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主观幸福感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杏林脉香 2014-08-06

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主观幸福感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主观幸福感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门诊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干预组除常规治疗外,还采用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主观幸福感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进行评价,对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0.QOL.100)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主观幸福感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经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提高。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减轻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压力,促进了脑卒中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了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及生存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脑卒中;主观幸福感;生存质量

脑卒中作为人类死因前3位的慢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川,是目前现代化工业国家中成年人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存质量的整体性评傅21。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由于缺少专业的护理,功能恢复缓慢甚至恶化,影响了患者了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下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我院2007lO月一20091月对神经科脑卒中患者采取了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0710月一20091月我院神经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6例,年龄425岁,平均年龄(63.654-13.64)岁,其中男58例,女38例。纳入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MRI证实为首次脑梗死或脑出血;病情稳定,意识清醒者。排除标准:急性期重度昏迷,严重脑疝或并发心肌梗死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的糖尿病等患者,及有认知障碍,不能配合检查和治疗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8例。2组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门诊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外只进行随访及调查,不进行任何护理干预。干预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护理干预,具体干预内容如下。(1)体位护理干预。患侧卧位时患者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稳固支持。患者的重心保持前倾,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后边的枕头上,健侧卧位时患者躯干与床面成直角。应尽量少采用仰卧位。(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前击黾I扪,首先要尊重、接纳患者,与患者说话时态度和蔼,温柔体贴,用恰当的语言解释,用开放式问题询问、了解患者的想法,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主动与患者交谈,采取心理疏导疗法,运用语言、表情、行为、暗示等方法,有意识诱导患者把心中的抑郁释放出来,减轻压力。再细心安慰,耐心解释,积极疏导,消除其抑郁心理。(3)心理护理干预。以通俗和能使患者信服的语言,安慰患者,向患者耐心解释疾病的病因、发展和转归,使患者对疾病有良好的认识,克服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感到有安全感和好转的希望,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对患者的关爱,尊重患者,勤交流,鼓励患者诉说自己的想法和痛苦的感受,专心倾听,对其过激言行不批判,不辩论,分析患者的合理与不合理要求,适当满足其合理要求,培养患者对业余活动的兴趣爱好,鼓励病友间及和正常健康人的交流和沟通,使其尽快回归社会。(4)家庭护理干预。这是护理人员与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一种护理干预方式。运用怀旧疗法,通过对过去的事件、情绪、思维的唤醒,从而唤起家属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尽最大努力提高生活状况。在进行怀旧疗法时,选择—个舒适的环境,在一旁陪伴足够的时间,鼓励家属对过去的正性和负性情绪进行口头表达,以开放式提问的方式问一些有关过去的问题,鼓励家属写出过去的事情,对怀旧的回忆进行录音,必要时放给家属听,请家属拿出相册观看,告诉家庭成员怀旧治疗的好处。此外,周末、节假日要提醒其他家庭成员适当调整患者患病后的生活安排,让其他家庭成员分担一下长期照顾患者的压力,增加照料者与家庭成员、同事、亲戚、朋友的沟通机会,使照料者能够得到适时的休息和放松,减少孤独、寂寞感。

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对患者的主观幸福感进行评定。MUNSH正性因子代表正性情感和体验,负性因子代表负性情感和体验,总分等于正性因子分减去负性因子分,总分的范围为一2424分,正性因子和负性因子为024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0.QOL.100)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

4.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2组患者主观幸福感评分比较。

2.2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讨论在心理卫生领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课题,是反映某一社会生存质量的重要心理参翔卯。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存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包括认知评价、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3个方面,影响患者的主观幸福的因素有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应激水平、躯体状况和社会经济地位等。脑卒中不仅影响躯体功能,而且影响智力、记忆等,因此影响患者的主观幸福感,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肢体康复情况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肢体功能的恢复对生存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脑卒中患者身体功能的突然丧失,缺少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并因脑部受损的部位、范围、程度不同及个体性格的差异可产生较重的心理、情感障碍,极易导致脑卒中后抑郁症,其生存质量的各个方面均比正常人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躯体功能的受损程度越大,其生存质量就越低。有效的护理干预可能加速患者脑侧支循环的建立,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功能,而功能的改善又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J凸,使患者的生存质量相应地得到提高。

脑卒中本身多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但恢复常常非常缓慢,多数患者在急性期过后病情平稳即出院接受门诊口服药物治疗或物理康复治疗;物理康复治疗往往是患者感觉及运动功能得以恢复的关键,同时功能的恢复与生存质量又密切相关。很多患者由于经济、时间等原因不能或不坚持进行正规的康复治疗,由于缺乏医疗护理知识,甚至错误的护理照顾,导致很多患者出现运动感觉功能的进一步减退,致使患者生存质量进一步下降。患者的社会支持资源主要是来自家庭其他成员。长期的照顾者角色,使照料者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方式,不能参加正常的集体活动和文娱活动,不能保证节假日的休息,旅游、休闲机会减少,得到信息的机遇减少,了解社会发展的时间受限。家庭是患者最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除此之外,社会支持还包括家庭其他成员、亲戚、朋友、同事、社区居民等。为增进有效适应,护士应不失时机地对患者的适应以及因其产生的刺激因素加以判断和干预,利用社会心理干预最大限度的为患者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在患者感到无助和孤独时可以通过社会支持来解决心理问题,使患者在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均处在良好的适应状态。护理干预、家庭护理干预以及社会心理干预相结合,尽可能地调动一切社会支持系统,使患者和家属得到正确的康复护理知识,尽可能使患肢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的出现,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具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姜贵云.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1.

[2]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8(4)2328.

[3]岳文浩,张红静,潘芳.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8.

[4]李敏,丁雨.黄智玉.老年脑梗死患者主观幸福感与认知功能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K2)136137.

[5]潘杰,解亚宁.付利.老年糖调节受损不同转归者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护理学报.200613(3)86.87.

[6]许云辉。林秀瑶.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7)10.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