皮10g,此为1头25~35kg体重病猪的日用量。用法:先把白头翁、石榴皮加水适量煎到完全出味,将药液滤于盆中,加入白矾使之溶解。然后分2次拌入少量饲料中喂给或直接灌服。每日1剂,连服3~5d,预防量减半,每天1次,连服3d。

      L.V.Borge等利用泰妙林治疗和清洁/消毒相结合的净化程序,对繁育到育肥阶段猪群中本病的消除,证明是有效的。    

(四)根除与净化

      在农牧渔业部的重视和支持下,作者对SD的药物净化开展了研究。首先得解决病原学诊断的可靠性,在简化了从病猪分离Th的方法之后,设法从康复猪中分离Th。应用添加有1%的胰脉、0.5%的胰脉和400P9/mL壮观霉素的普通血平板,将病料直接划线接种,Th的检出率比涂片法高得多。对病猪粪样的Th检出率,培养法79%,涂片法47%,涂片法阴性的粪样,培养法可检出63%。对康复猪粪样的 Th检出率,培养法65%,涂片法仅17%。以上结果已胜过国外同类报道。此外,还发现上海地区约有36%的正常猪中带有无害密螺旋体(Ti)。血平板如果制得薄一些,很难区别尽溶血和弱月溶血。我国应用与Th( B78)和Ti( B256)模式菌株在同一血平板上做对比培养,可以得到明确区分。以上工作为从病原学正确评价SD净化效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了消除环境中的Th,经试验发现臭药水不但价廉和使用安全,且在有机物存在的情况下,1:800稀释就有效果。为了消除猪体内的Th,应用很小剂量的“血痢净”(内主要含痢菌净)连服30d十分有效。在完成以上一些预备性试验之后,接着对5个SD猪群进行了药物净化,其中3个猪群的猪数分别为697,884和1039头,结果均获得成功。从停药至今已有16~30个月未发现一头SD病猪。净化效果的判断,采用了国外介绍的比较严格的标准。即停止服药后观察3~6个月,在此期间不得应用任何抗菌药物预防,不应出现一头 SD病猪;观察期后,75%~100%的断奶猪经粪样Th培养应全部阴性。作者对黑龙江省一个净化猪群的所有15头小猪,还增加了逆境诱病试验。在严寒的12月份,将小猪装在麻袋内后置拖车上,在室外兜5h,再饥饿 ld,观察1个月未见发病。在粪样的Th培养中,只要一个条件稍有疏忽,即可造成假阴性。为了严防出现这种情况和可与国外同类报道相比较,除了应用与国外相同的主要材料之外,还用已知Th菌株来监察培养环境的可靠性。对于分离的Ti样菌株,在同一血平板上同 Th (B78)和Ti(B256)模式菌株对比其溶血型,以避免主观判断。所得的结果的可信性,已达国际同类研究的水平,为我国找到了一种简便、有效和经济的SD净化方法。一个1000头猪只的猪群,在不淘汰一头猪只的情况下,经1个月的服药、消毒和3个月的观察,即可达到完全净化。

      基于SD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药物净化的取得成功,只要领导部门继续加以重视和实行下列几点措施,我国的SD可以得到控制或消灭。

      (1)对国外进口种猪做好SD检疫,继续严防传人。

      (2) 对全国主要种猪群进行监督和定期检查,有 SD或发生过SD的猪群应进行药物净化,未达到净化标准的一律不得向外出售猪只。

      (3)在有经验和条件的地方建立SD检验中心,统一检验标准。只有经检验中心许可的单位,才可接受对主要种猪群定性的标准。

      许英民报道:猪痢疾是由猪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猪特有的肠道传染病,又叫血痢、黑痢或黏液出血性下痢。临床上以消瘦、腹泻、黏液性或黏液出血性下痢为特征。剖检特征为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结肠和盲肠炎。虽然死亡率不高,但发病率很高。

