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祁海平:黑白散论

 金匠尚玉 2014-08-06

黑白散论

(当年受书法单纯意象之惑,撞入黑白境界,画笔在此领域里驰骋已有十数余载,居然流连忘返,并不觉得厌倦。从中积累了许多感受和体会,究其原理,试解其中三昧。)

黑色与白色各居色彩的两个极端,就像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一样,成为色彩的极限。这种终极的状态,使它们少了许多温馨,也使它们具有了格外不同凡响的力量。

    19世纪西方的科学色彩理论看来,自然界的一切色彩均为色光的反射造成,绝对的黑色和白色是不存在的。西方艺术家运用纯粹的黑白固有色作画,基本上是在20世纪现代艺术兴起后出现的,其中许多人是受了中国书法的影响和启示。而中国人用黑白两色来概括世界的一切色彩,以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已经具有久远的历史。在中国人的眼里,黑与白不仅属于色彩的范畴,也与情感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甚至还与其宇宙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它的内涵已远远超出色彩自身,而蕴含了更为丰富的意味。

一、    黑白的象征意味  

中国人以黑白作为宇宙生命的根本元素的象征,古老的太极图是最典型的例子。一个圆形画面被一根相反相成的S型线分成阴阳交互的两极,这的阴阳两级就是由黑白两色组成的,这两极一正一负、一虚一实、有无相生、左右相顾、高下相随的围绕一个中心不息的回旋运动。然而阴与阳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所以在黑色中出现了白点,白色上又包含了黑点,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又表示了阴阳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关系。这个简单的图式深刻地揭示了变化无穷的世界的基本原理,即矛盾对立统一辩证关系,成为极端概括的哲学符号,也可以说是黑白规律的基本符号,从中可以引伸出绘画创作的基本原理。

有趣的是色彩中的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这些强烈的对比色并没有被中国人作为这种象征,而独以黑白来表示阴阳,原因是这些对比色不具有根本的象征性。黑色是全部色彩的相加,吸收所有光线而形成,因而也是储藏能量最多的颜色,也是包容一切的颜色反射所有光色,化七彩于无色是所有色彩的削减,是照亮大地的颜色。所以它们容量要远远大于其它的色彩组合。

中国古代圣哲老子祟尚朴素的观念,把五光十色的现象比做声色对感官的过分诱感,会使人失去正常的理智感觉,以至于眼睛看不清事物,耳朵听不清声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经》十二章, “视久则眩,听繁则惑”魏源注《老子本义》)。庄子也认为色彩纷乱,使人眩惑难辨,(“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庄子·天地》) 以致失去正确的色觉,甚至提出“灭文章,散五彩”的极端说法。五彩既散,黑白乃出,在色彩斑斓的影像世界里,黑与白显出格外朴素单纯的力量,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色彩学的视觉残象原理表明,长时间注视一种特定的色彩,眼睛就会要求它的补色出现以取得视觉的平衡。以此推理,黑白也可以被看做是对色彩的平衡,这种平衡主要是复杂对单纯的需求,喧闹对沉静的渴望,繁华对朴素的呼唤。

    黑白既代表阴阳,因此具有着抽象的哲学意味,可以用来比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阴与阳、刚与柔、清与浊、天与地、男和女、生与死、白昼和黑夜、光明与黑暗……,许多形容的词汇也与黑白有关,如社会中的黑道白道;变化无穷的白棋黑子;铁证如山的白纸黑字等等,人们把正确与错误的界限不清楚说成“黑白不分”;将是非颠倒喻为 “混淆黑白,这对终极的对比色已经成了富于哲理的隐喻和象征。

二、    黑白是对色彩的高度简化

从繁缛提炼简单,并以简单蕴含丰富,这个过程,被称之为“简化”。简化是高度提炼概括的方式,就是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抽取出有意味的东西来。简化也是东西方一切优秀艺术作品所具有的重要特征。它是出于象征和传达的需要,有意做出的理性缩略。一方面是从物理上削减许多东西,另一方面又将丰富的意蕴和多样化的因素组织到一个简洁有力的统一结构中,所以这种缩略只是表面上简单,实际上是一种真正的复杂。“只有简化,才能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抽取出来。”(克莱夫·贝尔《艺术》)

    中国艺术历来崇尚删繁就简的表达方式,“画家以简为上” ,(明代画家恽道生)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说(《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他认为学习在于积累知识,日益增进,以至博学多才,然而修道的人则在于减损,由于不断的减损,达到最大的简化直至一种无为的状态。与此理相同,黑白是对色彩做出的缩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色,成为最简单的色彩,由于单纯更呈现鲜明的特征,能引起更多的联想,可以达到以一喻万、以单纯喻丰富、以无色胜有色的境地。

