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脉穿刺术中减轻患儿痛苦的护理体会

 杏林脉香 2014-08-05

静脉穿刺术中减轻患儿痛苦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静脉穿刺术;成功率;小儿

提高静脉穿刺质量,降低复针率,减轻患儿痛苦,是临床护理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根据基础护理的操作原理,结合临床实际,对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方法进行改进。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000例中,男540例,女460例,年龄2个月~3周岁。腹泻380例,呕吐140例,发热、咳嗽480例。(其中营养过剩240)。随机分为改进组和常规组各50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改进组采用“一压、二温、三回抽”的方法进行穿刺。一压,即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在穿刺静脉的同心方向,离穿刺点34cm处压血管,看血管是否充盈。再用拇指沿向心方向轻轻挤血管,使静脉血更多地集中在穿刺部位,以充分显露血管。二温,即以60℃左右热毛巾对选定的欲穿刺部位进行局部热敷,使血管充盈扩张。三回抽,是在头皮针尾部接一备有25ml氯化钠注射液的注射器,在针尖斜面全部进入皮肤后,由助手将注射器回抽,保持注射器在进行过程中处于负压状态,有利于回血的观察;若为一人操作,则在进针前将输液管反折后,置于持针手的小拇指和无名指之间,待针尖斜面全部进入皮肤后,再快速松开反折处,使输液管在进针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负压状态。

2.结果

两组比较:常规组一次穿刺成功(穿刺仅1次,且液体流速正常,穿刺部位无肿胀为一次性成功。)率为63.6%,复针率为30%;改进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6.3%,复针率为3%

3.讨论

小儿头皮血管管径小,管壁薄,其走向并非都是直行,且头皮静脉较为表浅,针尖与血管的角度稍大,就易将血管穿破,因此进针角度以15°为宜[1]。改进后的方法既可以单独操作,有可以联合使用,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原因为:“压”可以起到止血带的作用,暂时中断血流通过。拇指轻轻推挤血管,使局部血流量相对集中。“温”适用于循环功能差,皮肤冰凉的患儿。温度以60℃为宜,过低无法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过高易发生烫伤。“回抽”一定要在针尖斜面全部进入皮肤后进行,否则空气会被吸入血管或注射器,反而影响负压的形成和血液回流。小儿静脉因血流压力低,宜缓慢进针,一见回血即不必继续进针,否则易刺破血管,造成穿刺失败。

此外,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者必须熟悉小儿头皮静脉的解剖位置,正确判断动、静脉。一般以血管是否有搏动和颜色来判断。穿刺时,操作者还应保持沉着、冷静,不能受周围环境影响。尤其面对难度较大的情况时,更应树立获得成功的信心,避免盲目试探的心理[2]。同时,要做好患儿家长及患儿本身的心理护理,取得最大程度的配合。穿刺后,应向家长详细交代注意事项,确保输液过程的顺利。

【参考文献】

[1]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356.

[2]王光耀,肖海汀.国内护士的心理素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2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