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后创业又是媒体炒起来的虚火

 一心追梦 2014-08-06

90后创业又是媒体炒起来的虚火

  近期被朋友圈被“90后创业”话题刷屏。

  追本溯源,这种刷屏是不会停歇的。没有哪个年代的人比当下20出头的年轻人更知道如何把玩社会化传播,然后老媒体人被牵着鼻子走,新媒体人乐于传播自己的同龄人,结果就是输出了大量关于这一年龄段人士的文章。

  而另一方面,最为关注创业报道的投融资人士太多,创业者已然不够用,写年轻创业者一来容易,二来有关注。两个供大于求的现实催生了这样一个舆论现象。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在讨论为什么90后创业不靠谱之前,可以研究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两个供不应求的现实。

  首先,牛逼的媒体人基本都转型了。这句话没什么问题,时至今日,确实很难诞生影响行业趋势的记者。因为孵化这种记者的大编辑部体制已经被移动互联网冲垮了。单打独斗下,新记者的知识储备和信息处理能力是弱于行业从业者的——在五年前,这是反过来的。

  当越来越多的媒体内容沦为社交网站二手资料再加工以及活动会议速记时,好不容易捡着个愿意爆料的90后创业者,新记者们恨不得写得跟专访乔布斯一样,正常。

  然后呢,牛逼的创业者或者已成器或者没时间发言中。对一批相对成熟的创业者来说,媒体所能提供其的价值越来越小。而更快速的市场迭代使得他们必须前倾到业务一线,这使得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包装自己的公共形象。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一门手艺不是一门生意

  为什么90后创业不靠谱?最近和一工业设计行业的老人聊天,提及深圳工业设计公司保有量在2000个以上,但每年差不多要倒闭1000家设计公司,大部分是90后创业公司,可惜了许多人才。

  数据未经验证,但听了几个故事,套路基本一致,应该能代表这一行业的90后创业现象:在一家大一点的工业设计公司干得不错,崭露头角,得到了自己对口客户的信任,于是把客户单子带出来自己开公司自己做,三个月做完收完尾款(有的只能拿到一期二期,连尾款都拿不到),就再也接不到单子了,房租到期后宣布散伙。

  事实上,这样的故事在其他行业一样存在。20出头的年轻人敢出来单干的,一定是有两把刷子的。但不靠谱在于,一门手艺和一门生意实在不在一个段位。

  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利用两三年时间吃透一个单点,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一个单点不足以撑起一个完整的商业机构。

  “创业”泡沫近乎于骗局

  创业这件事本身,已经超过了所创的业务的价值,这已经不仅仅是泡沫了,近乎于骗局。

  资本市场默许甚至鼓励这样的故事,是因为如果业务本身没有可包装的,那么包装团队仍能提升业务的交易性机会。这种模式并不是90后独创,从70年代开始资本机构就这么玩了。

  一个20到24岁的年轻人,除非掌握某项核心技术(这事不太可能,会利用现成框架写几个程序可不算什么核心技术),那么所能从事的创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市场传播、分销(实体货物的批发或零售)两件事上。

  而Marketing和sales这两件事门槛并不高。事实上,在大公司里此类职位都是面向应届生开放的。销售还好,有真金白银收入作为支撑,作为创业者,至少捞着个不低的收入——但创业卖货着实不性感啊!恩,我创业了,在天桥摆地摊,给发个新闻呗?

  而营销传播类的活呢,最好的结果是赢得一个大热闹,如果没有大公司接手,基本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创业故事重复20年前老路

  在现有的几个大商业生态下作补充版块,是需要在这个商业生态中浸淫多年,熟络套路和人脉关系才能玩得转的。这事在90后看来未免太老派;

  做横向或者纵向的资源整合,也是需要用时间去“以德服人”的,这事在90后看来不够张扬;

  至于高精尖的技术升级和突破……少年天才去创业实在是埋没自己,大平台对搞技术研发更有利。所以出来创业的90后基本干不了这个。实话实说,真正泡实验室沉下去搞科研似乎对90后也没什么号召力,另外,年龄也没到。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90后创业实在靠谱不起来。只创不业的骗子就不说了,真心创了业的,这业多数也是现有价值体系下的分母。

  在过去三十年的中国商业成长史中,从来不是一个分母打败另一个分母,而是“平方”打败“乘号”,“根号”打败“除号”。

  90后的创业故事中,充斥着太多二十年前用一种零售去挑战另一种零售的故事,而最后,零售业是被电子商务改变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