“简者,简于象而不简于意,简之至者,缛之至也”。简化者,只是对于表象的省略而对内在函意的加强,极简却是为了达到极大的丰富。黑白是色彩“象”上的削减,而更具“意”上的丰富。由于浓缩,它在视觉的另一个层面上又显出了极大的丰富性,黑与白之间从浓到淡可以表现出无限层次,这种浓淡变化可以自由地表现任何物象的视律,还可以表现出情感、节奏、色彩、意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不同明度的黑白就像极为丰富的音阶,可以演奏最为复杂的视觉音乐。

三、黑白的精神属性  

    像其他色彩一样,黑与白有着自己的色彩表情和精神属性。面对它们会令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人们用各种词汇来形容这些感受,由于它们具有正反矛盾的多重含义,所以给人的印象是深刻而有张力的。

黑色具有崇高,庄重、肃穆、博大、神秘、高贵等品性,又是昏暗、恐怖、死亡的比喻。西方美学理论认为崇高是主体受到无限力量(其中包括数学和力学两种因素)的震撼和压迫,同时又在这种压迫中意识到了自身的力量,由恐怖和痛感转化成的一种审美的愉快。视觉艺术中大片运用黑色的情况,往往会引起这种带有恐怖和痛感的祟高的审美心态。康定斯基感到黑色是毫无希望的沉寂,它在音乐中被表现为深沉的结束性的停顿,而后续的旋律,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诞生。例如像西班牙画家马瑟韦尔的《和谐的挽歌》、抽象色彩画家罗斯科的飘浮在空间中的巨大的黑色矩形绘画都会唤起这种感觉。现代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交响乐《春之祭》,那强烈震撼人心的音响,令人如同看见大片黑色的团块。

康德说崇高不是想象力的游戏,而是严肃认真的,心灵不是受到对象的吸引而是受到推拒,所以崇高所生的愉快更多的是惊讶和崇敬。的确,黑色很少能跟游戏和愉悦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它是严肃认真的颜色。现实中我们在法官和神父的黑衣袍服上会感到这种庄重与尊严,不过在晚会和社交场合中,我们又可以看到黑色高贵华美的一面,在法国画家马奈的作品中,以及在现代画家苏拉热的巨幅黑色绘画里,都隐藏着这种高贵的气质。

    黑色又是神秘而博大的,古人谓之“玄冥”,中国人用黑色作画大概源自对宇宙空间的玄远幽冥的认识,“玄”指黑色,又意味着深奥,至微至远,深不可测,如同静谧之夜。在白昼的光线下,事物显示着各自的独立存在,当一切隐遁于黑暗,混沌之夜将万物消溶,便形成了浑然的整体。黄宾虹认为白昼灿烂的五彩七色都是假借太阳的光线,如果在昏暗的夜色中观察事物,“惟黑白可见”。于是他从夜山水中领悟到了黑色的“雄奇、黑密、幽深、沉静”的独特韵味。他运用墨色铺天盖地的层层积染,以追求“浑厚华滋”的境界。夜包容了一切,深遂丰茂,于惚恍之中含有象物的精神,一切生生不息的生命通过夜色达到了伟大的统一,极端的纷乱在黑白中体现出的最大整合。

对于白色的感受和含义也有着多种解释,白色的性格特征表现为纯洁、明亮、优雅、朴素,有扩张感,又有冷漠、凄凉等等感觉。康定斯基分析道“白色象征着快乐欢悦,纯洁无瑕”,“白色之光导致进化、升华。”“白色带来了巨大的沉寂,象一堵冷冰冰的、坚固的和绵延不断的高墙。因此,白色对于我们的心理的作用就象是给一片毫无声息的静谧,如同音乐中倏然打断旋律的停顿。但白色并不是死亡的沉寂,而是一种孕育着希望的平静。白色的魅力犹如生命诞生之前的虚无和地球的冰河时期。”

白色作为颜色是一种实体,在中国画里又意味着一种虚无。“虚室生白”,一个空无的房间可以容纳许多东西,一个空无的容器可以盛入任何液体。由于虚、无、空,白就给了蓬松的心灵自由驰骋的无限空间,使人变幻出无穷无尽的想象。在西方传统绘画中,多是将“虚”埋藏在阴影里,而中国画则是将其消灭在空白里, “白”往往是藏境之处,因此具有无限的可塑性。正是妙在无处,它可以在笔墨形象之外,因形思意,转换成不同的事物。在山水画中,空白成为烟云,或是水和天空; 在寒林雪景里,空白变成了雪地;在摇曳的竹叶里,空白变成了风; 在浓密的暗影里,空白变成了光……此时它已是无中生有,幻化为实有之物了。

从画理上说,中国画的白处又是气韵贯通的地方。在黑沉的墨色里闪现大小空白,正是从“混沌中放出光明”,也是画面的透气之处。画论中“密可插针”、“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等等,都是对空白的形式规律的形容。

四、黑与白的正负关系

所谓正负关系,就是黑与白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为图底的关系。创作中充分利用这种关系,互衬互补,将实形和空间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黑是实,白是虚;黑是有,白是无;黑是加,白是减。把黑的量度裁分,以白的虚净布局,正所谓分黑布白。中国画经营全局,注重虚实相生,着眼于画之空处,有画处是画,无画处也是画,就是在塑造有形之处的同时,对负面空间的经营。画家龚贤亦深谙黑白之道,其山水画着重对阴暗处的渲染,使天空、水流和云气等空白处呈现白光流动的感觉。

