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灵慈宫

 道场所志 2014-08-04
          灵慈宫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泉港区南埔镇沙格村东,祀奉妈祖,始建于宋度宗成淳六年(1270年),原名“圣母庙”。至明末清初,因王忠孝竭力襄助郑成功抗清复明,沙格村屡遭清兵洗劫,妈祖庙也遭受严重破坏。至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圣母庙始得修缮。这次大修,形成了延续至今不变的规模格局,正式冠名“灵慈宫”。清末光绪年间,灵慈宫又经一次大修缮,基本保持嘉庆年间重修的结构规模。1978年,在沙格村旅居海外的众多乡贤鼎力襄助下,集资30多万元,按原先规模结构再加修缮,使灵慈宫更加完善。

       相传,诸举子在未登皇榜时,皆曾于圣母庙中就读,常得妈祖和诸神指点迷津。明末进士王忠孝常于庙中日夜课读,后高中进士。

       灵慈宫坐北朝南,东西宽18米,南北深28米,总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由前殿(山门)、拜亭(过亭)、两厢和大殿组成。前殿宽5闻,进深2间,为单檐歇山式。拜亭则是重檐歇山式结构,中嵌木构八角藻井,由小如意、斗拱层叠承托,彩画装饰,图案精美,而且整个藻井所用的1200余块木料构件,由卯榫穿楔而成,不用一根铁钉,极具艺术价值。大殿宽5间,进深3间,亦为重檐歇山式结构。而最具文物价值的,当数66根石、木大柱。其中雕琢蟠龙、人物、花鸟的石柱10根,造型别致雅观。拜亭处两根辉绿岩雕龙柱上, 二龙缠绕其上,龙首至柱端猛然朝下,张牙舞爪,裹风雨挟霄电,威赫赫似自海中腾空,又欲潜入大海;龙尾处波涛翻涌,有鲤鱼竞相跃向“禹门”其中有只跃过“禹门”一半之鲤,所以龙身鲤尾,属半化之龙。龙柱上二方还雕有四海龙王,分别足踏鱼虾龟蟹,在巡视海域。这龙首朝下的龙柱.当时全国仅有3对(台湾台北灵山寺、安溪孔庙和沙格灵慈宫),沙格灵慈宫的这一对又届上品。前殿还有一对花岗岩龙柱,柱下石础四周雕有八骏,立卧滚奔,姿态各异。另有花鸟石柱一对,牡丹花枝招展,锦鸡雌雄唱和。拜亭后有一对辉绿岩人物石柱,左刻八仙过海故事,右雕封神演义人物,形态栩栩如生。一庙之中,拥有如此众多的雕艺非凡的石柱,实属罕见。灵慈宫殿顶,从前到后有横有纵,共有15道屋脊,30只高翘的燕尾脊。这些殿脊和翘角,全都采用剪碗雕塑(把瓷碗剪成块状,拼装成各种图案)装饰,雕有八仙和龙虎狮象豹鳄等猛兽及各种景物的图案。构思独特,形象生动,景物逼真。

        灵慈宫现存有清乾隆皇帝御书“海天元后”四字鎏金匾额、妈祖身上御赐的黄袍和霞帔、一副大箬杯、妈祖每年出巡时鸣响开道的大铜锣和传自元代的大螺壳等五件文物,曾由福建省文化厅携往台湾展出。

       灵慈宫以其独具的文物价值和妈祖文化,吸引了四方的信众及海内外同胞,已成了弘扬妈祖文化,增进海内外文化交流,凝结海峡两岸同胞感情的纽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