      因此,本病一旦传人,大面积流行,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发病情况2003年9月,某养猪场饲养的900头育肥猪开始零星发病,发病日龄多在70~120d左右。以腹泻、血便、减食、体温升高,开始1天死亡2~4头,有的突然死亡。时值秋雨连绵,连续降雨10多天。这批猪是lOd前从lkm外的舍迁到这个大舍的,900头猪养在没有小区的大舍内,通风不良,一年前养过育肥猪。舍的前后均堆积粪便和垃圾。后经调查,以前此舍养的猪,发生过类似疾病。

      临床症状本病的主要症状是轻重不同程度的腹泻。最急性病例,个别的无症状而突然死亡。多数表现食欲减少或不食,剧烈下痢,粪便开始常呈黄灰色软便,随即变为水泻,内有黏液和带有血液或血块,随病情的发展,粪便混有脱落的黏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碎片,其味腥臭。此时病猪精神沉郁,肛门松弛,排便失禁,腹围紧缩,弓腰腹痛,眼球下陷,呈高度脱水状态,全身战栗,往往在抽搐状态下死亡。

      急性病例多见于流行的初、中期。初期排出黄色至灰色的软便,病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渴欲增加,体温升高到40.0~40.5℃,当持续下痢时,可见粪便中混有黏液、血液及纤维素碎片,使粪便呈油胎样或胶冻状,呈棕色、红色或黑色。病猪弓背吊腹、脱水、消瘦、虚弱而死亡。幸存者转为慢性。病猪表现时轻时重的黏液性出血性下痢,粪便呈黑色(黑痢),食欲正常或减少,进行性消瘦,贫血,生长发育受阻,有的呈恶病质状态。部分康复猪经一定时间还可复发。

      剖检变化急性病死亡的猪营养状态较好,可见卡他性或出血性肠炎,结肠及盲肠黏膜肿胀、出血,肠内容物稀薄,其中混有黏液、血液,呈酱色或咖啡色,直肠黏膜增厚,严重的见有出血点。病程稍长的显著消瘦,被毛被粪便污染。病变主要在大肠(结肠、盲肠),大肠壁和大肠系膜充血、水肿。有的出现黏液性出血性炎症或出血性纤维素性炎症,表层黏膜坏死,形成灰色或黄色黏液纤维蛋白伪膜,呈麸皮样,剥去伪膜可见有浅的糜乱面。有的分布整个大肠或侵害部分肠段。肠内容物混有黏液和脱落的组织碎片。膜系膜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胃底幽门部红肿或出血。心、肺、肝、脾无明显眼观变化。

      诊断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从略),综合诊断为猪痢疾。防制措施治疗挑选病猪,凡出现症状、腹泻不食者,肌肉注射痢菌净,按5mg/kg体重1次,每日2次,连用3~5d。在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按200g/t饲料,连用7d,如有条件,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维生素C、K3,有利于病猪的康复。对假定健康群,全部用药物预防,每吨饲料加痢菌净50g,连用5d,再用氟苯尼考,每吨饲料加100g,连用7d。

      预防目前本病尚无菌苗。在饲料中添加药物,虽可控制本病发生,减少死亡,起到短期的预防作用,但不能彻底消灭。彻底消灭本病主要是采取综合防疫措施。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必须引进种猪时,要严格隔离检疫一个月;在无本病的地区或猪场引进。一旦发生本病,最好全群淘汰,对猪场彻底清扫和消毒,并空圈2~3个月,经严格检疫后,确认无此病方能再养猪。

      猪群一旦感染此病,必须早诊断,早用药物治疗和预防,对用具、猪舍、环境要彻底消毒,处理好污染的垫草及粪便;发病时正值9月初,连续降雨,舍内潮湿,气温下降,舍内通风不良,又赶上迁舍,诸多应激因素,促使猪群发病;该病虽然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均易感,但此次发病只限于2~4月龄的猪,其他猪场未见有感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