布白在书法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练书者多于黑处着眼,重在字之结体、线之质量,高手却谓之“写白”,书法中的空白被视为实体的延续和衬托, “写白”就是注重运用点线对空间进行多样形态的分割。落笔为黑,着眼在白,书法中的白是字的负形空间,其形状的宽窄、大小、疏密在视觉形式和情感的表现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篆、隶、楷书多为平正之白,行草书在布白上求散乱之白。行距、字距间空白多者,给人一种透气明亮的感觉,是从容不迫、气定神闲的流露,例如李叔同的书法;利用笔势字形的大小、高低、上下、左右的参差,形成错落的余白变化,具有多彩灿烂的视觉美感。以团块字形为主时,空白退为虚形,主体具有强烈集中的视觉冲击力。在徐渭、祝允明的草书中,空间被彻底粉碎,形成了落花飞雪般的“散乱之白”,点线激荡跳跃,似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音响效果。

正负关系的运用在篆刻中能更清楚地体现出来,第一要紧的乃是布局,在红白之间结构出美的形式。刻朱文时须考虑白处,刻白文时着眼于红处,方寸之中红白相映,疏密有致,奇趣乃出。

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作品也体现出对形体的正负空间的认识,他将形体视为联合或对应各种空间关系的状态,形体在空间被包围挤压穿透,可以说是正负图底关系在三维空间中运用的范例。

    了解了矛盾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把握了其中主要的方面,同时就拥有了另一方面。计白当黑,白的妙用存在于和黑的关系之中,

五、黑白的光影与图形 

黑白存在着光影与平面这两种情况,由于同样是单色的深浅度的运用,因此很容易混淆的这两个概念,其实两者是有所区别的。

光影是光线照射下产生的明暗效果。光影有其客观的规律,投射在物体上形成亮部、中间调子、明暗交界线、暗部反光、投影等五种深浅递进上的层次关系,称作明暗的“五大调子”,藉此规律可以生动地描绘事物的体积感以及空间关系。在一些写实的黑白版画里,通过对光影的概括来形成鲜明的画面。

但是另一种情况的黑白,主要是指抽象的固有色的平面图形。依据主观心境的需要,解体了光影的客观秩序,打破了自然法则的局限,能动地运用各种层次的黑白色块创造某种结构关系。

由此可见,平面和光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觉形式,加以区别更有助于在艺术创作中能动的运用。在法国画家高更和纳比派的波纳、维亚尔那里,光影和平面的因素被能动的运用,自然的进行转换,产生出图案般的亦真亦幻的魅力。是两者综合运用的范例。

六、黑白在绘画中的运用

从抽象因素方面来分析黑白变化的一些规律,也有助于我们能动自如地运用这些因素。诸如黑与白的虚实关系的相互置换,当白包围黑时,黑是实形,白是虚拟空间状态;黑包围白时,白为实形凸现,黑则退为背景;强调颜料的物质感时,黑色覆盖白色则黑在前,白色覆盖黑时则白在前,彼此互为映衬地转换虚实,造成新鲜丰富的视觉效果。黑白互相的挤压与碰撞能组成有活力的结构关系,黑形对空白的挤压越强,空白的张力越大;黑白的界线越分明,力度越强,形式感也越鲜明。绘画中黑与白的关系有四种基本变化:1、黑色域的变化起主要作用,而白色部分不变,只作为空白出现,如中国画。2、主要依靠白色域的丰富变化支撑画面,黑色域没有变化,只是作为底色存在,像黑白木刻版画。3、黑和白自身没有层次变化,全在双方的图形组合产生变化,这种情况多在平面图案或民间剪纸中出现。4、黑和白有自身的层次变化,又有组合的关系,形成交叉覆盖的复台式的变化,这种情况在现代的自由绘画中出现较多。

七、 黑白的辩证之道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老子本意不在论画,因其哲理的高度凝炼,适用于多方领域,所以常常被借用到绘画的道理中来,小至可作为绘画中的布局构图乃至技法的指导;大至可作为一种象征来理解:知道了阴阳黑白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也就把握了天下事物的道理。

黑与白不仅仅是色彩,不仅包含了现实的情感,意味着生存经验的感知,而且还蕴含了哲学的原理。 “一阴一阳之谓道”,黑白的变化体现了“道”的规律,黑白相融成为混沌的灰色,回归无极;灰色分出黑白,如同无极动而生太极;阴阳相交化育万物,黑与白的冲突碰撞、交融变化既体现了万物互相作用而变化生长的状态,也暗喻了事物的矛盾对立、交错融合的局面。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归于一本,因此,仅以这两个颜色就可以演奏出宇宙博大壮观的视觉交响。

                       

                                     祁海平 20013 -2007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